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社会
人口与社会

潘金洪

季刊

1007-032X

xb1452@yahoo.com.cn

025-85483043

210042

南京市龙蟠路177号

人口与社会/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人口、计划生育战线唯一的高校学报。具有鲜明的人口理论研究和计划生育管理探讨的学术理论特色,同时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学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学术气氛浓,可读性强。它是广大理论研究人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实际工作者、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专业的学员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问题、总结经验、汲取营养的重要园地和沃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工作满意度及政策启示

    朱荟赖美伊王舒艳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并成为当前的社会焦点.利用 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就业质量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年龄结构相对年轻,自评健康良好,但人力资本较低,就业质量不高,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就业质量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且稳定,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工作时间适当和少周末加班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不存在"满足感悖论"的现象.因此,应健全新就业形态保障体系、促进多元主体支持就业服务供给、建立全覆盖的新就业形态数据平台,同时精准政策锚定、关注特定新就业形态劳动人群,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促进新就业形态的高质量发展.

    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工作满意度社会保障就业支持服务

    新就业形态生成逻辑、趋势研判与协同治理研究

    李鹏夏彤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竞争加剧背景下,受技术效率与经济理性驱动,数智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匹配效率的同时,实现经济共享、市场细分并带动创新创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了就业选择和就业模式更加多元、更加灵活的新形态.新就业形态包含着发展、风险、文明多重意蕴,并体现出人本与效率逻辑、经济与产业逻辑、创新与协同治理逻辑、流动性与稳定性融通逻辑.当前新就业形态群体呈现出青年和流动人口占比较高、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收入不稳定且差异明显、社会保护不足和内生发展能力欠缺等特征.未来新就业形态群体规模将持续扩大,发展质量将不断提升,分化趋势也将日益显现,同时面临着技术治理难度较大、不同治理主体亟待整合、文化理念与现实脱钩等诸多挑战.基于此,需要支持和规范并举发展新就业形态,强化不同领域政策统筹与协同治理,分类施策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群体和在全周期视角下不断提升新就业形态群体人力资本水平.

    新就业形态生成逻辑协同治理人力资本数智技术

    数字零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研究

    刘艳巧张岚马志越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催生了数字零工这一新兴工作群体,清晰识别数字零工劳动权益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保护其劳动权益至关重要.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包含国家政策法规、平台管理、工会支持能力和顾客四个维度的数字零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对模型赋权并进行评价,认为平台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的相关影响力较大,工会支持能力和顾客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要维护数字零工劳动权益,应持续规范和优化互联网平台企业管理、加快数字零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治进程、提升数字零工工会的支持能力、强化顾客对数字零工的情感认同.

    新就业形态零工经济互联网平台数字零工劳动权益扎根理论加权主成分分析

    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特征及就业质量

    刘璐婵刘艺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8 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全景式呈现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特征、劳动供给水平及其就业质量.研究发现,在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初期,劳动者主要从事送快递/外卖、开网店和开网约车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从业者年龄集中在 29~39 岁之间、低学历者更多.从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供给水平来看,多数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每天的工作时长为 7.29~10.71 小时,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从业者工作时长仅为 0.45~3.87 小时;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年度工作天数大于191 天;女性、35 岁以下的青年以及高中以上学历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供给水平偏低.劳动者的从业回报、劳动强度、劳动权益保护和主观福祉水平参差不齐,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自身健康状况、所在经济区域、从业类型以及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质量整体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就业形态数字经济就业质量劳动供给水平劳动权益保护

    数字融入困难群体数字排斥行为关键影响因素探究

    袁红黄庆庆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中,部分群体受主观心理与能力、客观资源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产生数字排斥情感与行为,逐渐脱离数字社会成为数字融入困难群体.以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为基础,采用元人种志方法,集成数字融入困难群体数字排斥行为的影响因素,再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共集成个体特征、心理感知、信息环境、智识水平等 8 个维度 24 项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心理障碍、社区与机构帮扶、信息基础设施等 9 个因素的中心度较高,是影响数字融入困难群体数字排斥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构建老龄友好社会、关注数字心理障碍、落实社区帮扶、合理配置服务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备操作简便性、加强数字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资源供给、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等措施不断推动数字融入困难群体顺利融入数字社会.

