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恒禄

季刊

1671-7465

xbsk@njau.edu.cn

025-84396306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在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举凡有关当代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哲学、宗教等的研究论文均在本刊选用之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

    姜长云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需求,科学处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实施若干重大工程或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未来农业专项,加强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体系,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等等.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农业强国建设现代农业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

    林万龙董心意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新质生产力农业强国建设乡村振兴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

    张海鹏王智晨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大农业观"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核心内容

    季中扬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思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具体问题的一个总体性视角.人的问题是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现代文明为指向,致力于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提升乡村文化主体性地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可选择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人们只有在思想观念中不再贬低乡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代化方向与历史文化传承并不相悖,二者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精神文明城市文明乡风文明乡土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文明建设视野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

    张兴宇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在其阶段性治理目标中,指向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通常贯穿于对村庄既有风俗事象的适度改造或者彻底革新的文明化进程之中.剖析当下移风易俗行动常见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类型,可知其行动的表层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策略性治理逻辑;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性权衡逻辑;三是村庄层面的现代化反应逻辑.这种国家治理话语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既有历史性文化治理的逻辑支撑,也有现代性文明生活的逻辑保障.正是受到国家总体性治理策略以及各地乡村对于现代文明建构与反应的深层逻辑影响,移风易俗行动路径在我国各地乡村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行动逻辑乡风文明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

    朱志平卢勇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民俗遗产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文化遗产保护

    建立适老型农业农村制度

    贺雪峰
    7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三农"政策和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三农"政策目标与最需要农业农村就业获利机会的农民弱势群体不适配.农业农村不仅是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农民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中老年农民的基本保障依托,而且是进城失败农民的最后退路.未来应当将适老型农业建设放在重点位置,通过建设适老型农业,将有限的农业农村获利机会留给数量庞大的农民弱势群体尤其是中老年农民.只有将最为弱势群体的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具有基础."三农"政策目标不能简单地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分解出来,也不应从强国目标中对标对表出来,而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强国目标.也就是说,"三农"政策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农民弱势群体适老型农业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

    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现实梗阻与破解路径

    张博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实施单元、服务群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丰富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时俱进地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且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对标国家关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及实际需求,持续推进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和办学资源体系的实践探索,一方面聚焦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和各种技能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人力资源提升、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的价值功能.立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提出继续着力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体系、明确服务功能定位、拓展课程内容设置、完善办学路径机制等政策建议.

    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吗?——基于双季稻种植的考察

    陈江华薛应如钱龙
    9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西省 1556 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季稻种植行为来衡量农户种粮积极性,实证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促进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植双季稻,并扩大双季稻种植规模,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诱导农地转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三个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调整、低细碎化与非平原地区农户的双季稻种植行为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激励效应,应持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降低高标准农田的细碎化程度.

    高标准农田种粮积极性双季稻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中介作用

    张应良龚燕玲
    11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 10 省 1032 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 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民种粮收益农业新质生产力内生转换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