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景隆

季刊

1674-9227

qhmyxb@163.com

0971-8804652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注重对青藏高原各民族的研究,并努力反映院内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弘扬学术精神,繁荣学术研究,突出学术精品为目标,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活革命背景下的都市新民俗:中产人群的健身消费

    徐赣丽杜倩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社会的来临,当代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生活革命.迅速崛起的都市新中产人群成为新生活方式的代表,由他们所引领的生活革命不仅表现在日常基本需求的变革上,更体现在对新型都市生活的形塑上.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的健身房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功能性场所,更成为中产人群彰显身份认同、构建生活方式、获取情感支持的重要空间,并因其被赋予的意义而形成了都市新民俗.基于此,从"生活革命"的视角重新审视商业性健身房这一以中产人群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空间,分析健身消费作为都市新民俗的特点及意义,对于进一步挖掘生活革命的广阔内涵、理解我国新时代的都市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发.

    生活革命新民俗中产健身房消费

    中国文明进程视野下的"生活革命"

    魏甜甜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结构性和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因此,中国民俗学探索着面向当下的学术转型.其中,周星提出了"生活革命"研究,分析普通国民日常生活的样貌和诞生过程."生活革命"研究检讨了"民的主体性"和"日常生活",考察了在衣食住用行等生活方式革命过程中,民众的行动逻辑、思维观念、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变革.但是,"生活革命"研究主要面向消费领域、物质层面的现象,较少关注劳作模式和交往关系等更深层次领域的变革.这些领域共同构成了文明进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民俗学应该面向的当下.因此,"生活革命"研究有着较强的学术潜力,重视考察理解民众的生活实践和行动意义,有助于推动民俗学的实践转向,更好地认知中华文明的当代进程,是中国民俗学开展文明进程研究的必然课题.

    "生活革命"文明进程消费型生活方式劳作模式与日常交往关系实践民俗学

    民俗学视野中的物质文化研究——以日本的齿木杨枝民俗为例

    吴珂角南聪一郎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齿木,也称杨枝,是世界上一些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洁齿具,也是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宗教用具.齿木杨枝及使用其洁齿的口腔清洁法在自印度经由中国、朝鲜半岛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佛教及佛教文化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齿木杨枝的使用,实质上普遍分布于非洲至东亚的广大地域,这透露出齿木杨枝这一外来物质文化在被本地社会所接受的过程中,相较于宗教因素,更重要的是普适性的共同需求这一底层动力的存在.

    民俗学物质文化研究齿木杨枝

    "生活革命"视野下锡林郭勒牧区居住方式的变迁

    邓晶晶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的中国社会面临着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其中"生活革命"已在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锡林郭勒盟牧区民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活革命"这一视角,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的变迁,通过深入分析其居住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揭示普通牧民在"生活革命"中的经历,对牧区民众具体而微观的生活文化及其变迁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生活革命"都市型生活方式蒙古包板升

    物象信体与意义建构——惠能的"于相""离相"与"无相"

    邓启耀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衣钵,是佛教传法的一个重要象征物.来到异文化之地传法的禅宗初祖达摩,为使禅宗传法有个"信体",不得不"于相",借助于衣钵这一"外相",作为法脉正宗的一个物象符号.但物象一旦与权力或名利挂钩,即使佛门也会起争端,甚至起杀心.所以惠能得到真传的衣钵后,几番遗弃这个作为法脉正宗的"信体",人人追索的法衣宝钵.他试图通过对"外相"的抽离("离相"),抛弃阻碍"悟入"的迷心之障,不假外物,"以心传心",进入觉知"本来真性"的境界,从而进入"无相"之道——领悟关于生命意义、社会规律和世界真相.

    惠能衣法于相离相无相

    佛教中国化视域下大足宝顶山石刻大小佛湾密教造像研究

    党措
    12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大足石刻宝顶石窟大佛湾第 21、22 号龛与小佛湾第 9 号窟之密教造像别具特色,是佛教传入巴蜀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糅合的产物,大佛湾第 22 号龛应是将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部分神祇和宋代流行于巴蜀地区突出秽迹金刚法的瑜伽教相结合,大佛湾第 21 号龛与小佛湾第 9 号窟都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有密切关联,小佛湾第 9 号窟是南宋时期密教高僧赵智凤用来修习瑜伽密法的观想窟,其窟内外造像除与金刚界大曼荼罗高度相似外,又融合"柳本尊十炼"等诸尊像,是巴蜀地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案例,在佛教中国化的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宝顶山石刻佛教中国化金刚界曼荼罗神祇宋代瑜伽教

    《格萨尔》多民族交融的特点与启示

    冯文开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多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范例,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族文学影响的特点,对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民族学者构成的研究队伍对《格萨尔》的搜集与研究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文艺政策的典范,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应该客观地描述《格萨尔》流布过程中呈现出的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科学地阐释其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启示,充分利用人文数字技术,使《格萨尔》以多模态的形式走进了中国各民族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进而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

    《格萨尔》多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论史诗基本格的建构进路——基于藏族"酒供传统"的讨论

    央吉卓玛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诗基本格是指晚近口头传统研究中所讨论的史诗文类的基本品格问题.学者将史诗基本格界定为"崇高的格调",认为在口头传统多种文类中,史诗"崇高的格调"是其脱颖而出、占据文类等级秩序高位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学者对史诗基本格的探讨大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并未阐明何谓"崇高的格调"以及如何建构"崇高的格调"等问题.文章基于格萨尔史诗文本中反复出现的"酒供传统"这一典型场景,借助晚近史诗研究"语境转向"的相关成果,从语言构境,即"言即是行"和"文本构境"以及藏族本土诗歌技法出发,探讨史诗基本格的建构进路问题.

    格萨尔史诗史诗传统崇高的格调酒供传统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积极育人体系建构

    陈永涌甄宸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趋势,促进文科教育的转型和升级,"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文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培养中国风格的高质量"新文科"人才,其中课程思政工作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应立足新时代,充分结合积极性教育优势,融合PEMRA理论,以立德树人为根基,构建以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为发展路径的课程思政积极育人体系模型,探寻积极有效的实践路径,最终实现全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文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PEMRA理论积极心理学

    教师支持儿童游戏的困境、立场与出路

    任志楠刘贵洋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游戏质量的高低,关乎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构建的成败.其中,以课程目的而存在的游戏,是教师支持儿童游戏的靶向发力之源.当前,教师支持儿童游戏面临着休闲价值强化与教育期待隐退、求知理性盛行与审美超理性式微、儿童立场迷失与行动框架虚无的现实困境.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找到清晰准确的立场与切实可行的路径.游戏主客融合的本质、超理性精神,以及在场与不在场持续共同出场的现实表现框架,既是确立、把握应然立场的最高依据,也是落实行动框架的根本解释原则.教师唯有注重彰显游戏真实本质,弘扬游戏超理性精神,体现游戏的现实表现框架,方能支持儿童发展出高质量游戏.

    教师支持儿童游戏超理性主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