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南方建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何镜堂

双月刊

1000-0232

nfjz@vip.163.com

020-87560995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五山璐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南方建筑/Journal South Architecture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为搭建高水平刊物平台,从2008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接办《南方建筑》杂志,由何镜堂院士担任主编。新版《南方建筑》秉承岭南文化务实的传统,弘扬建筑创新的精神,为促进南方建筑学界与国内及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得到业界较高的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传统乡村聚落研究发展历程与展望

    陶金李庚肖大威卓晓岚...
    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乡村聚落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文化遗产体系.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乡村聚落的存续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对传统乡村聚落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探索研究发展的方向和前景.通过对重要期刊、报纸、著作、政策文件等历史资料的挖掘与梳理,结合国家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和乡村建设发展实况,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乡村聚落研究发展的全过程,揭示传统乡村聚落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发展动力和研究范式特征,并对其研究趋势和方向做出研判和展望,以期推动相关学术研究,促进实践工作的开展.

    传统乡村聚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研究范式

    商贸驱动下汕头港市聚落的形成与形态研究

    潘莹陈铄霓施瑛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市聚落是海岸带上因港而兴的典型商贸聚落,自古以来是海内外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重要桥梁.我国近代通商口岸汕头是粤东韩江流域的重要港市,其对国家贸易网络和潮汕城镇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地图、经济史和地方志等相关资料,通过历史地图转译和建筑类型学等方法,梳理韩江三角洲港市群的演替规律和汕头的历史空间脉络,并着重探究以商贸为主导机制、通过自下而上的力量形成的民国初期的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从选址规律、空间结构和街巷体系等方面总结其形态特征,挖掘海港人居环境营建的智慧与多元文化价值,为港市聚落发展规划及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港市聚落聚落形态汕头民国初期

    浙闽赣地区传统城市"景域"空间特征研究

    傅俊杰毛华松尹子佩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城市设计中,理清城市与风景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构建人居环境整体秩序的关键,其中基于方位文化的城市风景地段关联布局是重要的空间营建传统.通过方志解读和语义分析,阐释了方位与风景的双向关联,明确界定了"景域"的概念,并剖析其内涵特征与规划方法.以浙闽赣地区山水资源丰富的传统典型城市为案例研究,探讨了古代城池图像中不同方位景域营建要素的分布规律,归纳了具有代表性的景域空间布局与结构特征.以期为城市标志性历史地段要素设计和关联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依据.

    传统城市城市风景景域方位空间特征

    传统岭南园林公共性转化空间吸引力研究

    谢轩倪阳张小星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造传统岭南园林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个人精神寄托的场所,到了当代,对大众开放的传统岭南园林具有了"公共"的属性.在公众体验传统岭南园林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传统造园的初始意蕴外,更多的是多数游人获得一种直接而快速的空间感受.对多数游人吸引力大的场所与针对个人空间感受而设定的节点不一定重合.如果忽略了这样的不一致,在岭南园林新的营造中就会出现空间感受的错置.以往对传统岭南园林空间研究多集中在分析建设者对个人感受空间意象的主观设定,而忽略了游历者对园林空间客观感受的体验.以传统的顺德清晖园和佛山梁园为研究例子,运用软件Depthmap 和Spss分析从两者现场调研所得的数据.结果显示,原本私墅性的传统岭南园林具备了"公共性"之后,其空间吸引力与组构特征及造园元素有关联性规律.通过归纳其规律为线性回归函数形式,将为新时代营造岭南园林提供量性化的设计依据.

    造园要素组构特征公共性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感知信息链构建及发展研究——基于游客感知视角

    李晓颖牟津瑶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是传统文化展示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其文化景观基因感知信息链的构建及发展有助于从村落整体视角出发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以中国传统村落漆桥村为例,借助景观基因理论构建漆桥村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以识别和提取其文化景观基因进行游客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和SPSS模型分析梳理游客感知结果,最终构建漆桥村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传承和激活发展两类感知信息廊道并完善其相应发展路径,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明确的行动方向.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感知信息链游客感知保护传承激活发展

    住区建成环境促进老年健康行为的机制研究——基于活动能力差异视角

    高梦溪孔江伟汪丽君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更新与健康老龄化的转型期,如何为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提供有效的建成环境支持,是提升既有住区适老化水平的重要议题.基于天津市典型既有住区的建成环境数据和老年健康行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物理、感知、社会等建成环境要素对不同活动能力老年健康人行为的促进机制.研究发现:活动方便与活动迟缓老年人在行为空间分布、单次活动时长、健康行为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针对活动方便老人,物理环境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活动空间聚集度贡献度最高.而针对活动迟缓老年人,感知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安全性与舒适性的贡献程度较高.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活动迟缓的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路径起到更为明显的中介效应.结果直观地反映出既有住区建成环境要素促进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作用类型和强度,为城市更新精准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建成环境老年健康行为活动能力差异既有住区促进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群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天津市主城区为例

    周志宇马桢孟霞吴宁...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提供更契合居民需求的基层医疗服务,以天津市主城区10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要素.结果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呈从中心向环城逐次降低的分布特征,与覆盖率分布不同,就诊人群空间分布呈"中-高-低"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居住小区数量密度、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密度、街区的人口密度、老龄化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数量、设备水平和建筑面积都与就诊量呈显著正相关.最后,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社会要素对就诊量的影响最大,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88,资源配置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43和0.305.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群空间分布天津市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疗愈性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梁君兰赵中建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公共空间蕴含多重疗愈潜能,疗愈性要素的配置与组织方式对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结合现有健康社区评价标准,构建了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疗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杭州市主城区代表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AHP+熵权法"并结合拉格朗日函数模型,获得指标综合权重,通过组合加权TOPSIS得出样本社区内10个片区环境疗愈效益的优选排序.结果表明,空间配置、空气质量、交通系统、声环境、景观与公共艺术美感是影响人群疗愈效益的关键环境因素,排序靠前的片区具有同样特征.进而提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优化提升建议,以期为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疗愈性疗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体力活动指标修订分析

    梁海岫陈辉云韦进刘剀...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市建设正由粗犷式发展向精细化治理转型,以促进体力活动为导向的建成环境优化成为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关键方向,对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落地意义重大.然而,目前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体力活动指标尚未厘清.通过追踪美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情况,从评价标准指标大类的条文数量、分值配比、细分指标更新等方面研究体力活动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综合相关文献从功能、空间、环境、交通4个维度提出促进体力活动细分指标.该细分指标为促进体力活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体力活动评价标准指标修订健康建筑美国

    三线工业遗产可达性评价与再利用潜力提升——以攀枝花市为例

    于洋罗勋锐周睿张家帅...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潜力,并针对性地合理再利用,对三线地区城市转型升级和形象塑造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交通条件较差、工业选址较隐蔽等原因,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可达性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对其开发再利用的可能性.通过构建宏观车行、中观步行、微观感知三个维度相结合的综合可达性评价方法,以攀枝花市为例,定量分析该市东区和西区工业遗产的多维可达性.研究表明,攀枝花市东区和西区工业遗产的综合可达性主要受步行可达性的影响.高可达性工业遗产呈沿江河、沿干线、近资源、分组团的分布格局,不同类别间差异显著.基于此,提出工业遗产可达性优化路径以及可达性视角下的再利用潜力提升策略.

    三线地区可达性分析空间句法综合评价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