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

樊昌生

季刊

1004-6275

nanfangww@126.com

0791-6594676

330008

江西省南昌新洲路2号

南方文物/Journal Relics from Sout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南方,而向东南亚,主要刊登我国南方地区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文物博物事业研究论文,交流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文博工作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论华南东西部地区早期洞穴遗址之间的关系

    付永旭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地区是我国洞穴遗址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且延续时间很长.根据地理环境,可将华南洞穴分布区划分为东部的丘陵低地区和西部的高原山地区.虽然两个地区大体同属于一个气候区,但小的区域自然气候和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由此孕育出的史前文化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华南早期洞穴遗址的文化序列、特点等的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两个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

    华南地区洞穴遗址关系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装饰品研究

    鞠荣坤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饰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和族群划分的最直观载体.考古学上的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时期被认为属于夏时期,留存至今的装饰品展现了文化格局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变化.龙山晚期方国林立,各地装饰品多元共生.到二里头时期,中原装饰品在继承晋南、海岱的基础上,吸收西北文化因素,体现了二里头文化强大的整合能力,奠定了后世"华夏衣冠"的区域范围.

    装饰品龙山时期二里头区域交流

    浙江绍兴越国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古代水利遗迹快速调查方法,在绍兴地区会稽山北麓确认古水坝25处,其中越国时期古水坝11处.通过调查,基本掌握绍兴地区古水坝分布情况,了解越国都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基本结构,为越国都城区域的聚落格局、生业状况等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绍兴水利系统越国时期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考古勘探简报

    贺云翱冯慧路侃朱广金...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泗州城遗址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是清代康熙年间被洪水整体淹没的古代大运河城市遗存.2004年,经考古勘探,基本确定了古泗州城内外城垣位置、城垣构筑方法、城址的四至、具体走向、城门位置和城门的大致结构、城内主要道路、古汴河和部分重要建筑区的位置等.为认识古代泗州城的布局、规划、建设风格等,及进一步开展泗州城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学术价值.考古中发现的来自耀州窑系、定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等不同窑系的瓷片标本,对认识泗州城作为唐宋时期通济渠与淮河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及其对外商贸提供了线索.

    泗州城遗址大运河城市遗存城垣陶瓷片

    陵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M123发掘简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12月9-18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发掘了一座东汉墓葬,编号M123,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封门、北甬道、前室、西侧室、东侧室、南甬道、后室组成.共出土随葬品141件(组),以陶器为主,另有钱币、铜器、铁器、石器等.墓葬时代为东汉中期,是多人合葬且存在二次葬现象.该墓葬为研究西安、咸阳地区汉代丧葬习俗及物质文化等提供了新材料.

    西咸新区布里村东汉中期多室砖墓合葬

    百年之际的思考

    李新伟
    69-71,82页

    宁绍地区史前先民对海洋的开发利用

    王永磊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绍地区背山面海,有很长的海岸线,舟山群岛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目前考古材料所见,沿海聚落具有利用海洋资源的传统,不同时期离海距离不同的聚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从距今8000年的井头山遗址发端,主要从海洋中获取食物,到距今4000多年的大榭先民又开发了海盐.史前先民开发利用海洋所凭借的是独木舟、筏和木桨等航行器具.

    宁绍地区史前先民海洋资源利用

    试论史前仪式行为的展示性——以牛河梁、良渚古城和石峁遗址为例

    李默然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河梁、良渚古城和石峁遗址均有意识地改造地理景观来增强仪式场所的展示性.牛河梁遗址代表的红山人群以祖先崇拜、掌控宇宙秩序为主要仪式观念,人群普遍参与,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展示性.石峁人群更热衷于展示蕴含多元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石雕"艺术品",向周边地区访客炫耀自己获取或生产异域物品的能力.他们生活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深受北亚的文化影响,其仪式行为也表现出明显的萨满教特征.相对而言,良渚文化社会的仪式行为最具私密性,以人工堆砌的高台安置贵族墓葬,并在上方举行葬礼.

    牛河梁良渚古城石峁仪式行为展示性

    中原地区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丧葬礼仪初探

    贾一凡梁法伟
    92-10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丧葬礼仪是生者为死者举行的一系列仪式,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中原地区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的墓葬,并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沐发插笄、缀足连絇、鳞施覆面、布绞殓尸、点涂朱砂等丧葬礼仪.中原地区庙底沟二期至龙山时期的丧葬礼仪是我国早期礼制文明形成的重要证据,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复杂化的依据之一.

    中原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龙山时期丧葬礼仪制度

    澧阳平原史前聚落间分化的长程观察

    赵亚锋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澧阳平原发现有从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三百余处.从最初的平等聚落到以城头山城的出现为标志的城乡分化,再到鸡叫城遗址群所呈现出的城乡间的控制与依附,本文在一个大时间尺度下对澧阳平原史前聚落间关系的变化进行观察,并推断其背后的主要动因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为史前聚落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区域案例.

    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化城壕稻作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