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也

双月刊

1001-7623

nmgsfdxxb@126.com

0471-4393035

010022

呼和浩特昭乌达路81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综述

    刘小萌
    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统治268年,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线索的演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的兴衰,而且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本文将海内外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加以综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梳理研究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包括三个主题:清入关前的满汉关系研究、以八旗制度为中心的满汉关系研究、鸦片战争至辛亥时期的满汉关系研究,附带介绍民国时期满汉关系研究.为推进这项研究,结语从研究时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史料挖掘、概念澄清等六个方面略陈己见.

    清代八旗满汉关系研究综述

    清代八旗驻防"事宜"类文献概况及史料价值

    潘洪钢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史、清史、满学等学科对八旗驻防的研究中,除档案、文书与官、私著作和为数不多的驻防志以外,尚有各地驻防"事宜"类文献,鲜有关注.驻防"事宜"类文献修纂时间早晚不一,虽系官修却无统一名称与体例,内容也不一致.有些仅见于旧籍引文,少量为旧时刻本,大部以抄本、稿本传世,流传不广,部分善本则鲜为人见.从性质上看,或类于条例、则例一类政书,或为记录各地八旗驻防事务专书,或可视为初具雏形的方志文献.由于它大多取材于驻防营的案牍,许多是当地独有的历史记录,可补正史与方志之不足,且多有旧籍与志书所未载者,反映出各地驻防制度的原委与变迁,故不仅可信度高,且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清代八旗驻防事宜文献

    再现北疆——民国时期西方人镜头中的内蒙古地区影像研究

    吉雅图
    3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由于国外殖民势力的扩张,诸多西方人先后进入内蒙古地区考察、游访、探险.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一些西方人将影像作为重要的记录手段,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影像反映了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社会风貌,对研究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有较高参考价值,可以拓展我国的北疆史研究.

    民国时期西方人内蒙古地区影像资料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北魏彩绘木棺

    丁勇曹家芃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藏内蒙古博物院的两具彩绘木棺虽年代久远,但棺板彩绘颜色鲜艳,画面内容基本完好.根据画面内容确定为北魏时期的两具木棺.在述清现存棺板彩绘内容的基础上,对所绘内容表现出的北魏时期生产、生活形态进行了考证,推断其时代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的彩绘木棺.

    北魏彩绘木棺鲜卑汉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

    谭清华耿静红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包含"五大文明"、坚持胸怀天下的文明;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两创"基本原则,坚持"两个结合"基本途径,秉持"兼收并蓄"基本态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视阈下的共同富裕研究

    董晔璐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使之中国化时代化,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从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视角看,推进共同富裕应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并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共同富裕

    从场域到主体:论公民道德在乡村的生成机制

    李萍喻松林李星汉
    78-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当代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及结构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审视纳入公民道德议题的思考,探讨公民道德从场域到主体的生成机制.若要将这一理论向本土乡村的实际特性敞开,还须关注社会交往状态的充实或贫乏性问题,即场域的量的方面.乡村公民道德的生成是在两个层次的内化-分化过程中得到落实:一是社会交往状态对道德的现实化,二是在此之上场域配置的具体导引,即一种指向以可能性原则内化场域配置的导引.

    场域公民道德乡村

    论现代组织中的道德共识生成

    王芳芳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共识是内生性概念,达成道德共识是普遍性道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经典的科层制组织中,因"小齿轮"与"现代独立个体"之间的角色冲突,常常难以形成道德共识.现代组织的交往属性是半熟人社会类型,现代组织中道德共识的理想建构,可以从动力机制、伦理场域、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展开.从管理伦理层面而言,将要为此展开的工作包括:培育组织认同,建构成员的"共同体感";塑造公共良心,激活成员的伦理自觉;尊重主体资格,增强组织的制度德性.

    现代组织道德共识半熟人社会

    论儒家诚信道德与现代公民道德的关联——从梁启超重视私德的思想转向谈起

    刘丽薇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的公德论为人们所熟知,他倡导塑造国民公德的《新民说》在近代产生了极大反响.学界不乏论述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意义者.儒家强调个人从本心出发秉持诚信,而按照梁启超对于公德与私德的划分,儒家诚信道德属于私德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不是一味推崇公德,他的思想经历了由重视公德到以私德为"第一义"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源自于他对破坏主义进行的全面反思和批判.他在关于私德必要性的论述中言明儒家诚信道德的重要意义.儒家诚信道德虽然为独善其身的私德,但其作用却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深刻影响着社会整体.梁启超认为破除中国原有个人诚信之德的做法并不可行.这表明在公德为私德之推的意义上,个人诚信之德与现代公民道德具有高度的配适性.

    诚信梁启超私德公民儒家

    复杂全球化场景中的社会个体身份认同变迁——兼谈非国家行为主体兴起时代的国家认同重塑

    于春洋白鹏雁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的全球化发展既有时间趋势上的"东升西降""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并存,也有地理空间上的多主体与多中心的竞争,展现日益复杂的图景.这种态势不仅对民族国家构成挑战,还深刻影响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随着超国家、跨国家和次国家政治集团、经济组织、文化团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涌现,非国家行为主体也成为与国家争夺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社会个体除被国家赋予的国民身份之外,还被超国家、跨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主体赋予其他诸多身份.由此,个体身份认同出现从国家向超国家、跨国家、次国家等行为主体迁移扩散的趋势.为重塑社会个体的国家认同,民族国家需要进行全面自我审视调整,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主体性建设,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巩固国家认同基础,以便在复杂全球化场景中保持自身对社会个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民族国家复杂全球化个体身份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