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农业学报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
北方农业学报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

王千里

双月刊

2096-1197

nkjbianjibu@163.com

0471-5900622

010031

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2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

北方农业学报/Journal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体现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特色,主要报道农业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农业综述、丰产经验、先进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国内外科技新动态、新成果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氮营养诊断

    郝琪梁红伟王永强王富贵...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氮肥运筹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以氮营养指数为监测指标诊断土默川平原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氮营养状况的可行性。[方法]检测2022-2023 年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两试验地中 3 个施氮量(0、270、360 kg/hm2)和全生育期 3 次、5 次施氮下玉米氮营养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统计建模的方法,研究玉米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分析各时期玉米冠层氮浓度和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并构建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结果]增加施氮量和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玉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增加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P<0。05);施氮量从 270 kg/hm2 增加至 360 kg/hm2,年平均产量提高 5。79%;施氮次数从 3次增加至 5次,年平均产量和年平均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 3。15%、22。25%。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为Nc=3。36W-0。22,R2=0。94,P<0。05,验证精度RMSE、NRMSE和MAE分别为 0。40%、11。50%和 0。20%,模型稳定性较好。通过模型计算,施氮量 270 kg/hm2 时,对应适宜施氮次数为 5 次,分别在 4 叶展期、8 叶展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乳熟期以 15∶25∶35∶15∶10 的比例追施氮肥,玉米产量最优,为 14。09 t/hm2;玉米拔节期、9 叶展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和乳熟期需氮量范围分别为-3。42~15。29、-16。80~22。90、-26。86~62。32、-54。65~85。14 和-48。18~111。80 kg/hm2。[结论]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施氮次数能显著提高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内蒙古土默川平原玉米拔节期到乳熟期植株氮营养状况,通过该模型还可以计算、推荐合适的施肥量,能够实现玉米生长的按需作业。

    土默川平原滴灌玉米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氮营养指数需氮量

    东北寒旱区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技术优化

    田磊张悦忠孙继颖梁红伟...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 2∶2 模式(BO-S2∶M2)、4∶4 模式(BO-S4∶M4)、4∶2 模式(BO-S4∶M2)、6∶4 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 2∶2 模式(AO-S2∶M2)、4∶4 模式(AO-S4∶M4)6 种处理,以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为对照,对各间作模式的生育进程、土地当量比、净效应、补偿效应、选择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模式下,大豆生育期与单作大豆相比延迟2~3 d;各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 1,与单作相比作物增产 13%~36%;AO-S2∶M2 模式净效应达到 317。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在各间作模式中,AO-S2∶M2 模式的补偿效应最大,且显著高于BO-S2∶M2 模式(P<0。05);与优化前相比,AO-S2∶M2 模式选择效应增加了 46。90%。AO-S2∶M2、AO-S4∶M4 与单作玉米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分别增收 38。16、9。33 元/hm2;各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增幅为 53。39~379。74 元/hm2。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各间作模式综合评价,AO-S2∶M2模式综合评分最高(2。11),其次是AO-S4∶M4模式(0。62)。[结论]种植技术优化后的大豆-玉米2∶2、4∶4间作模式优势突出,其中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 2∶2模式间作优势最大,在东北寒旱区更具推广价值。

    东北寒旱区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

    河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及其高产栽培品种研究

    刘偲琪何忠萍包珺玮樊秀荣...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适宜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品种,为玉米单产提升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22-2023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开展,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裂区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处理(D1:9。00 万株/hm2、D2:9。75 万株/hm2、D3:10。50 万株/hm2、D4:11。25 万株/hm2、D5:12。00 万株/hm2),品种为副处理(斯泰 112、粒隆 170、明玉 268、金园 118),分析不同密度对各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结果]在 5 个密度下,斯泰112 生殖生长较其他品种早熟 3d;在D3 密度下,明玉 268 株高、穂位高最高,分别为 3。18、1。33 cm;在D5 密度下,明玉268倒伏率和空秆率均最高,分别为30。40%、14。21%;随着密度的上升各品种穂长逐渐下降,在D1密度下斯泰112、粒隆 170、明玉 268、金园 118 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20。10、21。55、18。75、20。85 cm;各品种穂粗差异不显著(P>0。05)。在D1、D2 密度下,斯泰 112 产量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 14。68、15。01 t/hm2 和 27 394、28 017 元/hm2;在D3、D4 密度下,粒隆170 产量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 17。09、17。00 t/hm2 和 32 504、32 206 元/hm2;在D5 密度下,金园 118 产量和纯收入最高为 13。13 t/hm2、23 585 元/hm2。[结论]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为 9。00 万和 9。75 万株/hm2 时的高产栽培品种为斯泰 112、10。50 万和 11。25 万株/hm2 时为粒隆 170、12。00 万株/hm2 时为金园 118。

