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也

双月刊

1001-7623

nmgsfdxxb@126.com

0471-4393035

010022

呼和浩特昭乌达路81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论词"南北宋之争"推阐

    彭志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清代词论南北宋之争词学史

    以词频浅析多文种中古蒙古语文献中的共有词

    巴·恩和苏布达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古蒙古语通常指以留存至今的 13-14 世纪蒙古语书面语为代表的蒙古语.涵盖地域广、文种丰富是这一时期蒙古语文献的特征之一.地理分布从当时的蒙古人活动主要区域的蒙古高原西抵西亚,文种包括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文、阿拉伯文、汉文、波斯文等记写的蒙古语文献.通过对上述诸文种蒙古语文献所含中古蒙古语共有词汇做词频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中古蒙古语词汇共有词中的外来词和蒙古语固有词词汇构成,将有助于学界更准确、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中古蒙古语语言特征.

    中古蒙古语词频共有词

    附魅·祛魅·返魅——汉晋时期疾疫观的嬗变及其当代启示

    桑东辉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抗击瘟疫的道路上,中国自古至今都在与瘟疫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在汉晋时期,面对频发的疾疫,人们从对疾疫的认知到祛除疾疫的手段,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实现了对疾疫从附魅到祛魅的飞跃,即由那种鬼祟巫蛊致疫说发展到阴阳失调致疫说.在祛除疾疫的方式上也由大傩驱鬼除疫的原始巫术,发展到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中医疗法.在肆虐的疫情面前,中国传统中医药仍然是人类抗击瘟疫的宝贵财富和有力武器.

    疾疫汉晋时期中医药当代启示

    近代俄国人对蒙古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综述

    咏梅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蒙古高原一部分的中国北部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虽然在自然条件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无法割裂的血肉联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刻认识中国和中国社会,必须充分重视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梳理了 19 世纪末以来,中外学者对于俄国在蒙古高原考察的研究历程,揭示了不同阶段研究范式的转变路径与不足,并倡导学界对近代俄国人在蒙古高原科学考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万里茶道""草原丝绸之路",以及中国北部边疆史地研究等多领域,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和战略决策依据.

    俄国边疆史地考察

    汤因比《历史研究》史观与其史学理论的思考

    陶继波张小雄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汤因比是20 世纪英国史坛的史学大家.他的代表性著作《历史研究》共有 12 卷,历时 40 年完成,在历史学界影响颇大.在21 世纪的今天,回顾汤因比对历史的思辨,他提出的"挑战与应战"理论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汤因比反思了以往史观的不足,受休谟因果观的启发,吸取了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借用文学意象的巧妙阐发,提出了"挑战与应战"学说.这种崭新的认识模式,对西方流行已久的二元对立史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是打开人类文明起源的管钥.同时汤因比的史学理论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如工业化思维的理论矛盾、对历史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等.

    汤因比《历史研究》二元对立挑战与应战史学理论

    康有为的宗教观——以神道为中心的考察

    党蓓蓓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治维新不仅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围绕神道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开始了对明治维新经验的研究.他所主导的戊戌变法,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样板进行的.康有为关于日本经验介绍的著作或文本,很少着笔介绍日本神道,甚至断言日本神道乃"东夷之旧俗,无足观焉".为何康有为会对日本神道做出如此评价,其背后又折射出康有为怎样的宗教观?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这一问题,梳理和分析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日本变政考》等相关论著中关于日本神道的言论,可以发现,康有为对于日本神道的理解既有与前人一脉相承之处,又带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时代关心.

    康有为日本神道明治维新宗教

    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众对逃亡途中日本儿童的救助——基于亲历者口述的分析

    海阿虎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彻底失败,作为侵略工具的 20 多万"满洲农业移民"及其他非武装日本人开始了无秩序的大逃亡经历.他们当中的很多妇女和儿童因受到中国东北当地民众的救助而得以活命.人数众多的儿童被中国民众救助后,有的顺利回国,有的留在当地融入中国家庭及社会,被称为"中国残留孤儿".本文通过亲历者的口述,还原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众对日本儿童救助的史实.

    抗战胜利中国民众日本儿童救助口述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下乡"项目为例

    张伟易鑫王睿李宏文...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大学生公益服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本文基于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公益服务质量及效率的基础上,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下乡——坚持20 年的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项目为例,研究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的实践行动、服务成效和创新经验,提出了"公益服务模式、组织运行模式、乡村产业赋能模式、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路径,并探索其公益性、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引领教育及团队建设特色的特点.目的是为其他高校打造最具温度的"中国金课"提供范例,也为其他大学生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科技下乡乡村振兴公益服务社会实践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