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李坤旺

双月刊

1001-4691

nkes@nankai.edu.cn

022-23508250

300071

天津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1013室

南开经济研究/Journal Nankai Econom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济理论刊物。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状况为主,兼及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的介绍与分析,刊登有创见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稳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乔晓楠韩雪歌李欣瞿王城...
    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在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循环的总过程中研究就业的理论框架.在供给侧,工资变动会影响生产部门企业的技术选择和资本有机构成,进而影响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吸纳能力.在需求侧,消费和投资均构成总需求,而工资和利润又分别为消费与积累的来源,因而收入分配将影响总需求、产能利用水平与就业规模.利用数理政治经济学模型,针对2002-2020年投入产出表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计算及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工资主导型特征,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总需求与产能利用水平,而且消费的就业吸纳能力较投资更强.因此,向劳动者倾斜调节收入分配将有利于稳就业.具体而言,需要在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基础上,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保持工资增速不低于全劳动生产率增速,进而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另一方面健全就业支持与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就业收入分配技术选择需求结构

    移动支付、经济内循环激励与家庭杠杆率

    冯艺苑李建军彭俞超
    2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动支付通过鼓励家庭消费,便利居民信贷,促进家庭投资创业的方式驱动经济内循环,但也可能推高杠杆,甚至引发金融风险.移动支付激励经济内循环是否是家庭杠杆攀升的动因?移动支付刺激消费背后的机制是直接还是心理因素?这种影响对于不同收入家庭群体是否一致?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究了家庭移动支付行为和杠杆的关系.经验证据表明,移动支付提升融资便利,缓解"支付痛感",刺激家庭消费,推动经济内循环,推高家庭杠杆.家庭财富偏好和维持基本消费均是推升杠杆的重要原因.本文政策启示在于,引导家庭合理消费,适度负债;金融机构在利用数字支付提振内需时应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移动支付经济内循环家庭杠杆支付痛感

    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来源——基于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外部性视角

    庄宗武韩峰
    4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释放大国空间红利将空间外部性优势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从要素供给和市场潜力两个方面对空间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探讨.结果显示,劳动力池、制造业中间品和中间服务空间共享、空间技术外溢等要素供给方面的空间外部性和国内大市场产生的市场需求外部性均有助于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国内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与劳动力池效应、制造业中间品空间共享效应、空间技术外溢效应在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而国际市场需求外部性则仅与劳动力池效应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存在协同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力池、制造业中间品和中间服务品空间共享、空间技术外溢效应均显著提高了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而市场潜力扩张则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了明显的提高作用;城市群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各类空间外部性优势的充分发挥.

    空间外部性高质量发展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共享空间技术外溢

    政府创业激励政策与地区市场主体活力——兼议创业投资网络的空间分布格局

    谭伟杰申明浩
    6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创业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培养企业家精神以及城市创业活动的重要影响是值得关注的议题.本文利用工商企业数据、政府土地出让数据、行政处罚数据及清科私募通创业投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制度理论与Timmons创业模型系统评估了国家创业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市场主体活力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创业型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创业活跃度,特别是创业投资网络的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机制检验表明,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人才、技术、政策集聚与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等营商环境优化措施,提高政府土地要素出让的市场配置效率,进而促进市场主体活力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试点政策的创业效应主要表现在低市场潜能和高数据要素发展水平城市中;并且对于非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业积极性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反事实验证结果表明,创业型政策主要发挥了阶段性创业带动效果,有待与其他相关措施发挥协同提升的持续性效应.

    创业政策市场主体活力制度理论Timmons创业模型创业投资网络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居民消费升级——来自中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姚健周博文臧旭恒
    9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而数字经济作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否带动消费升级值得关注.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对消费升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即数字经济有助于带动居民消费的"扩容"与"提质";第二,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收入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等机制影响消费升级,且以收入水平作为门槛,数字经济对消费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呈现"U"型;第三,相比一、二、三线城市,数字经济对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升级尤其是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此外,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抑制消费不平等,有助于促进消费的均衡发展.本文的研究为依托数字经济扩大内需提供了城市层面的依据,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字经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升级

    数字经济发展、机会不平等与共同富裕——基于代际职业流动的视角

    周利尤济红冯大威
    11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本文深入探究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职业格局,突破传统代际职业流动的界限,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结合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本文评估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所推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对代际职业流动的积极作用.理论上,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打破时空限制,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赋能代际职业流动.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理论假设,表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显著促进了代际职业流动,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代际职业流动的三个关键途径:降低机会不平等、促进信息传递及提升社会资本.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代际职业流动影响的异质性,发现这种影响在个体禀赋、家庭迁移背景及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数字经济发展代际职业流动共同富裕机会不平等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了企业创新行为——基于资产专用性视角

    邵慰刘嘉慧曹可欣
    13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中国面临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和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并存的现实难题,研究人工智能与企业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资产专用性视角出发,利用中国4436家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维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这一结论在排除各种可能机制后依然稳健,且上述影响在东北地区、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和高技术性企业中更强.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通过研发人员替代和专用性固定资产替代两方面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产业变革趋势,理性看待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新机遇提供了有益参考.

    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行为资产专用性泊松回归

    税收激励与企业能源效率——来自增值税转型的证据

    刘聪聪申广军王俊
    15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稳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构建了理论模型分析税收激励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利用2004-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外生冲击,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机制是,增值税转型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环保设备的投资)和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在平衡"低碳"与"增长"中的作用.

    税收激励能源效率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增值税转型

    区域贸易协定涉农规则动态演变及其贸易效应——基于138个协定文本的量化研究

    王学君孔学文许亚云
    17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对区域贸易协定(RTA)中的涉农规则进行了再界定与量化分析,以探究各类涉农条款的动态演变及其贸易效应.文本量化分析发现,RTA涉农规则的制定存在路径依赖,时间上趋于收敛;规则上存在美欧模板,国际农业谈判过程中,发达经济体往往是规则制定者;RTA涉农规则在传统多边规则框架内的进展有限,但在多边框架之外做出了有益补充;涉农规则总体覆盖率不断提升,其中贸易救济、争端解决、知识产权等涉农条款的重要性明显增加.贸易效应估计结果表明,涉农规则越广泛、越深入,出口促进效果越显著,其中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涉农条款的促进作用更大;美欧主导的RTA涉农规则的贸易促进效应并未明显优于其他RTA;发达经济体通常利用涉农规则促进农产品出口并限制进口,发展中经济体间的涉农规则更能实现互惠互利.本文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国际农业规则的演进特征,同时对于中国积极参与多双边农业规则谈判、引领新型规则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区域贸易协定涉农规则文本分析农产品贸易

    历史的遗产——传统宗族文化对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孙程九
    19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宗族文化对地区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利用明清时期家谱数据测度宗族文化,系统考察了传统宗族文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宗族文化越浓厚的地区,当代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结论在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及使用工具变量回归之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传统宗族文化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公共品供给、降低融资成本与促进企业发展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长期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宗族文化经济增长长期影响家谱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