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社会
人口与社会

潘金洪

季刊

1007-032X

xb1452@yahoo.com.cn

025-85483043

210042

南京市龙蟠路177号

人口与社会/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人口、计划生育战线唯一的高校学报。具有鲜明的人口理论研究和计划生育管理探讨的学术理论特色,同时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学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学术气氛浓,可读性强。它是广大理论研究人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实际工作者、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专业的学员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问题、总结经验、汲取营养的重要园地和沃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构建与国际评价研究

    沙勇周建芳张耀宇许昕...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和中国的人口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运用科学而简明的指标体系评价人口高质量发展状况及趋势有利于全球共同科学应对人口新常态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内涵是指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要素有力支撑现代化发展和有助于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运用专家咨询法和熵权法,从人口现代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 个维度、5 个分维度共选择 12 个指标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实证研究显示人口素质、人口经济发展、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宜居环境、全民共享发展的最终权重系数分别为 0.398 9、0.299 6、0.102 8、0.130 5 和0.068 2.据此对世界有数据可得的国家和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测算,结果爱尔兰得分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四十六.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发达国家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研究构建的人口高质量指数与既有相关国际指标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体现了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国开放式的自主话语体系.世界人口高质量发展区域失衡与存在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仍然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和人口经济发展是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相对优势所在.

    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人口素质人口经济发展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宜居环境全民共享发展

    人口变动背景下省域基础教育资源跨区配置策略研究

    杨慧康陈友华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生育率与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给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严峻挑战,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迫在眉睫,教育资源跨区流动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应有之义.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其他人口统计资料,研究得知江苏省各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现状存在差异.而全省出生人口的减少将对学龄人口规模产生缩减效应,但人口迁移流动能缓冲这种缩减效应.未来苏南地区将主要表现为迁移人口主增或出生人口主减模式,苏中和苏北地区将主要表现为出生人口主减或出生、迁移人口双减模式.在此背景下,宜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思路,在省域范围内进行基础教育资源跨区配置既有必要,也有回旋余地.基于此,可探索教师、学生、经费与学校的跨区配置策略,并以渐次推进、因地制宜的方式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人口变动学龄人口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中国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规模、特征与演变趋势

    石智雷周小强
    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等数据,对我国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规模与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2010 年以来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规模与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20 年,18~45 岁流动人口二代已达到1.59 亿人,占我国 18~45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29.89%.相较于非流动人口二代,流动人口二代成年后的发展普遍更差,在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经济状况满意度3 个关键方面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且女性受留守经历的影响更大.人口预测结果表明,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规模将不断上升,占青壮年劳动力的比重在 2035 年甚至会超过一半,因此其发展问题应引起更大重视.针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发展的政策应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流动人口二代成年后的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规划、公共服务提供等政策安排应按常住人口统筹.

    流动人口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群体特征规模测度全生命周期

    早年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生育动机的影响

    吴华安唐泽莲李雨晴
    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反事实分析方法将生育动机分为个人导向型和家庭导向型,探讨了早年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生育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年留守经历会减弱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并加强其个人导向型生育动机;异质性分析表明留守经历主要弱化男性、"90 后"、独生子女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的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会通过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留守经历对仅父亲外出以及在0~3 岁时经历留守的群体的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的负面影响程度更深,且最终会降低其生育意愿.因此,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尽力弥补其家庭父母教育和情感的缺失,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生育观.

    留守经历生育动机青年群体留守儿童个人导向家庭导向

    农村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生育决策与生成机制研究

    王春凯刘文萌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群体规模较大,其生育意愿及家庭生育决策对整体人口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成年流动人口二代在理想子女数量上与非流动人口二代并无显著差异,但前者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偏离度更高,有留守经历的育龄群体更难实现生育意愿向生育行为的转化.不同群体的生育行为形成了分化,相较于继续流动型和城市定居型农村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留守在农村的成年流动人口二代多孩生育行为发生率更高.这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留守经历、资源禀赋积累匮乏以及代际支持与社会支持较弱相关.应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多元生育支持机制,完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继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充分释放农村人口生育潜能.

    流动人口二代留守经历生育决策生育行为生育支持

    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生计脆弱性及影响因素

    谭宇乔勇程文澳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8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运用混合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生计脆弱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社会融入困难以及随迁成年劳动力数量增加会显著加大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生计脆弱性,健康状况较好、就医便利度和家庭月均纯收入较高会显著降低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生计脆弱性.此外,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生计脆弱性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婚姻状况差异.应防范成年流动人口二代家庭的社会风险,密切关注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健康风险,多渠道提升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的资本水平.

    流动人口成年流动人口二代生计脆弱性社会支持

    老年人自我认知的年龄歧视对其健康和预期寿命的影响

    任远刘苓君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老年人自我认知的年龄歧视对其健康和预期寿命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差异性.女性、居住在城镇、未受过教育的老年群体自我认知的年龄歧视程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自我认知的年龄歧视程度提高.年龄歧视对老年人口健康和预期寿命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年龄歧视增加了从健康到失能状态的转移概率,并减弱了从失能到健康状态的转移概率.年龄歧视降低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在男性、居住在城镇、受过教育的老年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消除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老龄友好社会,通过加强年龄包容促进老年人的健康.

    年龄歧视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老龄化

    农村市场化养老服务主体的在地化实践——基于福建Y机构的调研

    刘波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场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于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市场化养老服务主体在现实发展中面临一系列困难,包括合法性缺失下的信任危机以及收支去平衡下的经营危机.既有研究忽视了市场化主体的优势、基层社会的市场特点对市场化主体的影响以及市场化主体落地过程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基于福建Y机构的调研,指出市场化养老服务主体的行动逻辑要符合地方市场特点,在乡镇半市场环境下依靠基层政府的力量,实现关系的在地化、权力的合法化、管理的在地化、利益的在地化,与环境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主体性,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半市场环境在地化市场化养老主体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

    江苏省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2020数据的实证分析

    秦贤宏童钰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充分挖掘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选择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20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江苏省低龄老年人口再就业潜力大,尤其是城镇低龄老年人口以及女性低龄老年人口;第二,人口学特征对江苏省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年龄、性别、居住地、健康状况影响程度依次递增;第三,家庭因素中隔代照料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有照料孙子女需求的低龄老年人口再就业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第四,社会保障因素中的养老金收入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影响,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实施弹性退休政策,制定老年人口再就业专项规划,对老年人口进行分类并精准施策,有效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