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社会
人口与社会

潘金洪

季刊

1007-032X

xb1452@yahoo.com.cn

025-85483043

210042

南京市龙蟠路177号

人口与社会/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人口、计划生育战线唯一的高校学报。具有鲜明的人口理论研究和计划生育管理探讨的学术理论特色,同时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学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学术气氛浓,可读性强。它是广大理论研究人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实际工作者、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专业的学员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问题、总结经验、汲取营养的重要园地和沃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波动解析

    张翠玲封婷郑真真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对全球人口变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非常规的生育减少、死亡增加和迁移的迟滞.由于疫情传播的严重程度、疫情的疾病负担、疫情传播与控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民众的健康风险认知以及受疫情影响的持续时间不同,一些国家的出生人口出现了模式不同的波动.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数的加速下降和波动,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推迟效应与中国出生人口数下降大趋势叠加的结果,未来两年可能有一定数量的补偿性生育,但仍将延续初婚和生育推迟的基本趋势.

    新冠疫情出生人口推迟效应月度出生模式补偿性生育

    流动人口子女流动类型划分与返迁儿童特征研究

    梁海艳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急剧增长及结构深度分化,流动人口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借鉴国外移民相关研究理论,对国内流动人口子女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返迁儿童"的概念及甄别方法,并将流动人口子女划分为四种类型:留守儿童(Ⅰ类)、随迁儿童(Ⅱ类)、二代流动儿童(Ⅲ类)和返迁儿童(Ⅳ类).利用2016 年和 2018 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四类儿童进行分析,发现四类儿童年龄结构、性别比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留守儿童、随迁儿童的年龄偏大;二代流动儿童、返迁儿童的年龄整体偏小.随迁儿童、留守儿童性别比偏高;返迁儿童、二代流动儿童性别比较为均衡.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孩子留守在老家(留守儿童)的比例越低;随着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扩大,其子女中随迁儿童和二代流动儿童的比例也逐渐降低.流动人口子女类型分化由户籍制度、流入地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流动人口自身经济水平导致.流入地相关部门应做好资源配置,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权益;流出地社区也应为留守和返迁儿童与其父母流入地建立沟通机制,助力这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流动人口子女二代流动儿童返迁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儿童福祉

    数字社交赋能老年群体社会适应机理研究:孤独感应对视角

    孙乃娟黄佳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孤独感应对视角出发,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和依恋理论,探究数字社交软件使用对老年群体社会适应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情感孤独对老年群体数字社交软件使用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孤独的影响不显著;调节应对在孤独感对数字社交软件使用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社交软件使用意愿正向影响老年群体的主观社会适应感.为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提升老年群体社会适应感,应从信息服务方面适度提高老年群体网络涉入度、从社会服务方面提高老年群体的网络素养水平、从企业服务方面细分老年群体以满足老年群体差异化需求.

    孤独感数字社交社会适应网络素养老年群体

    老年人智能产品需求及使用情况研究

    朱晓
    3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及使用直接影响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南京市江宁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考察了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发现老年人对智能产品了解度不高.高需求高使用的只有社交类产品如智能手机;高需求低使用的有健康监测类产品如智能手环和其他健康监测设备、安全预警类产品烟雾报警器、紧急救援类产品智能紧急呼叫设备;低需求低使用的有室内安全监控设备、生活辅助类智能家居设备、记忆辅助类智能药盒、精神娱乐类陪伴机器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分析发现,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年龄、知觉行为控制的主观感知对其智能产品使用情况有显著影响.建议重视老年人在数字时代中的需求并充分尊重其主体性,根据老年人需求及使用情况设计和推广智能产品,多方协作数字赋能老年人,促进养老服务和智能产品融合创新应用.

    智能产品智慧养老积极老龄化养老服务人工智能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胡书芝雷遥遥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但关于有何影响及如何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聚焦于互联网技术本身,忽视了作为技术使用主体的老年人的"能动性".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参考相关经典理论,发现相比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高,其社会适应水平也越高.此外,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适应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社会参与发挥着正向中介作用.因此,实现积极老龄化不仅需要鼓励老年人主动触网,促进老年人的数字融入、消除数字鸿沟,还要利用互联网不断增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互联网使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隔离数字融入乐龄科技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政策启示

    柯燕
    6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我国东中西部三省1 016 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包括 7 个维度 29个指标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检验结果显示,理论预设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物质生活、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是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应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健全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参与.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振兴

    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常兰王玲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作为一种新兴的社区养老模式,为有效满足老年人身边、床边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对北京市10 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进行调查,在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使用行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获得期望、努力期望、感知信任、感知价格、便利条件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使用意愿,进而影响其使用行为.此外,倾向特征(年龄、性别)、使能因素(收入、子女数)和需求因素(自评健康)在老年人养老服务驿站使用行为的影响路径中产生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合理布局、完善设施,提升老年人的便利感、信任感、获得感等对策建议,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模式老龄化社区管理

    老年人休闲活动与心理抑郁的关系研究

    赵玉峰王殿玺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休闲活动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老年人休闲活动和心理抑郁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8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使用HLM回归模型对休闲活动和老年人心理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三成以上老人自评处在心理抑郁状态;运动类、社交类、技巧类休闲活动均能显著降低老年人心理抑郁的风险,但效果存在差异.政府应鼓励老年人多参加休闲活动,为老年人开展休闲活动提供空间和物资保障,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

    老年人休闲活动心理抑郁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人口与社会》2024年重点选题

    《人口与社会》编辑部
    封2页

    《人口与社会》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