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姜胜利

双月刊

1001-4667

xuebao@mankai.edu.cn

022-23501681

300071

天津市卫津路94号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Nankai Journal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性文章,注意反映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创新,支持争鸣,以深刻厚重的学术内涵和严谨朴实的编辑风格,在学术界和期刊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总体秩序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文化逻辑

    刘占虎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具有时间意识的结构性变迁,内蕴着深层次的秩序重构和意义建构.基于现代性的一元性和现代化的多元性,民族国家的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总是蕴含着特定的制度—文化逻辑.为生存斗争和为幸福努力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题,建构优良公共秩序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是现代化的旨归,在生存论层面涉及自然秩序和客体向度的社会关系,在幸福论层面涉及心灵秩序和主体向度的社会关系.二者共有的对象化关系在秩序意义上表征为制度建构及其内在的观念变革.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实践是重构现代性秩序的中介,而制度—文化则是建构合乎人性的自然秩序和合乎自然的心灵秩序的中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撰西方现代性的范式革新,在制度文明上孕育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秩序观.基于总体改革观和总体秩序观的政治哲学分析,有助于从整体实践观视野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性的结构性超越,将各种增长主义的发展叙事聚焦到人的全面现代化上来,以文明进阶的历史意识建构优良公共秩序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现代性批判制度—文化总体秩序观总体改革观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延展与政策尺度

    郭未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命题,它既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遵循,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的本土价值立场.立足中国场域对"现代化"进行的概念溯源与动态刻画,可以从概念链接与生成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之维的人口现代化,以及人口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基础作用进行全面呈现.人口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总量、素质、结构与城乡/区域调配等范畴内面临挑战与机遇,因此,在理论映照下延展出对应的政策尺度回应极具时代意蕴.

    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口现代化

    评普兰查斯对马克思阶级观的"重塑"

    林进平杨洁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释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也为捍卫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普兰查斯对马克思的阶级观进行了"重塑".他通过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以界分工人阶级和新小资产阶级,并将阶级划分标准从生产领域拓展至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他对马克思阶级观的"重塑"虽与马克思的一些经典论述相左,并受到赖特等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但他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发展,焕发其内在的生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普兰查斯新小资产阶级

    科恩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批判与社会主义正义的构想

    陈颖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科恩试图通过批判和超越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来"拯救正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范理论.科恩指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存在着"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分离的二元性缺陷,并误解了规范原则的属性和对象.科恩严格区分了规范原则与调节规则,强调正义原则不以实践为最终目的,也不以社会基本结构为首要对象.他构想了"国家与社会"相统一的社会主义规范原则,认为它不依赖于外在的政治结构,而是通过道德驱动影响个人日常行为来达成正义社会.科恩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批判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他所说的"国家与社会"相统一的规范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风尚值得重视,但他的理论批判局限于修辞学意义上的澄清,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科恩罗尔斯规范原则正义社会主义正义

    "组织化共益":居民参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可为?

    刘威温暖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居民参与是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构建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秩序的关键环节.面对居民"弱参与"和"抗争性参与"的"两极化问题","组织化共益"为居民参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形式与持久动力,它是指社区居民借助一定组织形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推动"社区公益"与"居民个益"的互动、交汇和共生.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组织化阶段的居民参与实践发现,伴随"公益私利"的互动及交叠之处"共益"的变化拓展,我国居民参与呈现出由依附参与、配合参与迈向自主参与、协同参与的阶段性样态.立足新时代,结合"组织化程度"和"共益范围"两个变项发现,当前我国居民参与存在四种类型并隐含着四种治理关系,即共赢式合作参与及伙伴治理、动员式任务参与及伙计治理、自发式志愿参与及内生治理、偶发式维权参与及突生治理.着眼居民参与尚存的碎片化、精英化、无序化问题,应进一步拓展"组织化共益"空间,汇聚共益性治理合力、提升组织化参与能级、保障常态化参与有序.

    组织化共益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

    变革型领导如何影响公共危机学习行为?——基于98篇重大事故调查报告的实证研究

    康伟周润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风险社会背景下,变革型领导是应对新风险和高危机压力以及提升危机学习效果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98篇重大事故的调查报告,采用LDA主题模型构建变革型领导指数,实证检验了变革型领导如何对危机学习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通过行政问责机制促进组织学习行为,媒体关注度正向调节了变革型领导与行政问责的关系,表现为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并据此提出以变革型领导激发利他动机,提升危机学习型组织的战斗力;依托变革型领导构建高效的危机沟通团队,主动回应媒体关注,把握舆论的主动权等对策建议.

    变革型领导公共危机学习行为媒体关注度LDA主题模型

    本土创新网络融入与中外价值链关联

    李磊直银苹盛斌李川川...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虽然部分外资的加速退出,对中外价值链关联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有部分外资通过本土创新网络融入的方式加速融入国内市场、焕发国内市场新生机.为此,本文基于2000-2014年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中国专利数据,以制造业行业为基础,检验了外资的本土创新网络融入对中外价值链关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土创新网络融入有助于加强中外价值链关联,作用机制上,本土创新网络融入主要通过稳外资、价值链地位提升和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三个机制对中外价值链关联产生正向影响;此外,这一影响还会由于一些异质性特征而存在不同.本文研究为当前中国稳固中外贸易、加固中外价值链关联提供了市场视角方面的参考.

    本土创新网络融入外资开放式创新中外价值链关联

    全球税收治理主导权之争:联合国方案与OECD方案

    陈宇唐滔申雅璇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联合国促进包容和有效的国际税务合作》的通过,标志着联合国对OECD作为国际税收规则主要制定者的地位提出挑战,再次启动了这两个国际组织之间就全球税收治理的权力角逐.中国应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深入参与制定并推进联合国税收框架公约的同时,继续积极参与OECD双支柱国际税收改革.此外,还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更为紧密的区域性多边税收合作,并且关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可能面临的更加复杂多变的税收环境和不确定性风险.

    联合国国际税务合作框架公约多边治理

    低碳城市试点背景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及机制

    师翠英刘盼盼周琦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转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在持续推进低碳转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是否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微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重稳健交叠DID模型探讨该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与非试点城市相比,实施试点政策的城市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约15.4%,且不同批次试点政策的政策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经过严格的稳健性检验也同样证实试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提升效应.进一步进行机制检验和异质性分析后发现:在试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企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对国有企业和高碳行业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低碳城市试点低碳转型全要素生产率双重稳健交叠DID

    身体、革命与女性的性别认同——以20世纪50年代女性的服饰和劳动为考察中心

    郭冰茹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女性的意义非比寻常,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对日常生活的改写,重新确立或曰强化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也表现在革命对身体的重塑为女性获得性别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身体是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也是自我认同的社会基础,在革命的意识形态引导下,借助服饰和劳动对女性身体的型塑以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性别认同在20世纪50-70年代最终得以确立,并在根本上影响了这一历史阶段性别与叙事的基本关系.

    女性身体革命意识形态性别认同服饰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