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吉维

双月刊

1000-5218

ndxbrwsk@imu.edu.cn

0471-4992252

01002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9年创刊,是中国中文综合性核心期刊。以刊发蒙古学、民族学和其他社科类学术论文为主要宗旨的社科类学报。曾获全国首届百强学报称号,首届内蒙古期刊奖,2004年入围教育部“名栏目”工程建设行列。以民族性、地域性为特色,以把握前沿、为学科服务为宗旨的综合类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怀柔与威服:论西晋对匈奴的羁縻政策

    孟巧颖王琪琳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晋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伴随着内迁浪潮,许多民族开始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活跃起来.其中,匈奴展现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北方众多民族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巩固统治,新兴的西晋政权通过改变匈奴社会体制、调整匈奴部落聚居方式、封赏匈奴贵族,以及征调、贩卖匈奴人口的方式,不断加强对匈奴的控制.这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引发了匈奴的反抗情绪,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晋匈奴羁縻政策民族关系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与王沈《魏书》所载乌桓、鲜卑史料对比研究

    王石雨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与王沈《魏书》所载乌桓、鲜卑史料进行细致对比可以发现,二者虽然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在具体细节和详略程度上仍有不少差距.因此,不能仅因成书时间即断定前者完全抄录自后者.成书于刘宋时期的《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主要参考《东观汉记》中对乌桓、鲜卑的记载,其无疑是研究汉代乌桓与鲜卑历史最重要的专传,尤其是对东汉中后期及之前乌桓、鲜卑的记载更具价值.对王沈《魏书》中所载乌桓、鲜卑史料应一分为二看待.王沈《魏书》对东汉中后期以前乌桓、鲜卑的记载史料价值较低,而与曹魏相关的乌桓、鲜卑史料则价值较高,后者也基本被陈寿《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采纳.

    乌桓鲜卑《后汉书》王沈《魏书》价值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图景的历史性建构

    张楚媛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逻辑是统摄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原则.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重心与思想内核.深谙"批判之道"的马克思借由"资本之思"逐步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解剖和实质性批判.从《莱茵报》到《巴黎手稿》,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研究框架下剖析了资本在市民社会的异化表现,颠覆了资本逻辑存在的"合法性"前提;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范式,以分工和所有制为抓手,阐明了资本的生产关系本质;从《伦敦笔记》到《资本论》,马克思通过探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全面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并解答了"资本之谜"及"历史之谜".时至今日,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指导着 21 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事业.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必须在回归经典、厘清文本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的革命意识和批判精神,敢于直面并破解时代难题.

    马克思资本逻辑社会批判视域转换

    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探析

    张超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常常陷入各式二元争论中,比如决定论对唯意志论、结构主义对主体能动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论争中产生的各类观点存在颇多质疑,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某些历史事件时存在不足.政治马克思主义试图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作用机制给出新的解释,进而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作出独特的分析.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产生了一个真知灼见与错误观念相互交织的混合物.甄别这种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中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提倡一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提供有益借鉴.

    决定论唯意志论政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体结构

    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行的开创性和标志性文本

    刘娜徐成芳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是一篇举世公认的大文章,其大不在于部头大,而在于道理大、道理硬.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而且是标志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丰碑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源头活水.它用鲜活而深刻的话语体系阐发的思想体系、真理体系,标注了人类新世界观的科学高度、人民温度、实践力度和发展开放向度,变成了亿万人民的信仰体系和行动指南.沿着"为什么行"的思维逻辑追根溯源,在新时代重温这部伟大经典,可以不断增强我们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现代性视域下中西"无"的哲学比照及反思

    徐鸿元景剑峰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问题尤其是虚无主义问题给当代造成诸多困境,这些困境实际上与西方哲学中"无"(noth-ing;nichts)的范畴、观念与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哲学亦对"无"保有高度重视,但其对于"无"的态度却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亲近与适应.以此为背景,在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三个层面比照中西"无"的哲学,便可领会到"无"兼有消极虚无与积极创生双重意蕴.对"无"的哲学的再思索对于走出现代性问题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现代性虚无主义

    "线条"的生成哲学——蒂姆·英戈尔德对德勒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张小宁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蒂姆·英戈尔德作为英国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类学家,充分阐释了英国传统人类学思想.他深受法国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在对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的开拓方面,既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刻反思,也有更生动活泼的人文主义关怀.而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英戈尔德的学术实践.英戈尔德线条理论,就是从德勒兹哲学中得到启发.通过对德勒兹与英戈尔德两位思想家的对话进行研究,可以对线条理论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从其哲学进路到实践出路有更细致的把握.

    英戈尔德线条理论德勒兹哲学生成理论德勒兹哲学实践德勒兹线条理论

    "元历史"问题:海德格尔历史哲学的发端

    林於明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海德格尔对"元历史"(Urgeschichte)问题的探讨,是他对"此在历史"及"存在历史"之探讨的一个预演.这一探讨从与狄尔泰的解释学相遇而开始,以早期基督教的信仰生活为背景,梳理了宗教信仰生活内在所具有的现象学结构及其历史性意义.这一探讨虽然是在"宗教生活现象学"名义下进行的,但其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一种新的哲学方法:形式显示.并且,海德格尔这一探讨根本上所指向的既非对宗教现象所涉及历史事实的重新串联和整合,更不是为涉及宗教生活的历史编纂学寻求某种更具"科学性"的理论范型,而是要从宗教生活的历史性出发,以"形式显示"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关于思想的"元历史"的追问.这一探讨包含着对信仰与思想之间的关联性的一种创见.

    形式显示"实际性""元历史"

    如何让城市社区治理更具韧性——网络治理视角下的一个实证性研究

    张彬马建芳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韧性思维嵌入城市社区治理是因应复杂风险社会挑战、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既有研究对影响城市社区治理韧性的共性因素进行了识别、描述和分析,但对这些共性因素在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实际影响程度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关注不够.以此作为研究预设,以网络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在H市部分社区开展的问卷调查作为数据来源,就共性因素对H市社区治理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发现:权责边界、组织信任、信息共享、公众参与、市场成熟度、政策支持等 6 个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作态度、合作能力、价值协同、系统复杂性等 4 个因素并无显著影响.

    网络治理城市韧性社区治理影响因素

    基层任务执行策略的选择逻辑:情境、策略与绩效的共同演化——基于A镇的案例分析

    高光涵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务情境的变化常被用于解释一项任务执行过程中基层行动策略选择的变化原因.然而,任务情境为何会,或者为何要在任务过程中发生变化?结合绩效差距与反馈理论,构建基层任务执行的"情境-策略-绩效"理论框架,剖析任务执行中任务情境、行动策略与任务绩效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发现,基层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情境变化受到任务绩效的直接影响,绩效差距的产生与反馈触发了任务执行过程中"情境-策略-绩效"的共同演化.但是,绩效差距及其反馈对基层任务执行绩效的提升具有两面性,尽管提供了可视化的执行数据参照,但也极易陷入"就结果谈结果"的执行泥沼.

    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策略选择绩效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