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秦富

月刊

1000-6389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870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探索农村改革,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促进学科发展。办刊特点:学术理论性 探索超前性 实践指导性刊登内容:理论上需要探索的,学术上需要研讨的,社会上极其关注的,实践上亟需回答的。读者群: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经学会会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金书秦张哲晰胡钰杜志雄...
    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从大水大肥到减排固碳的绿色升华.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发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时代强音,农业绿色发展被赋予更高期待.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压力与实际需要,分析了多功能视角下农业绿色转型的演化逻辑与路径,总结农业绿色转型的施政策略与成效,研究提出新时代适应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绿色发展战略考量: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农业绿色发展将面临三个转变,在战略上,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在战术上,从问题倒逼、要素减量到主动求变、系统绿化;在战法上,从行政推动到市场驱动.具体来看,必须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品—服务—功能"的农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重构种养结合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农牧共生互促、资源利用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形成农业全链条绿色协同发展格局.

    农业绿色转型农业多功能性保供增收生态价值实现种养结合

    如何支付"欠农业的生态账"——基于农业隐含碳市场化补偿视角

    冯祎宇刘静宋蕊魏腾达...
    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农产品价格未能体现生态价值.为保障农产品供给,主产区付出的碳排放等资源环境代价未得到有效补偿.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四个直辖市最终部门农产品消耗中隐含的农业碳排放量(CO2),量化分析了隐含碳流动对农业产区造成的碳排放压力,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农业隐含碳为价值标准的碳市场化补偿机制.研究提出,四个直辖市共需向外部农业产区支付3.1亿元补偿资金,补偿款项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消耗其他产区的农业隐含碳排放量进行转移支付;受偿主体方面,可成立"省、市、县、乡、村级农业碳市场化服务组织"承接管理、监督并使用资金,用于农业低碳发展、环境治理和激励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等工作.本研究为实现农业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助力农业"碳中和"和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现实依据.

    生态账农业隐含碳"双碳"目标生态产品价值大城市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农村环境数字治理的逻辑、困境与进路

    张岳冯梦微易福金
    3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和美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数字治理能否成为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性的新驱动力量?规则供给、规则约束和规则落实方面的现实困境反映出政府单中心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农村环境多中心治理可以提高规则适配性与监督有效性,进而强化规则落实,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力,由此证明农村环境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与适用性.然而,在实现多中心治理过程中存在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两大难题,数字技术因其发挥的信息效应与渠道效应成为化解两大难题的关键要素,因此实现农村环境数字治理具有内在理论逻辑.进一步利用案例研究法,基于垃圾治理领域分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农村环境数字治理的实践逻辑,证实数字技术通过实现农村环境多中心治理进而提升环境治理有效性的路径.但目前农村环境数字治理面临着技术端、政府端、农户端方面的多重阻碍.对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农村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

    农村环境数字治理多中心治理数字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发展脉络和展望

    豆书龙朱晴和周静董慧妹...
    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时空特征、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为深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引.以1979-2023年CNKI收录的1570篇理论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发展起步期研究发展滞缓、快速增长期实践新征程同爆炸式热度相匹配等特征明晰;空间分布上,农业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地位,紧密联系的科研共同体尚未形成,高频被引文献兼具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的中国特质和普遍价值,在整体性探赜、细分性探索与融合性研究的相互促进中构建学术话语体系.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征、战略背景与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这三个方面展开,其中人类文明新形态、逻辑演进及独特优势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应注重挖掘破解两极分化、发展失衡、生态破坏、农民失能、产业脆弱等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的中国智慧,提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普遍价值.未来亟须在拓宽学科宽度、夯实实践基础、推进理论创新和开拓国际视野方面持续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知识图谱研究主题研究趋势未来展望

    农村集体经济融资困境及破解思路

    王修华魏念颖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条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实践表明,虽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大量资金需求,且国家推出了 一系列面向农村集体经济融资的支持举措,金融在服务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的参与度却依然较低.为此,本文基于对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融资的机理分析,结合对湖南省C县的实践考察,试图揭示农村集体经济融资在需求激发、供给响应和供需匹配等各环节上的问题及成因,找到农村集体经济融资效果难达预期的症结所在.研究发现,农村集体经济融资的金融供给环节存在由参与难题和监督难题所导致的供给响应困境,融资需求环节存在由接纳难题和管理难题所导致的需求激发困境,供需匹配环节存在由增信难题和服务难题所导致的供需匹配困境,这三大困境共同阻碍了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融资的作用路径,并最终体现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融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融资困境的思路与建议.