    数字融入数字排斥个人信息世界理论元人种志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

    社会支持网络对老年数字鸿沟弥合的影响研究

    肖涵黄静蕾
    6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老年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利用2018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社会支持网络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效果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年龄、学历、收入显著影响数字鸿沟,老年数字接入沟问题尤其显著;社会支持网络能有效弥合老年数字鸿沟,家庭支持网络的弥合效用最大,社区支持网络弥合效用最小.机制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社会支持网络与老年数字鸿沟弥合的关系,且自我效能感对社区支持网络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调节作用最大.应该加强家庭内部代际数字反哺、鼓励老年朋辈群体互助、深化社区数字帮扶.

    数字社会社会支持网络老年数字鸿沟自我效能感数字反哺数字帮扶

    保卫婚姻:农村彩礼支付的功能研究

    陈璐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型期农村彩礼数额高现象及其治理困境引发了全社会及学界的关注.现有的婚姻偿付理论、代际资助理论和婚姻市场理论均以彩礼支付的即时性和不可逆为前提,忽视了时间维度下对彩礼支付过程的研究.基于对赣中马村的田野调查,考察彩礼支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彩礼支付规则发生了历史变迁,表现出数额高、条件性转移和归属于小家庭的特征.在择偶、恋爱和成家阶段,彩礼支付依次发挥竞争、保障和资助功能,每一阶段的功能发挥以上一阶段的功能完成为前提,呈现出流动的阶段性功能转换.整体而言,农村彩礼支付的功能在于保卫婚姻,即农民家庭在应对"择偶难""恋爱难""守家难"等一系列婚恋风险时,试图通过支付彩礼这一适应性策略来实现婚姻稳定的目标.鉴于此,农村高价彩礼治理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帮助农村青年走出结构性婚恋困境,解决农村男青年的婚恋难问题,倡导文明乡风,通过村规民约等帮助农村青年树立健康婚恋观,以应对转型期婚恋风险.

    农村彩礼婚恋困境婚姻市场社会文化乡村治理

    城郊农村家庭情感化代际关系的特点、形成基础及生成方式——基于鄂西城郊村的调查

    朱茂静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鄂西城郊村的调研发现,在社会转型期,相对于代际关系失衡说,农村出现相对平衡的情感化代际关系.情感化代际关系呈现出经济独立、权利平等、善于情感表达与行动关怀等特点.弹性的本地城镇化、就近化的"半工半耕"、本地通婚互动多构成了情感化代际关系产生的基础.父代与子代在劳动力支持、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的互动中,形成情感特征明显的代际关系.情感化代际关系是农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家庭关系,具有缓解家庭转型压力的重要功能,还能提高农民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情感化代际关系家庭转型家庭再生产城镇化

    易地搬迁后农村老年妇女的生计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探讨——以鲁西北黄河滩S安置社区为例

    闫红红钱文丽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滩区移民搬迁工程能有效帮助群众走出发展的困境,但移民搬迁安置后面临的生计冲击亦不容忽视.以鲁西北黄河滩S安置社区为例,聚焦农村老年妇女这一常被认为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她们的生计困境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研究发现,农村老年妇女在易地迁建中面临土地资本化、经济参与空间窄化、生活方式城镇化、金钱匮乏感加剧、非农就业与"工作—家庭"关系难平衡等困境.为回应农村老年妇女易地搬迁后独特的生计需要,社会工作者应将社会性别理念融入具体的服务方案与实务方法中,从老年妇女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长期陪伴式的能力建设,协助农村老年妇女经济增能,增强她们的自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缓解她们在易地搬迁后面临的生计压力.这将有益于易地搬迁后农村老年妇女平等权利的实现,更好地保障她们搬迁后的生活.

    易地搬迁农村老年妇女社会性别社会工作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