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

蔡伟

双月刊

1002-0292

socsinx@public.yc.nx.cn

0951-2074593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新风巷8号

宁夏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相结合,既突出应用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力求把刊物办得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管理者自信程度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王卓琼严晨晨王文雪
    9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11-2020沪深A股1911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一个综合指标来定义管理者自信程度,考察管理者自信程度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管理者自信显著提高了企业的R&D投资水平.使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以及安慰剂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者政治背景、技术背景和海外背景对这种关系有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说明管理者的上述背景会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加大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异质性分析表明,较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中管理层的自信程度对企业R&D投资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由于资源的获取性和管理者决策权力差异,管理者政治背景、技术背景和海外背景的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也更加明显.

    管理者自信程度企业研发投资管理者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人工智能风险全球治理的国际法规制路径探究

    李猛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0月中国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提议各国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开启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新篇章.鉴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呈现的跨国家、跨领域、跨文化等全球化属性,作为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基石的国际法由此成为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防范人工智能国际风险和伦理风险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国际法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主要包括:国际战略博弈加剧、人工智能算法独裁、人工智能技术垄断、人工智能规则霸权等国际政治安全风险;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结构性失业、数据跨境流动规制冲突等国际经济安全风险;人工智能军事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战争人权侵犯、人工智能武器技术扩散等国际军事安全风险;等等.为此,需要通过国际软法与国际硬法协同共治、建立和完善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加强人工智能武器领域人权保护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智能国际法体系,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提供坚实的国际法治保障,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风险全球治理

    论刑事在线诉讼对直接言词原则的重塑与发展

    杨焘自正法
    12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事在线诉讼作为数字思维、数字技术与现代司法深度融合的产物,与传统刑事诉讼模式所伴生的直接言词原则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并非绝对的对立与否定,而是刑事在线诉讼对直接言词原则的数字化重塑与发展.这一数字化重塑使得法庭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中的特定场所,法庭的功能也由场所扩展至司法服务,将物理直接接触扩展至虚拟空间的观感接触,"口头性"的表达方式由"面对面"转移至"屏对屏".一方面对直接言词原则的例外适用、言词作证效果等予以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庭审互动效果和部分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功能,冲击诉讼主体的传统认知.针对这一现象,应正确理解刑事在线诉讼与直接言词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关注各诉讼主体的诉讼体验、明确适用限度以及技术补强等途径予以完善.

    刑事在线诉讼直接言词原则在场性直接性口头性

    我国环境治理数字化及其法治推进路径

    彭小霞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环境治理数字化要求治理理念的开放创新、治理决策的科学及时、治理方式的智慧赋能以及治理结构的互动制衡.从功能上看,数字化技术在我国环境治理领域的运用,推动了我国环境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协同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由人工治理向数智化治理的环境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型.然而,我国环境治理数字化却面临着公民隐私权被侵犯、数据安全防范形势严峻、算法依赖导致的技术统治、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以及环境实质性参与缺失等风险.基于此,在法治推进路径上,应强化环境治理数字化中个人隐私权的规范性保护,完善环境治理数字化中的数据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对环境治理数字化中技术统治的多维规制,明确界定环境治理数字化中的责任主体,促进环境治理数字化中公众的实质性参与.

    环境治理数字化数字化技术算法依赖环境实质性参与

    从"赋"致"能":技术治理对基层减负效应的阐释——基于湘南X镇的案例研究

    张新文万栗江肖蓓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减负令是为改进基层治理、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增进基层干部获得感而推行的政策举措.数字技术在嵌入基层场域过程中重构了基层治理的组织内核和管理过程,带来基层权力运行与主体互动关系的调整,并依托"技术治理+制度治理"建构起精细化治理的融合性框架化解基层负担,然而在实践情境中衍生出的基层"增负效应"值得关注.为探究技术为何成为基层负担的内在机理,基于技术—组织互构理论构建"技术—环境—负担"的分析框架,结合湘南X镇的案例深描发现:技术赋能基层减负存在能力停滞、合作受阻和认同缺失等多维困境,其根源在于技术与基层情境的耦合度低、技术自身的结构性缺陷以及技术被制度形塑与同化.基于以上成因,在技术赋能基层减负的主体、客体和方式方面,应当规范基层干部的负激励机制,重视正激励机制;树立简约治理理念,搭建社会信任机制;界定技术治理边界,科学设计技术嵌入方案推进基层减负,推动技术由"负能"转为"赋能",促进技术与基层治理能力的平衡互配.

