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景隆

季刊

1674-9227

qhmyxb@163.com

0971-8804652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注重对青藏高原各民族的研究,并努力反映院内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弘扬学术精神,繁荣学术研究,突出学术精品为目标,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生理论视域下的甘青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苏娟耿楚萱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迁徙、民族杂居、民族融合等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其民间音乐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互通有无、共生共存共荣.本文着重从甘青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共生的背景、表现特质、核心理念与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阐释甘青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分化、融合和重构、再生的内在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的缩影和典型案例.

    甘青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共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

    蒋佩王卫华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支持联盟框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 40 年的发展,围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深层核心信仰在其政策子系统中形成了德育主导与心育主导两个联盟.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支持联盟类型、信仰体系、政策导向学习以及外部系统事件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两大联盟依据各自持守的核心信仰,表达着不同的基本政策立场.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基本共识,两大联盟进行相互的政策学习,最终促成了目前心育主导、德心共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变迁支持联盟框架

    守正与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高校精准思政的出场逻辑

    张虹罗江华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精准思政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路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发展深度耦合的新形态,它的出场是现实、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统合作用的结果.高校精准思政出场的现实逻辑是回应高校的时代挑战需要、顺应思政的改革创新需要;高校精准思政出场的理论逻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价值基础、发挥科学技术价值理性的实践功能;高校精准思政出场的实践逻辑是锚定育人价值的观念转型、重塑育人情境的环境创新.高校精准思政的出场积极回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的思想自觉;遵循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主发展的理论自觉;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推动的实践自觉.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时空场域下,科学认识和阐发高校精准思政的出场逻辑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重要环节,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精准思政逻辑

    红色影像融入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及实践模式——基于视觉政治的分析路径

    熊冰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视觉政治的三种分析路径,对红色影像的政治特质及内涵、红色影像融入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及实践模式作出了相关探讨.从影像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来看,中国红色影像具有党性意识、道德理想、平等政治等政治特质,是以强化政治认同、传播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具体对象的影音体系.从影像的政治功能来看,红色影像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红色影像作为巩固政治认同的集体记忆、作为实施道德教化的规训媒介、作为彰显人民立场的视觉艺术,是其融入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从影像实践的主体及主体性入手,观察和总结一些高校的具体实践,发现部分高校将红色影像融入思政课推动形成了三种实践模式,包括嵌入式影像实践、沉浸式影像实践、参与式影像实践,促进大学生直接感知抽象性的意识形态.

    红色影像思政课视觉政治影像实践

    幼儿园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基于对青海乡村幼儿园推普现状的调查

    王存霞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推普具有社会性,互动生成是语言习得和推普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以幼儿园教师为关注重点,通过对青海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及家长互动和习得方式的推普调查、分析,旨在厘清青海农村推普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探索影响与推普效果的内外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中心三主体三体系内循环外联动"的"133"农村幼儿园推普模型,家园社融合的推普路径助力农村高质量推普.

    青海农村幼儿园教师幼儿推普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价值向度及其实现路径

    彭慧敏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作为多民族聚集的重要场所,在此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实力得到认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语言价值向度"出发,阐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政治向度、情感向度、文化向度、经济向度、社会向度,即为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推动多元文化繁荣融合、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间协同进步.其次,立足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人才赋能民族复兴不足、群体学习语言环境缺乏、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教育经济内容效能异化、社会组织管理效果不佳等发展困境.最后,从凝聚人才合力推动民族复兴、构建家校社共育新生态环境、深化文化外扶内帮驱使动力、激活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发展、共创社会管理服务共享平台等方面,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价值向度

    尼泊尔藏缅语族群年轻移民的调查——以尼泊尔加德满都博达哈社区为例

    邬迪李志农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泊尔藏缅语族群的迁移活动呈现出年轻人口以求学、出家为目的大量外流的新趋势与新特征,对原籍社区人口空间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关系到中尼边境地区未来人口结构与发展趋势,甚至可能影响着边疆一线区域的安全稳定.本文通过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博达哈社区的实地调查,在博达哈移民社区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使用"推拉理论"分析在迁出地局限和迁入地保障双重驱动下的藏缅语族群年轻移民现象,并深入探讨在他们完成学业或还俗后,"留在城市""跨国迁移"和"回到家乡"三种不同人生选择的生活现状与未来出路.

    尼泊尔藏缅语族群年轻移民博达哈社区

    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制度变迁、主体实践与运行机制探究——以武汉市DH社区为例

    龚城陈玲冷向明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是近年来我国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大背景下社区治理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以武汉市DH社区为例,从组织社会学视角提出"制度变迁—主体实践—运行机制"的立体分析框架,对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实践经验展开深入探讨.制度变迁层面,党建引领与网格化治理的结合,是党适应基层社会结构变迁、加强自身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需求与基层治理扁平化转向后对组织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的治理需求双向作用的结果.主体实践层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具体开展,既包括将可调配党员资源进行合理的区域化嵌入以覆盖各个网格,也包括对既有网格化治理主体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吸纳.运行机制层面,党建体系叠加网格化治理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支持、群众动员运作机制,有利于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

    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基层治理组织社会学

    民间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优规模与区域差异

    麦志英刘希章韩国栋
    14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现已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然而随着民间金融体量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民间金融是否存在最优规模的问题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从具有常替代性的CES生产函数出发,数理论证民间金融最优规模的存在性,并采用 2004-2020 年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民间金融占GDP的比重等于民间金融的产出弹性时,民间金融达到最优规模,此时其最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实证结果发现,全国水平下民间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最优值(民间金融占GDP的比重)为 76.65%,且该最优值具有空间上的差异性,即东部地区为 71.57%,中部地区为87.24%,西部地区为 84.00%.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民间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优规模区域差异

    青海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挑战及其后续帮扶措施——基于市(州)级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书锋贺雨晴秦菊芳胡继亮...
    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有效推进对于巩固青海省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青海省 8 个市(州)的易地扶贫搬迁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法,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挑战以及帮扶措施展开研究.通过严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青海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就业和收入实现多元化,生活就业更加便利,社会保障更加坚实,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然而,还存在如下风险和挑战:财政兜底责任大、可持续性生计难以保障、社会治理困难重重、后续难度管理大等.基于此,提出后续帮扶措施: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转化低保人口、做好后续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升城镇化与就业能力、建设大数据平台及强化党建引领.

    易地扶贫搬迁青海后续帮扶措施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