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李坤旺

双月刊

1001-4691

nkes@nankai.edu.cn

022-23508250

300071

天津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1013室

南开经济研究/Journal Nankai Econom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济理论刊物。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状况为主,兼及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的介绍与分析,刊登有创见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基于三种GDP分解的比较分析

    李晓刘宝琦
    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单一 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双循环全球价值链增加值投入产出模型

    政府支出规模对创新的影响——促进抑或阻碍

    冯海波陈韵洁周明明刘勇政...
    2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创新已然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分析了政府支出对创新的正向激励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然后基于2007-2017年中国2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政府支出规模的创新效应,意在探索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政府支出规模和结构.实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中国当前的政府支出规模对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一作用主要是由政府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和福利性支出对创新活动的正向激励效应所驱动.与此同时,政府支出规模对创新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创新质量差异:在人均科学技术支出和人均福利性支出更多的东部与中部地区,政府支出规模的正向激励效应表现得更为显著;科学技术支出会同时促进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创新活动,而福利性支出只促进低质量的创新活动.

    政府支出规模创新正向激励效应科学技术支出福利性支出

    债务置换、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政策搭配

    黄志刚李明琢董兵兵
    3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推出债务置换政策致力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但关于该政策能否有效化解风险以及其作用机制如何,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探索如何防范与化解债务置换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债务置换政策尽管能够缓解地方政府的短期违约风险,但是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副作用.其副作用来源于两种渠道:流动性渠道和违约转移渠道,债务置换设计中应该充分关注这两种渠道的副作用.本文还发现,搭配货币政策或宏观审慎政策可以缓解债务置换副作用,相比之下宏观审慎政策更加有效.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债务置换政策的成功,本文建议实施"债务置换+宏观审慎"的政策组合.

    债务置换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

    产业政策、政府特征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探究

    韩永辉韦东明王贤彬黄亮雄...
    5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厘清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理论阐述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依赖条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本文创新性地利用产业相关的中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识别,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的驱动作用和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政策与市场的互补作用机制,以及政府特征对产业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地方全要素生产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央层面产业政策与地方层面产业政策在促进地方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呈现出互补效应,其互补效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度依赖于地方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进作用还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嵌入性"特征.

    产业政策新结构经济学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化政府能力

    境外经贸合作区如何助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

    谢心荻严兵张禹
    7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力引擎和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有效途径.面对部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绩效的问题,探索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载体进行高质量OFD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国家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资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合作区不仅显著提高中国对东道国OFDI的规模,更从技术创新、产业协调、生态绿色和开放共享等方面推动了中国OFDI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对高质量投资的带动主要通过影响东道国制度质量、税收优惠力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来实现.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由投资大国转向投资强国提供了新颖路径,为中国企业找准高质量对外投资着力点提供了理论参考.

    境外经贸合作区对外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

    国有资本入驻是否有助于民营企业减排

    张帆董松柯刘希章李娜...
    9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资本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国有资本入驻民营企业,不仅可以有效规范民营企业污染排放行为,还可以通过打破民营企业发展桎梏以赋予企业创新活力,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工业企业与绿色发展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国有资本入驻对民营企业减排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入驻后可有效减少民营企业污染排放,并且该减排效应在大规模企业、非战略性行业与财政分权水平较高的样本中表现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国有资本入驻既可以通过放松企业融资约束与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方式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还可以通过将自身所承担的政策性社会目标融入民营企业中,以强化民企的社会责任意识,最终在"技术创新效应"和"社会责任效应"共同驱动下实现污染减排.特别的,虽然国有资本入驻不利于提升企业生产率,但国有资本入驻引致的"技术创新效应"有助于推动民企实现生产效率与绿色化的兼容发展.本研究为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环境治理与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新的视角和动力.

    国资入驻民营企业污染排放技术创新社会责任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中国"双碳"目标实现——基于碳中和进程的测度与分析

    王道平刘琳琳刘杨婧卓
    11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科学量化我国碳中和进程,并考察相关政策效果,总结分析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本文首先从区域总体、人均和能源消耗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各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指数体系,总结了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省级经验数据,深入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推进我国各地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碳排放和碳吸收(即碳汇)两端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效率两个渠道促进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健全中国碳市场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证据和政策支持.

    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能源效率碳排放碳汇

    政府发展战略与企业投资——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数据

    姜磊李飞跃胡心源张吉祥...
    13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构建了政府发展战略影响投资的数理模型,采用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研究政府发展战略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会挤出当地企业的投资,且对中小企业与私有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而对大规模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投资无显著负向影响.政府发展战略是通过降低企业利润率和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等途径对企业投资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企业投资视角揭示了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负面后果,并为如何提高企业投资提供新的思路.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企业投资新结构经济学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与外商投资结构优化

    袁博刘玉海刘秉镰
    14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实现外商投资结构优化则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商务部外商投资管理平台公布的外资企业设立信息与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其外商投资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对外商投资结构优化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高会促使该地区引进外资中的高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对东部地区和服务业的外资结构优化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负向阻碍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从增加传统要素供给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下,地方政府扩大土地供给会促使制造业外资结构优化,但对服务业外资结构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从促进优质要素形成的视角来看,财政支出扩张引致的教育和科技支出增加对吸引高技术外资和促进外资结构优化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新发展格局下优化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体制和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经济增长目标外商直接投资外资结构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本偏向型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价值——来自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经验研究

    王晖谢申祥
    16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作为一项具有资本偏向型特征的税收优惠政策,兼具税收优惠与投资促进功能,其在实现"稳投资"作用的同时能否带动企业价值增长,是当前"稳增长"目标下,一项亟待考察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11-2018年A股市场中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借助资本市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评估,建立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该项政策的实施对微观企业而言发挥了显著的价值创造效应,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加速折旧政策有助于企业专注主营业务,一方面可以加大实体投资比重,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创新产出,进而带动企业价值增值.多维度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非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企业以及高市场化地区内的企业中,加速折旧政策的价值创造效应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企业全生命周期经营绩效预期的视角加深对加速折旧政策效应的理解,为结构性减税政策助力企业价值"稳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价值投资结构研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