    技术治理基层减负基层负担简约治理科层治理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演进逻辑与现代化发展进路

    李靖刘清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变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相互交织.从情境—目标—策略的分析框架出发,发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迁呈现出权力、秩序与民生的三重演进逻辑.其中,权力逻辑强调党和政府对社会资源的绝对配置和对社会力量的有效动员;秩序逻辑体现为党和政府对组织层级建设的优化和对社会运行秩序的重构;民生逻辑则注重城市居民自治及其幸福感的提升.结合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变迁的历史情境与其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语境,可从权力逻辑的柔性应用、秩序逻辑的灵活调试以及民生逻辑的功能强化三个层面构建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基层治理现代化权力逻辑秩序逻辑民生逻辑

    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跨国难题及破解思路

    韩源张小蓉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传播是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从总体上构建一个全局层面的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是网络与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应围绕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主体、运行、技术、反馈等四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的构建必然会打破国界限制而具有"跨国"特征,这种跨国体系已经部分超越了主权国家范畴,"跨国"成为传播体系治理的关键和枢纽,也将会面临在治理主导权、治理落差、内容属性、国际化数字平台利用等方面的治理难题.破解难题应积极统筹规划,合理把握"跨国"因素在文化传播中的灵活性与可控性,既要确立明晰的目标、理念和原则,又要从体制创新、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推进.

    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播跨国难题

    从媒介到中介化:媒介人类学演进历程再审视

    孙信茹段虹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媒介人类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得以创建,其发展也使原本多脉络、多目的性、松散的学术话语网络被缩减为一个以研究传媒技术和组织机构相关实践为核心的子学科.但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伴随着媒介技术数字化的转型和打破学科界限呼声的高涨,媒介人类学经过学者的实践和理论探寻,逐渐成为一个被学界关注的新兴交叉学科及研究领域.通过对媒介人类学演进历程的追溯和重新思考,可以看到以媒介技术中介的人类交往活动和社会中介化过程相交织的张力所催生的多样化研究.媒介人类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播技术范畴,而应聚焦人类日常的交流、互动及其生成的社会关系,从而理解媒介化社会中复杂情境下产生的多重意义.从媒介到中介化的人类学研究转变,其意义在于把媒介技术中介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中介化过程结合起来理解社会文化的变迁,从而拓展媒介人类学研究的边界和范围,深化我们对媒介本身的理解.

    媒介人类学媒介中介化

    传播活动中作为转义者的智能技术及其作用机制

    彭兰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时代的传播活动中,数据、算法及各种智能系统、智能物体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传播的主体,也是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它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着转义.数据的主要转义机制体现为映射、标签化、脱域、重组.分发算法则通过对人—内容、人—内容—人的关系重构,以及对内容可见性的调控,影响着内容价值的转化.智能内容生成系统既对客观世界进行了简化、抽象,也在对信息、知识进行加工时产生转义,在人机协同过程中对人的指令进行再诠释.智能物体的转义作用,一方面体现为它们促成的自然环境的"拟态化",另一方面体现在它们对传播场景的建构及人—内容关系的影响.但智能技术的转义开关,最终仍是掌握在人的手里.

    智能传播智能技术行动者网络理论转义者生成式大模型

    AI+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升维与转型

    喻国明李钒滕文强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特征.伴随着生成式AI对社会实践边界的全面侵袭,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遵循道—法—术—器—势的论证思路,以期厘清未来教育生态与教学范式转变的新思路.认为教学模式的"道"是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运用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增强人类;教学模式的"法"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规则体系,实现基于生成式AI结构化特性加持下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与教学资料重组、基于思维链(CoT)特性的教学内容拆解、基于迁移学习特性的教学情境沉浸;教学模式的"术"是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全流程;教学模式的"器"是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流程中的应用;教学模式的"势"是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转型浪潮,推动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自适应与协同发展.

    AI+教育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