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恒禄

季刊

1671-7465

xbsk@njau.edu.cn

025-84396306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在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举凡有关当代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哲学、宗教等的研究论文均在本刊选用之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乡村内生发展的张力及其化解

    文军陈雪婧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适时介入与有效引领.在乡村内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适时介入并有效引领乡村社会的良性变革,是乡村建设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内容,然而其中存在的一定的现实张力也给乡村内生发展实践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新内生发展的视角,梳理乡村发展实践中国家介入和乡村自主行动的具体方式,并分析在此过程中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之间的张力,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政策定位层面,国家宏观政策与基层行动策略难以统合,构成国家本位和地方本位的张力;第二,在治理形态层面,他治与自治的合作缺乏弹性空间,构成行政化他治和地方性自治的张力;第三,在资源配置层面,基层政绩要求和能力欠缺,构成重点帮扶和均等投放的张力;第四,在行动主体层面,国家介入农民行动的边界不清,构成国家主导和农民自主行动的张力.在多重张力并存的情况下,国家与农民互构式的新内生发展机制可以缓解张力之冲突,通过合作式吸纳、培育农民自组织、完善资源分配方式、建立超地方的行动者网络等方式,或能促进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的协调互动,共同推动乡村迈向内生发展的新阶段.

    内生发展国家介入地方行动乡村治理

    竞争性适配:县域项目资源下乡的运作机理与路径探索

    杨丽新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作为一种制度内自上而下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在基层运转的过程中呈现"去竞争性"的运作特征,引发供需错配、民众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实践困境.湖南省长沙市 C 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构建项目运作的自主空间、民主化的平台建设、嵌入性的资源输入,促进了项目资源、群众需求、村庄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以县域为统筹单位的竞争性适配的公共品供给模式.研究发现竞争性适配的公共品供给模式通过县域的自主性统筹、民主化的项目运作、合法化的项目激励,保障了项目下乡过程中村庄的主体性、干部的积极性、群众的参与性,产生出推动村庄公共品有效供给的项目效能和集体性再生产的治理效能.其所彰显出来的对分散的项目资源进行类别化和在地化的整合、建立合理的项目运作统筹层级、强化项目落地中的竞争机制与民主制度建设等先进经验,对项目制的基层运作、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基层善治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项目制项目下乡公共品供给竞争性适配

    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及价值指向——基于苏南L村的考察

    李春茹黄君录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 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数字治理乡村共同体实践经验价值指向

    小农户如何走向农业组织化经营——来自农民工回流农户的证据

    肖剑罗必良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组织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回流农民工形成的农业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推动小农户组织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 2017 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对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民工回流显著促进了农户的组织化经营,改善了农户农业生产的契约化、合作化及分工化的程度.(2)机制分析表明,包括契约精神、合作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在内的人力资本提升是回流农户实现农业组织化经营的重要传导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外出务工时长、外出务工地点以及外出务工工作性质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均存在差异性.其中,外出务工时长与农户的农业组织化经营呈"倒U"形关系;相较于西部,中部、东部回流农民工进行农业组织化经营的程度更深;相较于临时工作经历,具有自雇或正式工作经历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影响更大.为了降低小农户组织化参与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约束,不仅要提升农内务农者的人力资本,还应重视经由迁徙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并重点关注具有异质性的人力资本回流农民工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作用.

    农民工回流人力资本小农户农业组织化经营

    农民组织化再造的内生机制及路径优化——基于鄂南P村的调研经验

    苏聪聪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将农民组织起来,而农民组织化程度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水平.目前农民组织化建设多依赖外部资源和制度规则的输入,但收效甚微.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内生型的组织化建设机制展现了更为强大的动力,在返乡能人带头下,通过仪式性活动激发了农民的共同体意识,甚至形成了内生性的规则体系.但目前内生型组织化再造仍然面临组织建设的后备人才不足、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存疑以及内生规则的有效性有待确认等问题.为优化农民组织化建设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在充分激活内生性动力的同时,可强化外源性资源的赋能作用,以保障农民组织化再造的长效机制.

