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罗五金

月刊

1674-344X

xb6292@126.com

027-87943525/62854856

430205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二路129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于中学师资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学教学研究。开展高等师范各学科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至上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追求

    杨鲜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更加复杂的新形势新环境,加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立场,坚持人民满意导向,突出民生导向,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至上教育改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加强师范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和实施路径

    原琳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在当前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教育不仅是引导师范生有序政治参与、坚定其制度自信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将师范生培育成"时代新人"的需要.研究开展制度教育要着重让师范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化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深刻领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制度自信.师范生制度教育要坚守"根与魂"、立足"事与实"、创新"活与动",把握好制度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制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召力.

    师范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教育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层级传播模式研究

    李恺胡闰喆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凝聚和引领作用的重要环节.踏上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面临传播目标进阶化、传播色彩政治化、传播范围国际化、传播环境信息化等新的形势,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层级传播模式是一个由简至繁的二级传播模式组,基础传播模式是新时代持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它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要素,对基础传播模式进行拓展和创新,形成包含人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模式、组织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四个子模式在内的第二级传播模式.多层级传播模式是对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的有效回应,它能够引导受众自觉内化和践行.提升传播者的理论素养、在受众中培养"意见领袖"、对传播媒介实施有效监管、灵活掌握传播方式方法是充分发挥多层级传播模式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层级传播

    基于红色场馆开展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喻学林甘琴芳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场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借助红色场馆开展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和推动铸魂育人工程的重要举措.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基于红色场馆开展的育人实践存在场馆模板固化、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形式化和馆校功能失调、各自为政等问题.为提升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实效,红色文化场馆要对其功能精准定位,学校要系统规划和组织研学活动,场馆和学校应建立长效协同机制,多方主体发挥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合力.

    红色场馆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困境

    明儒郝敬的《仪礼》学研究

    江鎏渤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儒郝敬对《仪礼》的诠释实有反思明清礼学转型这一课题的重要意义.立足"灵境独照"的诠释范式,郝敬表达他对旧有学术典范的质疑,就三礼关系、礼理关系提出新看法,反映明人治礼的怀疑精神.为回应心学末流纵情恣欲的礼学观,郝敬以经学为基础彰显情与礼的关系,显豁圣人因情治礼的理念,为学术发展指明实学方向."礼义"为郝敬阐发礼学精神的重要支点.通过"礼由义起"的思考模式,郝氏反思《仪礼》文本存在拘泥礼目、详略不当等问题.郝敬诠释《仪礼》呈现出心学与礼学的交涉,着力规划礼学发展的方向,构建出明清礼学转型的另一种叙事,反映出明清学术丰富的思想形态.

    郝敬《仪礼节解》心学礼学

    文化传播:东北亚文学互动——以韩国时调文学中的中国语典为例

    曹飞郑科研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珍本青丘永言》为韩国现存时调集中最早的版本,由金天泽编纂而成.1948年,"朝鲜珍本书刊行会"进行编辑出版,共收入时调580首,其中177首时调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类中国典故.时调的用典属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学与域外文学相互碰撞下产生的文学现象,是中国文学与文化在域外世界的投射与影响.探究时调文学作品中典故的应用,可透析韩国古代文学对中国诗学的接受,为研究域外汉文学的传播提供借鉴.

    东北亚时调典故诗学域外汉学

    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田霖王潆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金融科技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是整个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风险依然需要得到重视.基于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在更发达的地区,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加剧效应随着金融监管强度的增加而相对减弱;在适当的通货膨胀水平下,当通货膨胀水平高于门槛值时,金融科技对区域金融风险的促进效果会有所减弱,更多地释放金融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正面效应.

    金融科技区域金融风险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健康街道精细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中山大道改造为例

    蒋芳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导致城市出现"千街一面"、街道空间机动车泛滥、环境质量低下、安全感缺乏、城市文化认同感急剧减弱等"城市病",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街道作为城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城市交通和日常生活的双重职能,还担负着重要的健康服务功能.在充分吸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武汉中山大道街道改造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理论、现实和对策的三重纬度来分析街道应承载的新功能和与旧有街道空间的逻辑关系,提出"慢行优先"、健康活力、文脉修复的精细化街道体系的三大策略,力图提炼其普适性策略,将共享街道建设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提升人居环境和增加人民幸福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健康街道活力共享精细化设计

    数字乡村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沈虹飞曹胜亮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2-2023年数字乡村为主题的474篇CSSCI学术期刊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6.1 R3版本对数字乡村治理研究知识图景、数字乡村研究演进历程以及研究热点等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加强协作提高研究效能、扩展知识完善研究方法、注重评价找准研究重点的研究进路,同时,提出加快政府权责职能转换重塑基层服务体系、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目标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加强乡村数字监管完善基层监管体系、重视对资本运行的控制规避资本主体不当行为的数字乡村治理对策建议,以期为数字乡村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提供现实价值.

    数字乡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CiteSpace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对策研究

    奚康王春陈娓娓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服务的载体为全面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新契机.在总结宁波市数字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宁波市2017-2022年县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宁波市10个区(县)共同富裕发展的影响效应和结构差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宁波市共同富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对宁波南部区域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大于北部区域,说明南北部经济水平的差异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效应,进而提出持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实施力度、实施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策略、多元化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区域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