    农村集体经济融资困境金融供需

    村体企用:迈向共同富裕的村企关系——基于陕西省袁家村的纵向案例分析

    罗建章马黎马荟周立...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良性互动的村企关系对于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发展理念的迭代和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性演进分别是村企关系变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构建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型村企关系亟待树立以村庄主体性为内核的"体用论"视角.对此,本文提出"村体企用"这一中层概念,即"以村为体、以企为用,以村兴企、以企富村",刻画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村企关系.基于陕西省袁家村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乡镇工业化阶段通过"村企合一"摆脱了普遍贫穷,新农村建设阶段以"村企统合"壮大了集体经济,乡村振兴阶段以"村体企用"促进了共同富裕.村体企用表明,迈向共同富裕需要以村庄主导促村企共生,以企外圆、村内方的升级版外圆内方理念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地位,顺畅要素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以村兴企、以企富村.

    村体企用村企关系共同富裕主体性袁家村

    农村内生式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逻辑研究

    严红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内生式互助养老模式是推动互助养老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实践.基于实践经验,结合内生发展理论,对恩施X乡"内生式互助养老"模式进行解构,识别内生式互助养老的实践路径,明确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追求"老有所为"的老年精英具有触发互助养老行为的原始动力."内生式互助养老"模式以内生老年精英为关键组织主体,以能体现老龄群体集体意志的组织架构为实践载体,以扎根于熟人社会的邻里道义为伦理保障,促使留守老龄群体达成自组织互助养老的集体行动.内生式互助养老能够在老龄群体内部形成可持续运行的实践机制,以差序化的分类动员机制激活内生主体源动力,以组织化的圈层互助机制培育稳定的互助能力,以公共规范的长期驱动机制建设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使养老从家庭私人领域转移到公共视野,获得村庄公共道德的监督和保障.农村内生式互助养老模式的长效实践,为低成本、高福利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可行方向.

    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老年精英内生式

    "农业标准地改革"及其理论诠释

    李宝值钱文荣
    11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兴起的农业标准地改革,代表了一种强化农地利用要求的新型农地流转,为深化农地流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素材和观察窗口.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契约属性—治理结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业标准地改革背后的理论内涵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强化农地利用要求的新型农地流转,面临更高的资产专用性及其引发的交易风险.在村集体组织农户流转农地的基础上,增设乡镇资产运营公司并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与服务,是混合制治理结构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匹配和适应这种新型农地流转的契约属性,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交易风险.相关结论能够为创新农地流转及其组织模式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为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农业标准地改革农地流转组织模式

    防止规模性返贫: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现机制

    贾晋刘嘉琪
    12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和底线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基于理论剖析与实践归纳,本文试图构建防止规模性返贫理论框架,以增进中国后脱贫时代防返贫自主知识体系.首先,在明确防止规模性返贫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剖析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内在理论逻辑,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个体可行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其次,本文从内部传导、环境冲击以及代际传递等层面探究规模性返贫的发生机理,基于内在机理的探究,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实现机制,即监测评价、风险预警与帮扶路径.防止规模性返贫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止规模性返贫帮扶体制、建立"整体—局部—个体"多层次系统性的帮扶机制、构建"稳定衔接—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目标导向为核心的帮扶政策体系.

    防止返贫规模性返贫绝对贫困相对贫困脱贫稳定性

    立足粮食安全和资源约束,探究农业用水效率提升路径——评《河北省农业用水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杜志雄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