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乡村借贷市场中的"抵"研究

    盘应福余菲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清水江流域"抵"契进行观察发现,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乡民以产作"抵"借贷,与一般将其定义为抵偿不同.债务者以产业作"抵"借贷,其表现形式不仅包含抵偿,还包括"准抵"借贷、"抵当"、"抵典"等,这也促使我们对借贷市场中的"抵"制度进行重新定义.乡村借贷市场的"抵",所包含的多样化借贷形式,属乡民自行设计的一种制度安排,以确保乡村借贷市场的有序运转.债务者将产业作"抵"借贷,就会导使所"抵"之产业发生权利让渡,并引发土地、山林等产权或所有权流动加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传统乡村社会的转型.

    清水江借贷市场权利让渡契约文书

    四路开亲: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文书所见习惯法对婚姻纠纷的调解

    刘灿姣赵自然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路开亲"作为清水江婚姻文书中对女性"再嫁自由"的意思表示,是书写在民间契约上的习惯法.在四路开亲"首倡者""和倡者"及"止倡者"三者的互联互动下,一种多元反复的动态婚姻秩序得以展现.尤其是女性"再嫁自由"所受桎梏明显:一为女性在四路开亲缘由中相对被动;二为四路开亲决议成立前,女性需基于一定方式,在中人的商劝下就彩礼回流及自由立契等内容达成一致才可获四路开亲权利;三为四路开亲决议成立后,在习惯法的传统规制、强烈威慑或和合调息下,女性只能以或顺从、或博弈、或调适的行为,获得再嫁的相对自由.

    清水江婚姻文书四路开亲再嫁自由习惯法婚姻纠纷

    杨东明《饥民图说》与万历二十一年河南洪灾

    郏颖丽杨九策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历二十一年(1593)黄河决堤,给河南造成了巨大灾害,直接导致了河南甲午之荒.次年,杨东明便向万历上疏《饥民图说》诉说虞城灾情,书中可见洪水摧拉舍庐,麦禾颗粒无收,流民闾阎枵腹.杨东明采用图文并茂的文体结构、通俗直白的俚语书写,客观上促成了万历帝派遣官员前去蠲赈救荒之举,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河南洪灾后的生灵涂炭之景.

    杨东明《饥民图说》河南洪灾明代

    四川通济堰的历史变迁、文化遗产价值与活化利用展望

    刘礼堂刘振李怡博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四川通济堰的历史变迁,力图发掘该工程蕴涵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传承及活化利用展望.通济堰初修于西汉中后期,在唐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进入治理高峰,清代以降再度兴盛.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通济堰工程成为区域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该工程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同时,它所蕴涵的先进技术价值也是独树一帜.这一工程彰显了中国古代灌溉工程高超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通济堰变迁史文化遗产价值活化利用

    《新唐书·地理志》所见唐代兴修水利工程官吏考述

    冯乐辉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唐代官吏通过主持兴修大量的水利工程来推动当时农业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保存了唐代水利建设的一手资料,从中统计出唐代有姓名可查的130名官吏主持兴修水利工程,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道、州(府、郡)、县各级官吏,反映出唐代从上到下对水利的重视.唐代兴修水利工程的官吏,唐前期多于唐后期,南方多于北方,反映出全国水利重心的转移;任职以地方的州刺史和县令为主.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央考课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指标,也是百姓评价官吏的主要依据,唐代水利工程多以主持修建的官吏命名,体现出百姓对官吏水利贡献的认可.

    唐代水利工程官吏《新唐书·地理志》

    唐长安饮食器具设计的审美文化探析——以何家村窖藏为例

    郭天元田龙过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器具既是生活的实用品也是生活的艺术品,反映着一个民族和时代的审美风尚.从唐代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发掘何家村饮食器具在材质工艺、器型功能、纹样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之美,探究这些审美表现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动因,即以人为核心的审美生产、调节和消费等行为方式的互动,总结唐朝贵族阶级在造物设计上的审美风尚及设计理念,如更加关注个体和生活的表达、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与精致化、注重文化融合中的本土化设计创新等,探索以盛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在"文明互鉴"和"人文化成"中的作用,可为我国现代设计和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何家村金银器饮食器具设计审美

    从绿肥到良谷:绿豆功能变迁研究

    陈沐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药食同源"传统,我国很多食材兼具药用功能,同时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功能变迁.以绿豆为例,它在历史上最初仅仅是绿肥,经过一系列演变,最终在明清时期成为一种主流药材与食材,不再充当肥料.绿豆在历史不同时期发生功能变迁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国明清时期施肥与制肥技术的提高,肥料的种类更为多样,因此绿豆的绿肥功能渐渐被淡化;另一方面,自明清以来,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而绿豆抗逆性强,在各种农业灾害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从种植成本而言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它无论作为食材还是药材都越来越普及.本文从药学史与农学史两种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本草类食材功能变迁的影响,为类似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绿豆食疗功能变迁抗逆性

    唐宋时期川渝地区研磨器的用途初论

    吴功翔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渝地区唐宋遗址中出土的一类常见器物(少数也见于墓葬),极相似于共出的碗、盏,但其内壁均密布戳刺锯齿状研磨面或刻划有细且密的浅刻线或篦划纹,可称之为研磨器.研磨器的用途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通过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针对研磨器的用途进行研究,认为研磨器的功能主要有研磨茶饼和研磨姜蒜类调味品两大类.

    研磨器用途茶具唐宋遗址

    晚清西学译介与中国近代农学学科构建

    杨焯惠朱宏斌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既是一个接触、了解、引介西方科学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传统和结合中国近代实际的综合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学译介作为一个重要的引进渠道,在学科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业科学的发展中亦是如此.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农学知识及西方学科分科知识的翻译介绍,农学在中国逐渐有了较为明晰的学科范畴和学科体系,农学人才、组织与期刊有了专业化的发展,中国从"无学之农"开始向"有学之农"转变.

    西学东渐译介农学学科构建

    《打枣谱》若干问题考论

    张艳
    180-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宗仪编纂、陶珽续编的《说郛》120卷本中的《打枣谱》1卷,汇集枣名70多种,作者署名为元代柳贯.经考证,文中出现赤斤蒙古卫、哈密等明代地名,作者为元代柳贯之说值得怀疑;所收枣品种数量应为64种,而非目前流传的75种说、73种说、72种说和37种说;《打枣谱》首次出现的枣名应为10种,而非《中国果树志》(枣卷)统计的42种.《打枣谱》涉及笔记文献几十种,广泛汇集各类枣名,堪称我国第一部有关枣的"专著",其补阙之功及文献价值不应被忽略.

    《打枣谱》作者署名品种数量枣名来源首次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