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蒲松龄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蒲松龄研究
蒲松龄研究

王聿亮

季刊

1002-3712

abey@chinajournal.net.cn

0533-5821643

255120

山东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

蒲松龄研究/Journal Pusongling Research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蒲学学术刊物。旨在推动蒲松龄研究的开展,反映国内外蒲学研究动态及其研究成果,沟通国内外蒲学研究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聊斋志异·安期岛》与刘鸿训的朝鲜出使考

    朴现圭张丰硕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重点考察了《聊斋志异·安期岛》的作品以及主人公刘鸿训的真实情况,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蒲松龄以故乡流传甚广的刘鸿训出使朝鲜之事为背景,结合中国人素日向往的理想之境,以出色的文采创作了文言小说《安期岛》.小说《安期岛》将朝鲜描述成了神秘的国家.朝鲜拥有进入安期岛的通道,朝鲜国王拥有仙界的相关信息和宝物.朝鲜和明朝在时隔两百年后意外地重启了海路使行.第一次海路使行在没有事前计划的情况下突然实施,使行的中心人物是《安期岛》的主人公刘鸿训.刘鸿训在通过海路回国时曾两次遭遇海难事故,险些丧命.但这次海难事故后,他对于朝鲜出使时因贪欲所犯的错误表示了悔悟,后重振旗鼓,回归朝堂后尽忠职守,可以说这次海难是刘鸿训发生转变的良好契机.

    《聊斋志异》《安期岛》蒲松龄刘鸿训海难

    《聊斋志异》域外交流描写的类别、内涵与意义

    付岩志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中有 250 余篇描写了山东以外的人或事,其中有 20 余篇甚至涉及域外交流.这些描写,有的单独成篇,有的构成篇中的某处情节,还有的只是提及某些域外物品名称等等.作为涉外交往现象的文学呈现,它包含着政治上和平共处、经济上互惠互利、文化上多元共生等多方面内涵.在今天看来,它有着理解蒲松龄内心世界中的情感与哲思、了解涉外交往时的猎奇心理、把握当时涉外交往的文化心态、增进当今的对外交流交往等意义和作用.充分认识这些丰富内涵和多重意义,可以深化对当时涉外交流交往问题的认知,对现代条件下推进中外交流交往提供历史镜鉴和有益帮助.

    《聊斋志异》域外交流类别内涵价值

    从青柯亭本到《择翻聊斋志异》——兼论《择翻聊斋志异》的价值

    柏秀叶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道光年间,翻译进士布吉尔根·札克丹把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部分作品翻译成了满文,称作《择翻聊斋志异》,因为是满汉对照本,又称《合璧聊斋志异》.这一满文翻译本不仅是满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该书自刊刻伊始,即在满、蒙、锡伯、达斡尔等民族广泛传播,学界对此已有很充分的认识,但对于此书的价值与汉文本《聊斋志异》的来源还认识不足.通过考查这一择翻本,我们不仅可以明确布吉尔根·札克丹选入的这一百二十九篇作品皆来自于清乾隆年间的青柯亭刻本《聊斋志异》,还可以发现,其之所以入选《择翻聊斋志异》,是出于"有功于名教"的教育功能.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爱奇幻曲折、文辞佳丽的作品,而这一选择标准,与他的人生阅历有一定关系.

    《择翻聊斋志异》札克丹青柯亭本劝世

    论《聊斋志异》节庆意象书写

    李永添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庆,是指在某一时间节点,人们围绕特定活动主题而组织的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属于民俗学范畴.作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时间刻度,节庆亦会频繁地映射在文学作品中,并在文学作品中承担起一定的叙事功能,具备一定的文学内涵,进而上升为"节庆意象".《聊斋志异》中有 38 篇文本描写节庆意象,涉及清明上墓、上元冶游、中秋团聚等 15 个节庆活动,除少数仅作为"背景"一笔带过外,多数在叙述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叙事功能.蒲松龄善于抓住节庆意象的出游和宴聚两个兴奋点展开叙事.在《聊斋志异》中,节庆意象在主题凸显、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把控节奏等方面承担起了一定的文学功能.《聊斋志异》中的节庆民俗是蒲松龄在淄川地区节庆日习俗的基础上,经过其他地域文化成分的合力,最终通过文人化的写作笔法呈现出来的结果.

