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洋问题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洋问题研究
南洋问题研究

庄国土

季刊

1003-9856

xianan@xmu.edu.cn

0592-2186414

361005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南洋问题研究/Journal Southeast Asian Affair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CSSCI期刊,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东南亚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冷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脉络、逻辑与影响

    徐万胜王佳睿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演变脉络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调整,包含政策领域与政策路径等.在此过程中,日本突出东南亚外交的政治色彩并全面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各领域双边关系,在持续深化经济外交的基础上取得了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进展,且正致力于推动与部分东盟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及其机制化建设,进而试图主导地区秩序构建.日本对东南亚外交的政策逻辑主要体现在国家战略转型、地区框架建构与大国关系互动3个层面.其中,日本国家战略的目标诉求与实施路径,始终对其东南亚外交起到规范作用;日本对东南亚外交既是地区框架建构进程的有效组成部分,又受其规范与制约;日本始终需要考虑美国、中国等大国因素,且美国因素是约束日本外交取向的首要因素.冷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外交深化了日本与东盟国家间双边关系,为日本自身的国家战略转型提供路径支撑,但在地区层面上则导致东亚合作框架泛化、东盟中心地位弱化以及地区安全局势不稳.

    日本外交日本—东盟东南亚外交东亚合作地区安全

    冷战后日本与东南亚地区秩序的构建:观念与政策

    张勇孟繁超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后日本与东南亚地区秩序的构建问题应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地区秩序与国际秩序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地区范围、地区制度框架及地区统合原则是地区秩序的构成要素.在东南亚秩序构建进程中,日本形成相互并存的、多层次地区概念.从亚太到扩大的东亚、"自由与繁荣之弧"和"两洋交会"再到"印太构想",日本的地区秩序观经历经济导向、价值观导向及印太框架3个时期的演变.日本从强调包容性转变为强调同质性,价值观外交愈发突出.日本通过双边与小多边主义强化安全合作,安全议题的分量不断上升.以新版"安保三文件"为指导,日本在2023年推进名为"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OSA)的安全合作新框架,使援助外交从单一的经济发展援助走向"经济+安全"双轨并行的新态势.日本从均势与陆海对立的思维定势出发,地区概念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试图借此阻滞与稀释中国的影响力.

    地区秩序日本的东南亚外交印太构想价值观外交小多边主义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东盟中心地位的维系——基于实践视角的考察

    赖昶李昕蕾
    2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否能够维护东盟中心地位这一问题,鲜有研究给予正面回答,普遍将之视作默认的事实.从社会实践的视角出发,东盟中心地位具有场域、资本和主导性实践3个维度的内涵,分别对应大国竞争关系中的特殊位置、东盟资本积累的持续转化以及"东盟方式"的外向延伸.所以,东盟中心地位的维系需满足3个条件:(1)印太权力场域内关键大国的有序竞争;(2)东盟内部资本存量维持稳定或实现提升;(3)"东盟方式"作为主导性实践不发生根本性的演进.同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具有三重维度的实践内涵.在场域维度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为"子场域"的创设,在创造场域区隔的前提下可能引动制度竞争,冲击东盟中心地位;在资本维度上,理想情况下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能够推动东盟资本积累的提升;从主导性实践维度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深入发展可能会突破"东盟方式",其"硬性区域主义"的特征与"东盟方式"存在矛盾.显然,东盟中心地位的3个维系条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顺利推进的情况下无法同时得到满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存在绝对意义上能够维护东盟中心地位的实践指向.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东盟中心地位社会实践

    东盟数字地缘政治的战略构想与实施路径

    鲁传颖章时雨
    4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美在数字领域的激烈博弈加速了全球数字地缘政治时代的来临,东盟作为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一部分也被卷入其中.东盟数字地缘战略的基本构想是将传统东盟"中心性"延伸到数字空间,以此确立东盟在数字地缘政治中的相对优势地位.在实施过程中,这一构想受到数字环境的影响.大国对数字技术的垄断使得东盟在数字空间中产生前所未有的外部依赖性.东盟仅通过构建与外部在数字领域的合作网络来应对东盟的数字中心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重视数字环境,聚焦云计算、算力中心、算法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以及海底光缆等数字空间的关键节点,通过合作、制约与制衡等策略,改变东盟在这些关键节点中的劣势地位,从而真正提升东盟在数字空间中的地位,实现东盟的数字中心性.