    农民组织化再造内生规则返乡能人内生激活外源赋能

    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农村老年人照料中的集体统筹与实践定位

    袁明宝吴欢欢刘芳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助养老实践打破了纯福利型和纯市场化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把市场和社区要素同时纳入,依托村社集体发挥公共角色功能,为高龄老人推荐低龄老人资源,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半市场化养老服务,成为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合适选择.在半市场化社区养老实践中,村社集体不但能够对内外部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和社会动员,还可以介入养老服务过程,进行居间协调公证、监督养老服务质量、保护照料双方合法权益,强化互助养老的公益属性.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以集体统筹为核心,通过统合政府、市场和家庭等多元主体的角色,为村庄老年人搭建起低成本、高福利的互助养老公共平台.

    半市场化社区互助养老集体统筹福利治理养老模式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跨县搬迁社区运行逻辑及反思——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视角

    田鹏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 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动目标是"断穷根",此阶段社区行动更多指向迁出地传统行动机制延续及再生产;"融入"阶段的行动目标是"能融入",此阶段社区行动主要包括就业生计、社区治理、社会适应、民族融合行动等.现实经验看,安置区内多元行动主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延续传统生计的行动逻辑,另一方面"融入"行动重塑也面临就业生计重塑难、社区治理重塑难、社会适应重塑难和民族融合重塑难四重困境,由此使跨县搬迁社区运行呈现"搬迁未断根"与"安置难融入"共存的实践特征.破解上述困境必须从衔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聚焦大型搬迁安置区的现实问题,健全以属地为主、迁出地为辅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县域公共服务,避免安置区陷入社会化"孤岛";另一方面重塑共同体意识,健全安置区自治体系,强化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前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社会融合议题,切实规避"扶而不退"的负面效应.

    城乡融合易地搬迁移民跨县搬迁社区社区行动主体性

    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困难挑战与促进对策

    姜惠宸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对近年来农民增收形势的分析发现:多年来,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更快,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两年,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放缓、困难加大的问题凸显,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的重要性、紧迫性明显增加.在此基础上,从增收难度和减收风险等角度,分析了当前乃至今后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从推进帮扶机制建设、加强能力培训、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支持、提振发展信心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增收农村低收入人口"三农"乡村振兴

    回应性动员:复杂政策执行中的参与动员机制研究

    郑永君张金行杨雯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了政策体制、动员机制与参与效能的关联性分析框架,立足历史变迁和乡村振兴实证案例,分析回应性动员促进农民治理性参与、实现乡村有效振兴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1)我国的乡村政策体制大致经历了从简单汲取型到复杂给予型的变迁,政策体制的差异化特征形塑了参与动员机制的差异化.(2)乡村振兴政策具有模糊的政策目标、失衡的信息分布、高度的执行质量风险、差异化的治理结构等复杂政策特征.而基层政府和村两委在执行乡村振兴这一复杂政策时创新出回应性动员的农民参与动员机制.(3)回应性动员通过需求评估、多元协商、赋权增能、利益联结、组织引领等机制的协同发力,实现对农民参与的有效动员.由此衍生的回应性治理为基层政权建设和"国家-社会"治理张力的弥合提供了实践基础.

    复杂政策政策体制参与动员机制回应性动员基层治理现代化

    地方特色发展政策动员、情境式行动及效能评价——N市S镇"万亩良田整治工程"过程分析

    李志强白云腾许峰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动员对于提升地方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追踪 N市 S镇"万亩良田整治工程"推进特色发展政策落地、空间重构到模式示范的过程,依据"过程-情境"叙事范式,建构"调适-稳定"的分析框架,阐释地方政府政策动员的过程机制和演变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实施政策动员需依据行政、市场和社会三重逻辑,推进议题协商,构建实践共同体,完成地方情境化的政策调适和议题改造,达成政策框架内多重组织行动系统的稳定态势.政策动员需以制度创新和整合社会资源为载体,迎合"有效"与"合法"双重逻辑,运用调适策略构建稳定的政策共生机制,推动区域性集体行动的达成,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此外,本文进一步揭示了政策动员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框架下的现实策略和典型模式,完善了地方治理政策实践建构的过程性理论研究.

    政策动员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情境系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