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原文物
草原文物

陈永志

半年刊

1001-6406

0471-4951328

010010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内蒙展览馆南巷21号

草原文物/Journal 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 and Archae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地主办的文博专业刊物,是内蒙古文博界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内蒙古考古的机遇与挑战——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

    孙金松
    1-16页

    2023年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林沟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林沟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川掌村东圪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东北约2千米处.为配合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圪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拟建的煤矿采空区灾害综合治理三期项目建设,2023年7-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准格尔旗文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的房址和陶器等遗存为研究该地区朱开沟文化时期及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准格尔旗纳林沟遗址朱开沟文化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郑村汉墓M2发掘简报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7-11月,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为配合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建设项目,对太原市小店区郑村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23座.其中,M2是唯一的一座砖室墓.该墓为带墓道的土圹竖穴前后双砖室墓,墓顶被破坏,墓葬形制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器物包括陶罐、陶壶、陶碗、陶灶、陶井、铜削、铜钱、当卢、耳珰等,初步判断年代约为王莽至东汉初期.M2的发掘清理对研究太原地区的葬俗葬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西郑村砖室墓汉代

    陕西省蒲城县三家村房梁塬北魏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在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三家村抢救性发掘了2座北魏墓葬.这两座北魏墓葬的发掘与发现,为研究陕西地区北朝墓葬的形制结构与分布空间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尤其是M1墓道北端仿木结构砖雕门楼、墓室四壁及砖砌壶门形棺床等,是继陕西华阴北魏杨舒墓及其弘农杨氏家族墓地发掘之后,关中东部地区发现的第二处同类型北魏仿木结构砖室墓葬分布地点,对研究北朝时期墓葬建筑考古及其葬制葬俗演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蒲城县北魏墓仿木结构砖雕门楼

    辽中京遗址1959-1960年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9-196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全面勘查和重点发掘了辽中京遗址,基本弄清了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作为辽朝五京中规模最大的城市及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辽中京整体形制介于唐宋之间,由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组成;在皇城以南、与皇城大小相当、南至外城南墙的南城,如同辽上京的汉城部分;皇城内发现的毡帐搭设区域,保留契丹民族风格,证实了契丹人都城的营建制度与中原地区封建王朝都城有不同之处.中京城是契丹人建立的、目前保存最好的都城之一,也是体现当时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见证,对中京城址的考古发掘,开启了内蒙古辽代古城址系统研究的序幕,意义重大.

    辽中京考古发掘资料整理

    从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镶嵌陶器说起——浅谈中国早期镶嵌陶器及技术的传承

    党郁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镶嵌工艺在史前社会应用广泛,首先多见于各类复合型工具,更多的则见于有实际功能的器物或纯粹的装饰品之上.新石器时代发现有以植物或动物胶将骨珠、贝、蚌、绿松石、玛瑙等进行镶嵌的镶嵌物,镶嵌本体有石、骨、陶等,而在镶嵌技术的成熟期,有将玉、贝、蚌等粘附在漆器表面,将实用器变得奢侈,甚至成为礼器的现象.镶嵌工艺也从实用技术成为中国早期上层社会奢侈品加工技术的重要表现.商周时期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的镶嵌青铜器、象牙骨器,甚至卜骨刻辞等现象,成为最早的奢侈品,甚至是身份、礼仪的象征.而在中原文化的周边地区,则以镶嵌陶器的形式呈现出对镶嵌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模仿与创新,从东周至清代,使用镶嵌工艺的黄金器物一直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审美文化的最高表现.

    镶嵌陶器镶嵌工艺边疆地区技术传承

    匈奴贵族墓葬具浅析

    刘丽霞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匈奴墓葬自19世纪末被正式发掘以来,相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有关贵族墓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墓葬形制及出土物分析等方面,鲜有涉及葬具的研究.匈奴贵族墓所用葬具均为多重棺椁,但是在结构、装饰等方面有所区别,本文拟从上述角度出发,分析匈奴贵族墓葬具间的差异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探讨匈奴与汉地及周边游牧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匈奴贵族墓葬具

    论横板耳釜

    吴小平黄伟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横板耳釜出现在辽,盛行于金,衰落于元,其直接源头为十六国出现的横耳釜,最早则来源于汉代的罐形釜.其口径大、腹深,可能为烹煮牛羊之类器具,使用主体属女真等北方游牧人群,分布范围覆盖金人的统治区域,在北宋和南宋统治区难觅踪迹.

    横板耳釜类型和时代来源使用人群

    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壁画墓的年代和壁画题材再考

    杨乐汶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水河塔尔梁壁画墓位于内蒙古地区,学界对它们的年代仍未有确切的判断,大约范围定于五代至辽金时期.本文透过研究塔尔梁的历史沿革、墓壁浮雕和壁画题材,把年代定为金代.除此之外,本文亦重新探讨壁画中金鸡玉犬和双头生物的身份和作用.首先,金鸡玉犬主要负担御晨和司夜的职责,与前人认为的卜葬习俗无关.另外,双头生物应该是与四灵组合的勾陈,而非一般认为的伏羲女娲或地轴.

    内蒙古金代壁画墓金鸡玉犬勾陈

    略论唐至元代的瓷器象生枕

    董翰飞冯恩学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梳理唐至元代发现的象生枕基础上,从艺术设计理念的角度,将象生枕细分为象生形和象生座两类,并将其表现手法归纳为"展形法"和"藏形法"两种.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新兴、鼎盛和衰落期,从不同时代的纵向轴线中能够发现象生枕的装饰艺术功能逐渐强化,从单纯的瓷质枕器演变成为融合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寝室用具,从同一时代的横向层面可以窥见象生枕还蕴含着使用者渴望辟邪、示勇、求子等意图,反映着人们的起居方式和审美取向.由此可见象生枕的艺术水平、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远高于其他瓷枕.

    象生枕分类瓷枕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