    玉米种植密度品种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

    基于GGE双标图的晋西北黄土高原谷子生产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

    贾苏卿杜艳伟禾璐徐嘉...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山西省晋西北黄土高原春播谷子品种的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代表性与区分力,为晋西北谷子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谷子品种鉴定试点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GE双标图法对 2021、2022 年在山西省晋西北黄土高原8个试点参试的 12 个谷子品种(系)产量稳定性、适应性以及环境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结果]品种(系)、环境以及品种(系)与环境交互作用对谷子产量的影响均表现出极显著水平。8 个试点划分为两个生态区,原平、偏关、临县和保德为同一生态区,五寨、静乐和岚县为另一个生态区,兴县两年间的结果不稳定无法区划。12 个参试谷子品种(系)中,长农35号和长农 47 号表现为丰产且稳产,适宜在晋西北黄土高原 8个试点种植;长生 13 号丰产性好但不稳定,适宜在五寨、静乐和岚县种植;晋谷 21 号稳产性好但产量低;而承 15-m328 的产量和稳定性均不佳,不适宜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种植。[结论]适宜在山西省晋西北黄土高原种植的丰产稳产谷子品种为长农35 号和长农 47 号。临县、静乐和偏关3 个试点具有高区分力和代表性,是较理想的谷子品种鉴定试点;原平、五寨和保德 3 个试点的区分力强但代表性不足,适合用于筛选稳产性差的谷子品种。

    谷子GGE双标图稳产性适应性品种(系)与环境交互作用

    艾草根系DSE菌株与根际功能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

    乌有汗曹露彦许明慧欧阳瑞培...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艾草(Artemisia argyi)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促生作用的菌种。[方法]分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采集艾草根系及根际土壤样本,分离纯化共生真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和功能性细菌,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从中筛选具有显著促生效果的DSE菌种和功能性细菌,构建人工菌群,并设置不接菌(A)、单接DSE(B)、单接解磷菌(C)、单接固氮菌(D)、DSE+解磷菌(E)、DSE+固氮菌(F)、解磷菌+固氮菌(G)、DSE+解磷菌+固氮菌(H)8 个处理对艾草植株进行回接试验,以筛选最佳菌种。[结果]DSE真菌在艾草根系中的定殖率最高,共生结构主要呈现为链状、条带状、脑状和零散状。在艾草根系中,成功分离出 4 株DSE,其中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在两试验地均为优势菌种。在艾草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 36 株功能性细菌,分别为 26 株解磷细菌和 10 株固氮细菌。解磷细菌中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主,占总分离数的 30。50%,其中,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占比为 27。20%;固氮细菌中以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主,占总分离数的 16。67%,其中,溶纤维根瘤菌(Rhizobium cellulosilyticum)占比为33。30%。B~H处理的艾草生长指标均优于A处理,其中,H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佳,其茎粗、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 24。93%、80。00%、279。17%和 251。69%。[结论]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溶纤维根瘤菌(Rhizobium cellulosilyticum)复合接种的促生效果最佳,DSE+解磷菌+固氮菌处理为最佳促生微生物组合。

    艾草根系根际土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功能性细菌分离鉴定

    沙棘果实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熊青山卫丁一温娅娅陈清...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棘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种植,果实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糖类、维生素等,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免疫调节、抗炎和抗肿瘤、皮肤保健等作用。作为药食同源类植物,沙棘果实被应用于食品、医药、农、牧等行业。文章概述了沙棘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旨在为沙棘果实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奠定基础。

