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考古》征订启事

    《农业考古》编辑部
    97页

    从农业起源及其生产技术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吴亦涵毕经纬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突出的农业成就,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粟、黍、水稻的驯化和家猪、家犬、家蚕的驯养.农具经过木、石、铜、铁的演变,出现了诸多适应农业生产的工具类型,使农耕效率逐渐提升,产量不断增加,为中华民族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奠定了基础.农业起源与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

    农业起源生产技术中华文明创新性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畬田分布与耕作制度变迁

    朱正西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地区的畬田历史悠久,历代都有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畬田分布很普遍,迈向了高峰时期.畬田种植的作物种类比以前广泛.耕作制度也出现了一年多收、套种、由休耕转变为连耕等多种形态.施肥的应用、治田和中耕工具的出现,标志着畬田已发展到精耕细作的阶段.另外,广东的六大梯田和广西的九大梯田,大多是在明清时期由畬田演变而成.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畬田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当地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今岭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也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畬田变迁耕作制度

    西北汉简所见粟研究

    姚磊黄月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粟是汉代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之一.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大量百姓前往边地进行屯田戍守.因此,西北汉简中记载的粟与吏卒生活密切相关,粟不仅为吏卒及其家属以及来往官吏提供饭食,为部分牲畜提供粮草,还是酿酒、制药的原料之一.同时粟在经济和祭祀等方面也为吏卒提供了诸多便利.

    西北汉简价值

    从羊种资源看唐宋社会的羊肉消费

    杨小敏揭昌亮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古代羊种资源从西部游牧地区向东扩散,逐渐走进了农耕社会生活.汉唐间,羊畜品种称谓繁杂多变,反映了人们早期对野生羊和驯化羊的初步划分及认识变化.在中唐,社会上出现不分羊种但标明产地的"河西羊""河东羊"等名称.羊畜产品在农耕社会的肉食消费特征日益凸显.进入北宋,兼具羊畜产地和中原消费视角的"胡羊""契丹羊"等用法更加常见.特别是仁宗以后,契丹羊畜大量南下,京畿一带至京东西路沿黄河流域附近的羊畜交易活动愈发兴盛.到神宗时,"胡羊"因产地特殊而受人追捧,"契丹羊"因供应及需求量大增而深入中原.于是尚食羊肉之风不仅流行于北宋上层人士生活,还极大影响了普通民众对羊畜产品的认识及利用."契丹羊"("白羊")的药食用法开始得到显著认可及推广.到南宋,虽然羊种资源受地理环境制约,但北人南下所保留的尚食羊肉观念依然随着南方羊畜产品本地化、精细化消费得以延续.

    羊种资源唐宋羊肉消费

    改造与动员:中央苏区时期兴国扫盲教育的历史审视

    廖剑南谢流琦廖声丰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兴国县推行了多项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而扫盲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顺利推进扫盲教育,兴国县根据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各项规定,建立精干高效的扫盲机构,切实解决扫盲师资不足的问题,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得兴国县的扫盲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这对于提高兴国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发展苏区各项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所掌握的资源有限,兴国县扫盲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很大干扰,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中央苏区时期兴国扫盲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创作与乡村文化建设——以陕北秧歌剧的创作为中心

    何至豪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艺术创作与乡村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探寻音乐创作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以及民间音乐与新音乐创作对接交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秧歌剧这种颇具浓郁中国气派和鲜明乡土地域特征的民间艺术样式,正是陕甘宁边区表演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成功实践.探讨陕甘宁边区秧歌剧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价值,不但可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秧歌剧对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更能透过其具体艺术实践,思考当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路径选择.

    陕甘宁边区秧歌剧农村文化

    务本与化民:宋儒的劝农思想与治理实践

    陈德明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之大纲,农业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先秦以来,官府都把发展农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看待,把劝农助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宋朝在完善前代劝农制度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劝农文、劝农诗、劳农文、耕织图等各种形式的劝农文献和史料.特别是在理学昌明的背景下,宋儒在地方治理中所撰写的劝农文、劳农文不仅对农事生产有促进作用,还对乡村的人伦秩序、教育教化具有规范作用.通过对朱熹、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劝农文的研究,梳理宋儒在促进农事生产与推进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对当今以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劝农文宋儒教化社会治理

    宋代江西健讼之风所反映的农业生产与技术

    谢智飞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江西被认为是多珥笔之民,盛健讼之风.健讼是农业开发背景下社会矛盾激化与社会秩序重建的反映.不同于法文化、基层治理等视角,本文从人地关系、社会关系与农业技术的综合视角出发,研究了宋代江西健讼的地域分布及其与农业开发的关联.研究发现,健讼是宋代江西的普遍社会风习,吉州、赣州、袁州、筠州是诉讼高发地带,而饶州、信州更被认为是最为健讼的区域.农田的不规则形状、侵占邻田、契约不明等诸多因素,引发了争夺农田所有权的诉讼,争夺田产物业等生产资料是当时社会矛盾的核心;"强割禾稻"反映的是对农田经营权的侵占;别籍异财后独立与灵活的小农式生产方式适合宋代江西农业的发展,而小农生产则是以"一牛挽犁式"为代表的农业技术为基础.

    宋代江西健讼生产资料一牛挽犁式

    从中央到地方:民国蚕业政策下的苏州蚕种繁育改良

    沈浩徐驰卢勇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苏州地区长期沿用的家蚕土种弊端日益显露.迨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南蚕业危机爆发,大量蚕丝行业濒临破产,蚕业技术改良已是迫在眉睫.1912年迁至苏州浒墅关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是民国苏州蚕种繁育改良之滥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行政力量开始主导蚕业改进过程,并在1934年对蚕种实施统制,政府试图建立蚕业发展组织,设立科研教育机构,推动蚕业转型与发展.在蚕业政策驱动下,苏州地区以"一校一场"为中心,对蚕种进行研制、管控和推广,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然而,民国时期苏州的蚕业改良过度依赖外力牵引而内部动力不足,决定了其虽有成效却难言成功的结局.

    民国苏州蚕种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