    节庆意象《聊斋志异》出游宴聚文学功能

    二重视角下的《聊斋志异》乡村书写及其功能

    侯雨含
    51-6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中明确涉及乡村空间的篇目多达 109 篇,根据其书写的视角,呈现出以底层百姓为生存主体的真实乡村和以文人外部想象下的虚幻乡村.前者着力通过空间书写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和反抗精神,后者则体现出文人身份认同和故土情节交织下的逃避心态.在叙事功能上,蒲松龄通过对乡村空间和其他空间的串联与对比引导作品的叙事意图,而乡村虚幻空间的隔绝和流通,则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聊斋志异》乡村书写空间

    论《聊斋志异·长亭》中的翁婿矛盾问题

    王文琪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的多篇作品都涉及了"翁婿矛盾"主题,其中以《长亭》最为典型.将《长亭》与《青凤》《陈锡九》《宫梦弼》等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夫与父两难抉择"的《左传》故事本事进行了改写.他强调了长亭的"母亲"身份,从而表现女性处在"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压抑下的伦理困境.此外,蒲松龄认为,"礼义"是解决翁婿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作者的叙事中,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发展、翁婿矛盾的产生和结局都与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义准则有极大的关系.但"礼""义"在蒲松龄的书写中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同一个人物可能兼有"守礼有义""无礼不义"双重特质,而人物行为本质的同与异决定了故事的喜剧或悲剧基调.从这一点来辨析,《长亭》的结局并非"大团圆".蒲松龄所书写的翁婿矛盾主题作品,要么难题未解,要么解决策略存在缺憾.这既表现出蒲松龄理想的一面,也突出了现实的残酷.

    《聊斋志异·长亭》蒲松龄翁婿困境礼义难题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两篇《三生》

    阮贻翠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的两篇《三生》运用转世轮回的叙事框架和无限流小说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两个不尽相同的故事,通过多面的人物塑造、多种动物意象象征、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向读者传递了要多行善事、与人为善的行为准则,揭露了权贵阶层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对读书人命运的哀叹,也透露出他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两篇《三生》在叙事模式上大胆突破,艺术手法上丰富创新,思想内涵上蕴藉深刻,揭露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也给世人以警醒和劝诫.

    《聊斋志异》《三生》转世轮回动物意象无限流小说

    折衷叙事:聊斋俚曲中的升仙幻想

    赵佩汶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通常推崇大团圆世俗理想的聊斋俚曲十五种中,《蓬莱宴》与《寒森曲》却以主人公升仙而离家作结.《蓬莱宴》的言语、情节和结构都存在矛盾,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摇摆不定,暗合蒲松龄在现实中的遭际与挣扎,升仙结局是在现实与理想之外另辟的"蹊径".《寒森曲》的主人公商三官突破性别限制的奇举被高度赞赏,但也需要承受父权社会的规训,其升仙归宿是折衷叙事的结果.不同于常见的"元结局",聊斋俚曲中的升仙幻想既是无奈的妥协,又是能够酝酿出高层次"个性"的"积极幻想".原本限定在"劝世"模套下的俚曲,也得以承载更为复杂的意蕴.

    蒲松龄聊斋俚曲《蓬莱宴》《寒森曲》积极幻想

    文脉的赓续:蒲松龄诗赋与历下亭变迁

    王赫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济南名亭历下亭曾经几度兴废,与之相关的游宴和文学活动亦经历几番盛衰.自北魏以来的史志诗文的记载和描述,一定程度上可供推考此亭地理位置和景观的变迁.清康熙年间,李兴祖和喻成龙重建历下亭以尽接续风俗、延绵文史之责,蒲松龄为此盛举作赋创诗,吟咏胜景,追怀故迹,称颂功德,冀望将来,生动诠释了园林生活对文学书写的重要影响,表现出文化"传而益久"的认知与情怀,成为文学精神一脉相承、文化志业继往开来的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和写照.

    蒲松龄历下亭诗赋园林文学文化传承

    蒲松龄组诗《悲喜十三谣》赏论

    史媛娜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嵋任淄川知县,二十八年(1689)升职离任.蒲松龄与之多有交往,《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中都有多篇作品和张嵋有关.《悲喜十三谣》组诗是《聊斋诗集》中的重要作品,是张嵋离任时蒲松龄的送别之作.蒲松龄用 13 首七言绝句,分写对于张嵋的离任有六种人"悲"、七种人"喜",通过通俗诙谐的带有俚俗意味的诗歌语言,表现了对张嵋的离任,淄川良善之民的悲伤和奸邪之徒的欢喜,反映了淄川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可称为"诗史".

    蒲松龄张嵋淄川《悲喜十三谣》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