    沙棘果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生物活性

    烤烟初烤阶段喷施不同物料比复合生物制剂对陕南烟叶品质的影响

    郑杰胡鑫张傲杰王平平...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烤烟初烤过程中喷施复合生物制剂对陕南烟叶品质的影响,为复合生物制剂物料比的选择及烤后烟叶质量的调控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商洛市主栽烤烟品种云烟 99 上部叶(B2F)为试验材料,设计 5%物料比(T1)、4%物料比(T2)、3%物料比(T3)3 种复合生物制剂(SXC-4)处理,在初烤阶段变黄期末期(42℃)进行喷施,测定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分析。[结果]与CK相比,T1 处理下果胶和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最好,分别降低了58。00%和5。90%;T2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致香物质含量的增加效果最好,分别增加了 6。50%和 51。80%;T3 处理下还原性糖、总糖、莨菪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Amadori化合物含量提升最高,分别为 21。00%、17。00%、51。00%、54。80%、2。70%、11。20%,且感官质量得分最高,为 60。95;且T3 处理果胶和木质素分别降低 43。49%、4。50%,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 2。90%,处理效果与T1、T2 处理相比较差。[结论]烤烟初烤阶段喷施复合生物制剂可改善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提升透发性、降低杂气和刺激性、改善浓度和劲头,感官质量明显提升,其中喷施3%物料比的复合生物制剂可明显提升陕南烟叶品质。

    烤烟复合生物制剂烟叶品质初烤阶段

    利用HS-SPME-GC-MS法对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成分分析

    夏永怡杨艳慧徐志伟王瑞刚...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有机萃取法制备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采用顶空(HS)-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GC-MS)法对该精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两种制备方法得到的精油中共分离鉴定出 113种挥发性物质成分,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烯烃类、酮类、烷烃类和有机酸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为 50。10%;其次为醇类和烷烃类化合物分别为 39。24%、8。16%。[结论]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挥发性物质的主要组成为酯类、醇类、烷烃类。

    HS-SPME-GC-MS法长叶二裂委陵菜精油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藜麦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王帅马强张亚峰贺连珍...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藜麦具有抗氧化、抗癌、防过敏、控糖、调脂、保护心脑血管等多重健康功效,是一种具有全营养素、高生物活性、多健康功能的杂粮食品,开发空间较大。文章对藜麦蛋白质、氨基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叶酸等复合维生素,Mg、Zn、Fe等矿物质,多酚、黄酮、皂苷及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藜麦的其他功能及开发应用前景,并提出藜麦在大健康产业中的科技攻关建议。

    藜麦营养成分生物活性功能开发应用

    毛叶苕子与燕麦混播对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王宣茗杨钦忠张鹏赵沛义...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内蒙古阴山北麓农业旱作区不同比例毛叶苕子与燕麦混播对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毛叶苕子和燕麦为试验对象,设置单播毛叶苕子(DB1)、单播燕麦(DB2)、80%毛叶苕子+20%燕麦(HB1)、60%毛叶苕子+40%燕麦(HB2)、40%毛叶苕子+60%燕麦(HB3)、20%毛叶苕子+80%燕麦(HB3)6 个处理,分别在生育前期、生育中期、生育后期采集 0~20、20~40 cm土层样品,分析不同混播处理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结果]HB1、HB2、HB3 处理较DB1 处理毛叶苕子相对籽粒产量提高 1%~11%,较DB2 处理燕麦相对籽粒产量提高 3%~25%。0~20 cm土层下生育中期,与DB1 和DB2 处理相比,HB2 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 9。65%和 11。55%(P<0。05)、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11。47%和 15。44%(P<0。05),HB1 处理脲酶活性提高 8。07%和 19。41%(P<0。05);HB2 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HB1 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 95。79、21。02 mg/kg。与DB2 处理相比,HB2 处理土壤细菌OTU指数显著增加 15。79%(P<0。05)、Shannon指数增加 5。41%;与DB1 处理相比,HB2 处理真菌OTU指数增加 33。58%(P<0。05)、Shannon指数增加36。50%、Chao1 指数增加 6。56%。在门水平上,HB2 处理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结论]60%毛叶苕子+40%燕麦混播处理为内蒙古阴山北麓农业旱作区较适宜的混播比例,该处理下作物籽粒产量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丰富度与有益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有所提高。

    毛叶苕子燕麦混播作物产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