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技术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朱希刚

月刊

1000-6370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9791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技术经济/Journal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本刊突出“技术与经济、理论与实践”两个结合的办刊宗旨,坚持为科研、教学服务,为经济主战场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办刊方针。主要设有“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科技进步”、“效益评价”、“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博士论坛”等栏目,适合农村产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区划、经济理论研究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以及经济类高等院校的广大师生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浪费到购买:外观次优农产品营销沟通策略研究

    肖美珍陈通青平
    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者对外观次优农产品的排斥造成了严重的食物浪费和环境问题。本文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理论构建了外观次优农产品的营销信息框架和消费者的环保涉入度的匹配模型,并通过情景实验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具体而言,得益(损失)框架的营销信息和启动消费者低(高)环保涉入度的信息匹配时,消费者有更高的购买意愿。本文同时提出了消费者的感知环境有效性在这一匹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文的发现有助于农产品零售商制定易于操作且低成本的有效营销沟通策略以应对消费者对外观次优农产品排斥造成严重的食物浪费和环境问题。

    食物浪费外观次优农产品信息框架环保涉入度感知环境有效性

    "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建设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以中欧班列为例

    钱宸钱静斐李先德
    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欧班列是中国以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样板。面对世纪疫情、海运通道拥堵等多重风险,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运输在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中欧班列开通通行情况和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采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我国与班列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效率、贸易非效率程度及贸易潜力,以期为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农产品市场和资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效率。进一步地研究发现,中国与班列沿线的农产品贸易效率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中国自俄罗斯、蒙古、荷兰等国进口效率较高;同时,中国与班列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拓展空间较大,贸易潜力平均可拓展为实际进口额的2。32倍,其中,中国自乌克兰、德国、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进口空间较大。

    中欧班列陆路通道设施联通"一带一路"农产品进口

    "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

    胡求光马劲韬过梦倩王方...
    3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托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时序随机指数图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网络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农产品贸易联系逐渐深化、贸易网络不断织密,以中国为代表的"明星"国家,也因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控制权限和国际贸易效率,发挥日益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2)随着"一带一路"从愿景向现实转变,沿线各国农产品贸易联系渐趋紧密,但仍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面肩负更重要的责任;(3)"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关系的形成演化是内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生机制包括互惠效应、传递效应、闭合效应及时间依赖效应,外生机制涵盖经济水平、地理距离和制度差异,忽略内生机制会导致实证结果存在偏差。为进一步巩固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第一,中国应与市场需求大、农业资源禀赋优越的沿线经济体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沟通合作,在维持已有农产品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网络联结;第二,中国应及时准确掌握沿线各国农产品需求、农业资源现状以及法律制度、税收政策、贸易壁垒等基本特征,推进区域农产品贸易合作战略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第三,中国应积极参与制定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并在推进"硬联通"与"软联通"互补增效的同时,与沿线贸易伙伴搭建多层次多主体的对话平台和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时序随机指数图模型

    超小规模农业家庭经营模式也存在继承效应吗——基于鲁皖两省农户家庭父子两代匹配调查数据的实证

    王士海曹硕
    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山东省和安徽省的农村家庭父子两代匹配调查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和半非参数模型估计方法检验中国超小规模农业家庭经营模式的继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代际继承对家庭土地规模扩张呈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农机具购置的影响不显著;平原地区农户无论在土地规模扩张还是农机具购置上都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继承效应,而丘陵山区农户在两个方面都有显著的继承效应;继承效应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门槛,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农机具购置,只有那些经营规模超过0。8公顷的农户呈现出显著的继承效应,而经营规模小于或等于0。8公顷的农户在两个方面的继承效应均不显著;父代进入中期老龄化阶段和有青年人务农的家庭会呈现出更加显著的继承效应。小规模农户的继承人对经营规模和农业机械购入效应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农户会继续保持兼职的特征,农外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本文能够为优化农业生产者支持政策和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农业家庭经营继承效应规模经营

    极端气候、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与粮食产量——基于13个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莹陈卫洪
    7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极端气候背景下,粮食生产受到极大威胁诱使农户表达出对农机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了"极端气候—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粮食产量"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为重点,研究"政府—市场关系"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有序运行提供保障,并利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极端高温对稻谷有增产作用但会使玉米和小麦减产,极端低温、强降水与连续干旱等极端气候均会使粮食减产。同时,极端气候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会受到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调节,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规模的扩大显著削弱了极端低温、强降水和连续干旱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同时当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数量增加,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素质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物质资本投入增加时,显著减弱了极端强降水和连续干旱气候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当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扩大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规模,但政策对市场发挥的正向作用在平原地区和山丘地区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平原地区政策对市场发挥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小。上述研究结论表明,结合地形特征调整地区农机购置补贴结构,采取差异化补贴政策,发展农机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组织开展农机人员技能培训,加强农机作业服务物质投入是应对极端气候、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行路径。

    极端气候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粮食产量农机购置补贴

    农田宜机化水平与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基于全国丘陵山区10省4905户农户的数据

    袁鹏张宗毅李洪波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全国10个丘陵山区省份100个丘陵山区县4905份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农田宜机化水平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户农田宜机化水平的上升能够提高农户农机购置概率,促进农机购置结构大型化。但是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农户农机购置概率,而一旦农户购买农机,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则会促进农户农机购置结构大型化,该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第二,分别将农户分为经营型农户和服务型农户、规模农户和小农户进行异质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农户农田宜机化水平以及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对经营型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服务型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只受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的影响,随着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的上升,其农机购置结构会更加大型化。二是无论农户农田宜机化水平还是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对小农户农机购置概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对规模农户是否购买农机的影响不显著,农户农田宜机化水平对其农机购置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第三,机制分析发现,农户农田宜机化水平通过降低农机作业成本,进而促进其农机购置结构大型化。县域农田宜机化水平通过降低农机服务价格促进农户农机购置结构大型化。

    农田宜机化农机购置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

    农村人居环境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实证分析

    刘泽宇
    10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居环境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对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提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就业机会是其中的作用机制。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人居环境改善对女性、45岁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更大。另外,在乡村数字化治理方式下、具有宅基地确权、土地流转以及良好的交通可达性的农村劳动力对人居环境改善的敏感性更高。最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促进非农就业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人居环境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非农就业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政策能促进企业创新吗

    薛洲高强
    12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引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占据核心地位。本文以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中涉农类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多重影响。研究发现,认定政策显著提升了龙头企业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推动了龙头企业的专利结构向高质量专利转型,但政策效应存在一定滞后性。为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认定政策对融资约束程度较强、具有研发背景高管以及竞争程度较高行业中龙头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认定政策通过认证效应和红利效应两条路径显著地促进了龙头企业创新,而认证效应是促进龙头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本文厘清了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机制,可为优化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政策与推动我国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创新专利质量政府市场

    学校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融入"三农"人物教育元素探讨

    江世鑫张学明吴汉辉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