    地缘政治数字地缘东盟

    中日韩与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合——以数字贸易为例

    李冬新王柬力王云婷
    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熵权法构建2013-2021年中日韩与东盟十国的数字贸易发展指标,考察中日韩与东盟国家间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发现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与中日韩之间的数字贸易合作发展指数最高.从中日韩3个国家对比的角度观察,日本与韩国领先于中国的数字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方面,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增长率水平超越日韩,在3个国家中具备最高的发展潜能.在全球数字贸易高速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间数字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将为中国了解中日韩数字贸易发展的国际差距、提升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思路.

    中日韩东盟数字贸易熵权法

    美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安全与发展的冲突

    毕世鸿李根申帅霞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为满足各自发展与战略需求,美国与东盟大力开展数字经济合作.通过"安全—发展联结"理论对美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安全与发展互动进行分析可知,美国试图通过与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护持数字霸权,抑制中国崛起,但这有悖于东盟实现发展与安全平衡的诉求,导致安全与发展发生冲突.因此,美国转而以"人的安全"为名,从数字基础设施等非敏感领域出发,通过构建框架、加强机制建设等手段推动与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以期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再平衡,满足东盟诉求.但由于东盟内部数字经济发展鸿沟、美国不稳定的合作承诺、东盟期望保持战略自主性以及双方数字经济政策分歧等因素的制约,双方的合作在数字规则制定、数据跨境流动等数据安全问题上难得寸进.对此,中国可通过进一步细化合作规则、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及数字人才培养等路径强化同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

    安全—发展联结美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

    美日重塑印太地区秩序与日本的角色变化

    范强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应对中国崛起,特朗普执政以来美日联合重塑印太地区秩序的步伐加快.日本改变以往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搭便车"的习惯,通过积极的"印太战略"外交,已经逐渐转变为美国重塑印太地区秩序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者.特朗普政府时期,日本影响了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拜登政府时期,日本弥补了美国国际领导力的不足.美日在联合重塑印太地区秩序中形成更加紧密的互补关系,美日主从关系地位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日本角色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试图以此留住美国,确保美国安全承诺的有效性,并在国际秩序变革中谋求有利的国际地位.美日在未来国际秩序走向、对华竞争手段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但一系列强化同盟关系的举措只会让日本在面对中国崛起时更加依赖美国.

    美日同盟印太地区秩序国际秩序印太战略

    北约"亚太转向"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冲击

    孙成昊王一诺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北约"的发展促使北约"亚太转向"趋势愈加凸显,呈现聚焦"中国挑战"以服务美国战略转型、联合亚太关键盟伴以推升地区紧张局势、严守"欧主亚次"以管控战略转型限度的鲜明特点.北约"亚太转向"传播集团政治思想,激化地区力量对立,强化地区热点问题复杂性.同时,这一转向给东盟开放地区主义理念、对外协调机制有效性以及议程设置空间带来威胁,进而冲击东盟中心地位的观念和制度基础.针对北约"亚太转向"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东盟坚持"中立平衡"的立场,发挥经济合作的优势并弥补国防军事合作的短板,以此维护地区事务主导权.展望未来,中国应充分理解和把握北约"亚太转向"及其作用于东盟的逻辑,加强与东盟的双边互信与合作,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和地区事务主导权,同时还应与北约及其成员国保持对话沟通,为地区和国际安全秩序稳定贡献中国力量.

    北约亚太转向美欧同盟东盟中心地位中国

    征稿启事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