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陆再英

双月刊

1007-1024

nkjwzzzz@163.com

027-83663644

430030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l Intensiv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科委于1995年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同济医院承办。同年7月创刊(季刊)并正式发行。主编是著名的内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陆再英教授,常务副主编胡昭明教授,编辑部主任是刘文励教授。编委会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国内医学院校著名专家教授组成(79位),以及名誉主编邵丙杨教授及12位顾问作学术后盾。本刊是我国第一个以内科各专科以及相关的神经内科,传染科等临床急重症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其宗旨和任务是刊载大内科范围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临床与基础理论、国内外重症监护(ICU)新成和新进展等。有助于各级医院内科、神经内科、传染外科广大临床医师、教学、科研人员提高急危重症的诊治水平。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订阅和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李柠汶曹阳张义成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亚型.一线规范的治疗后,60%的患者可以实现治愈,但是仍有40%的患者复发或者难治,预后不佳.挽救性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是化疗敏感患者的标准二线治疗方案.然而,伴随着新的治疗方式,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靶向药物等的出现,标准二线治疗方案受到一定的挑战,尤其对于挽救性化疗不够敏感的患者.本文对目前复发难治DLBCL的二线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及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探讨复发难治DLBCL的最佳治疗选择.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结缔组织病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治疗进展

    王英刘源石桂秀
    104-10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为免疫介导的疾病,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组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合并继发性ITP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CTD-ITP患者出血倾向增加,严重者可致内脏出血,病死率高,是影响CTD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CTD-ITP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新型生物制剂和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的使用让更多患者获益.早期诊断、出血程度分级、风险判断以及个性化达标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结缔组织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蒋建刚汪璐芸陈琛李陈泽...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继2017年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专家共识发布后,2024年初,《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布了我国首部针对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指南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最新的有中国学者临床实践形成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对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给出了最新的指南推荐.本文对该指南的重要推荐更新进行逐一解读,以期提高暴发性心肌炎临床救治的规范性和时效性,提高该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的挽救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生命.

    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戴紫港周晓曦张义成黄亮...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及疗效不佳患者的后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应用BTK抑制剂(包括奥布替尼、泽布替尼)联合传统化疗诱导治疗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PCNSL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62.5岁.病灶数目以多发为主,占56%;病理分型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为主,占62%;双表达型占38%;9例患者有初诊脑脊液生化数据,脑脊液蛋白升高者占78%;7例患者有基因测序结果,MYD88突变占57%,CD79B突变占43%;16例患者中9例(56%)接受奥布替尼联合传统化疗治疗,7例(44%)接受泽布替尼联合传统化疗治疗;16例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为69%.5例疗效不佳的患者中,4例为多发病灶,4例为双表达类型,3例具有MYD88突变;2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序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auto-HSCT+CAR-T),获得完全缓解.结论:BTK抑制剂联合传统化疗治疗PCNSL患者的ORR为69%,多发病灶、双表达、MYD88突变可能是疗效差的因素.auto-HSCT+CAR-T可能是BTK抑制剂联合传统化疗治疗PCNSL疗效不佳患者可行的后续治疗方案.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特征

    IgG4相关性疾病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细胞因子谱的对比

    周亮蔡邵哲胡紫薇王玲...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相关细胞因子特征.方法:获得了17个小唾液腺(9个来自pSS患者,8个来自非pSS患者作为对照)、7个颌下腺(4个来自IgG4-RD患者,3个来自切除的颌下腺肿瘤周围的肉眼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的样本RNA-Seq数据,分析IgG4-RD和pSS来源样品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富集途径,以揭示这两种疾病的免疫炎症特征.结果:尽管三级淋巴结构(TLS)相关细胞因子(例如CXCL13、CCL19等)的表达显著增加,但对于受累组织的先天免疫反应特征,在IgG4-RD中观察到更显著成纤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pSS中有更为显著的表达.此外,IgG4-RD受累唾液腺中经典信号通路的富集模式也与pSS不同:在IgG4-RD中,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而在pSS中,与细胞趋化性相关通路显著富集.结论:在IgG4-RD和pSS之间的转录水平上,相关细胞因子间有不同的分子和生物过程模式,这可能指导其后续的机制研究和药物靶点选择.

