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原文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原文物
草原文物

陈永志

半年刊

1001-6406

0471-4951328

010010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内蒙展览馆南巷21号

草原文物/Journal 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 and Archae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及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地主办的文博专业刊物,是内蒙古文博界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古学范式的转变与阐释框架的建立——推进红山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贾笑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红山文化考古研究面临的问题着手,提出对推进红山文化研究与阐释的一点思考,未来应在加强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上,以考古发现和认识为依托,加强研究阐释框架的构建与完善.

    红山文化研究阐释思考

    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2022年发掘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博物院松山博物馆
    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彩陶坡遗址位于赤峰市松山区安庆镇白庙子村合勿苏自然村西北约600米的一处缓坡上.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其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67平方米,清理房址13座,灰坑5个,灶址2个,出土遗物90余件.结合年代检测结果和遗物特征,初步判断2022年发掘的大部分遗存年代处于红山文化中期,其中的超大型、大型、小型房址可能具有与普通居住用房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彩陶坡遗址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周边区域考古调查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教来河中下游区域红山文化遗存进行专题调查,调查以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为中心,半径15千米为范围开展.此次共调查遗址6处,其中4处遗址为单纯红山文化遗址,2处复合型文化遗址.复合型遗址中一处为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复合,另一处为红山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复合.本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元宝山积石冢周边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保存情况,特别是对于探讨积石冢所处教来河流域乃至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分布态势、聚落与环境、祭祀性遗址与聚落及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红山古国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补充材料.

    教来河流域红山文化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调查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红山文化考古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孙金松
    43-50页

    河北红山文化考古历程回顾

    韩金秋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山文化的发现有百年历史,命名有70年的历史.以往红山文化考古以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开展较多,河北省红山文化考古起步较晚,工作以调查和零星的发掘为主,只是到2020年后才开展了长期性、有计划的主动考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改变了河北红山文化考古长期落后的局面.鉴往知来,河北应抓住有利时机,依托主动性考古项目,深入发掘研究阐释,补齐红山文化考古短板,共同推进红山文化考古研究,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贡献河北力量.

    河北红山文化考古回顾

    阜新地区红山文化专题调查的方法与实践

    郑钧夫黄婷婷王滨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阜新地处辽西丘陵与科尔沁沙地、辽河平原的交汇处,是探讨红山文化向东分布的关键区域.2022-2024年,为配合"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实施,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织开展阜新地区红山文化专题调查工作.通过针对调查目标制定一般与区域性系统调查方法相结合的"全覆盖"式地面踏查方案的设计,利用高德"地图小程序"辅助野外徒步踏查,本次调查工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被发现遗址;确认遗址数量;搞清各遗址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地貌等信息的学术目标,为开展红山文化聚落考古、社会复杂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红山文化考古调查高德"地图小程序"

    红山文化玉龙小议

    郭明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龙又被称为"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类玉器,在红山文化礼制体系中的等级不高,是牛河梁遗址中下层级个体的代表性玉礼器之一.对发掘出土遗物的简要分析表明,玉龙是红山文化礼制形成初期复杂的玉礼器组合的简化,是红山文化普遍社会认同形成的重要标志.

    红山文化玉龙礼制

    辽西地区史前聚落、家户与社会组织

    曲宇蒙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落形态反映了社会单元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从距今8000余年的兴隆洼文化到距今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聚落形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梳理这一过程的物质文化差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史前辽西地区社会历史的转变.居址及其附属设施、墓葬、祭祀和仪式建筑、环壕围墙等差异表明,在生业方式转变、居住时间延长、人口增长过程中,家户和聚落等不同尺度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潜在变化,有助于增加了对东北地区史前社会和经济背景的理解.

    辽西聚落家户社会组织生业人口

    探索与突破——尹达先生与红山文化

    高云逸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尹达先生是红山文化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学人.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尹达先生就对红山后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存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他在这一期间所作的努力与探索为他日后命名红山文化做好了准备.1954年,尹达先生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井深入剖析了该文化的面貌及谱系结构等,这些重要突破铸就了红山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尹达先生能够成为红山文化的命名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深厚扎实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功底、对于乃师的学术接续与师道传承以及强烈的学术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尹达红山文化七十周年考古学史

    内蒙古赤峰元宝山积石冢彩绘陶器的物化组成与原料特质初步分析

    王甜贺子龙朱建锋侯亮亮...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考古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明确内蒙古赤峰元宝山积石冢彩绘陶器的原料特质,本文选取元宝山积石冢出土 23片彩绘陶片,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与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研究红彩、黑彩和胎体的微观形貌与物化组成,解析彩绘陶器的原料特征,并与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陶器的原料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积石冢出土彩陶的胎体和红彩的主要呈色元素均为铁和钛,但红彩铁含量更高(7.04~10.09 wt%),而黑彩中呈色元素除了铁和钛,还含有较高含量的锰(2.11~14.78 wt%).胎体杂质晶体较少,胎体细腻.红彩的物相组成主要为石英、赤铁矿、金红石,黑彩的物相组成主要为赤铁矿和黑锰矿.此外,相对于同时期不同地域红山文化遗址陶器,元宝山陶胎的碱土金属含量更高,富钙镁类矿物适量的加入能够提高陶胎的致密性.

    元宝山积石冢红山文化陶器物化分析原料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