    IgG4相关性疾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细胞因子风湿性疾病

    Gitelman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何晓玉张晓玲乐晗余学锋...
    129-13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诊断为Gitelman综合征的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并抽取患者的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高通量二代测序分析,结合文献报道讨论本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经验.结果:3例患者均为成年发病,血压均正常.病例1无明显低钾症状,由体检时偶然发现而就诊;病例2和病例3均有低钾相关临床表现,补钾后症状可缓解.病例1和病例2表现为低钾、低镁、肾性失钾、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病例3轻度低钾,血镁正常,也存在肾性失钾及低尿钙,3例患者均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基因检测结果示病例1和病例2为SCL12A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病例3仅发现单杂合突变,其中病例2的移码突变c.976delG既往未被报道,致病性软件预测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本文3例患者通过补充钾和镁后症状改善,血钾、血镁水平达到治疗目标.结论: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赖于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预后良好.

    Gitelman综合征低钾血症SCL12A3基因

    miR-2467、miR-96-5p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

    胡丽芳李岚严倩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2467(miR-2467)、miR-96-5p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08例GDM住院患者作为GDM组,另选取同期产检的糖耐量正常孕妇8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miR-2467、miR-96-5p相对表达量以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miR-2467、miR-96-5p与上述血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iR-2467、miR-96-5p评估GDM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GDM组血清miR-2467表达、FBG、2hPG、HbA1c水平及HOMA-IR高于对照组,miR-96-5p表达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iR-2467表达与FBG、2hPG、HbA1c、HOMA-IR呈正相关,血清miR-96-5p表达与上述4项指标呈负相关(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示孕早期BMI增长≥ 1.73kg/m2、孕中期BMI增长≥4.88kg/m2、糖尿病家族史、miR-2467 ≥3.44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miR-96-5p≥1.95是GDM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miR-2467 联合 miR-96-5p 评估 GDM 的 AUC 为 0.86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91.50%、81.50%.结论:miR-2467、miR-96-5p与GDM患者血糖指标及HOMA-IR存在相关性,对评估GDM具有一定意义.

    妊娠期糖尿病miR-2467miR-96-5p微小核糖核酸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

    乔刚沈文超王欣王宁...
    138-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6例经头颅磁共振确诊的ACI患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41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2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检查,对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进行评分,分析Flair高信号血管征、中性粒细胞计数与ACI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患者发病6个月后,采用改变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81例)和预后不良组(15例).结果:重度组患者年龄≥60岁、高血压及冠心病史的患者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病灶直径、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而Flair高信号血管征评分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及冠心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12分(OR=1.267,95%CI:1.140~1.409)、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OR=1.719,95%CI:1.351~2.188)、Flair 高信号血管征评分<4.76分(OR=2.190,95%CI:1.437~3.338)是影响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预后不良组患者Flair高信号血管征评分较低,而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P均<0.05).以预后不良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Flair高信号血管征评分截断值为4.76分时,预测ACI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745~0.82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33%和64.33%;中性粒细胞计数截断值为5.82×109/L时,预测ACI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0.723~0.8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6%和63.24%;两者联合预测ACI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0.839~0.87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25%和63.46%.结论:Flair高信号血管征评分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影响ACI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中性粒细胞计数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短期预后

    老年糖尿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王赫楠宋春梅王迪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老年糖尿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68例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Pearson法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6.43%(78/168),其中男性占51.28%(40/78),女性占48.72%(38/78).随着血尿酸(UA)水平升高,老年男性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随之升高(P<0.05),且不同UA水平的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IMT呈正相关(r=0.490,r=0.372,P均<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是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糖尿病无症状HUA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TC、TG、HDL-C、LDL-C、HbA1c、UA等因素相关,加强血糖、血脂、尿酸水平控制利于预防和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

    流式定量检测的骨髓浆细胞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价值

    李春晖聂飞鹏余秋霞安宁...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测定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单克隆浆细胞(BMPC)百分比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时BMPC=10%,将患者分为高浆细胞负荷组(61例)和低浆细胞负荷组(114例),分析各组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结果:初诊时低浆细胞负荷患者的肿瘤负荷更低,临床分期更早,生存期也更长.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高浆细胞负荷组,BMPC≥13.45%和高危细胞遗传学是影响MM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肌酐≥177μmol/L、高危细胞遗传学、BMPC≥13.45%是影响高浆细胞负荷MM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低浆细胞负荷组,年龄≥65岁是影响MM患者OS和PFS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初诊MM患者,低浆细胞负荷与较低的肿瘤负荷、更好的临床分期和更长生存期相关.对于骨髓浆细胞占比≥10%的患者,骨髓浆细胞占比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初诊MM患者的流式细胞学测定的BMPC数量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多参数流式细胞术骨髓浆细胞负荷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