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景隆

季刊

1674-9227

qhmyxb@163.com

0971-8804652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注重对青藏高原各民族的研究,并努力反映院内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弘扬学术精神,繁荣学术研究,突出学术精品为目标,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历程、主要经验与未来着力点

    库来西·依布拉音樊志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成功地改造了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更成功地塑造了人民守望相助的精神世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道德引导人民,用中华优秀文化滋养人民,用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人民,用党的伟大精神激励人民.新征程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筑牢人民精神世界的思想基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人民精神世界的道德共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厚植人民精神世界的文化根基;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增强人民精神世界的内生动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彰显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底色;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交流互鉴,拓展人民精神世界的视野和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民精神世界

    习近平民族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杨虎得杨蕊铭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必须全面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三个方面阐释习近平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从民族工作重在交心、要见物更要见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态度等方面阐释其民族工作的重要方法.提出学习、领会习近平民族工作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

    民族工作原则民族工作方法习近平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刘凡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可以为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凝聚合力.因此,促进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各民族自身良性发展的本质需要,又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需要.本文通过厘清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情状和发展态势,挖掘新时代民族关系中所呈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典型案例,提炼可供复制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经验,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而提供相应层面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甘南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代化经验

    节日文化实践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云南澜沧拉祜族九皇会为例

    贾淑凤刘劲荣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节日庆典和仪式操演既是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又是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创新和再生产的过程.九皇会最初与道教和佛教文化有关,自明末清初传入云南澜沧赛罕拉祜族地区后,逐渐与拉祜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祈福祭祀活动和年俗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九皇会也从单纯的民间祈福祭祀活动演变成了大众化的民俗节日庆典,实现了民族节日文化习俗的共享与文化赓续,成为当下拉祜族、汉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交流互动的平台.作为跨越村落和族群的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九皇会及其文化实践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九皇会文化实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澜沧拉祜族

    边境牧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现实不足与优化路径——以内蒙古自治区X旗为例

    高永久张泽亮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任何一个区域、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边境牧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现实要求.以内蒙古自治区X旗为例,党建引领与示范带动、政策支持与自我能动、保障激励与意识促动的有机结合成为边境牧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由于条件要素的现实制约,边境牧区面临着公共服务与引才育才衔接不畅、政策制定与牧民生计对接不精、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强弱不均的现实不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边境牧区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从增强公共服务与人才振兴的联动性、提升政策支持与边民需求的适恰性、深化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协同性三方面着手优化边境牧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能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境牧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视域下"民营企业进边疆"制度保障与路径拓展

    孙林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作为国家民委、工商联对党中央边疆治理指示精神的落地之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意义重大.然而,"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积极的实践推进与滞后的理论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民营企业进边疆"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制度保障构建核心理念,围绕政策、法治、营商环境和文化四个基本维度构建制度保障,通过深化跨区域协作、深耕同工商联协作、强化政策协同来对接需求,从精进金融创新、加强示范引领来降低参与成本,以行动路径拓展来坚定信心,让"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走深落细,切实推动边疆地区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民营企业进边疆制度保障路径拓展

    追求文化理解中的灵与慧——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一次超越性自觉

    赵旭东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9年 2 月 7 日,费孝通在一次与后辈同事的谈话中指出,在学术研究上如何能够有超越性自觉,以此来警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那种少有深度思考而至思想过度平面化的倾向.这是面对世界之变而有的一种超越性自觉.他为此强调"脑筋要跟得上",要有一种意识自觉,要学会一种搭出来的方法论.为此要超越于原有那些已经成型并设定好的既有边界,实现基于反思而有的新创造.费孝通试图引领年轻一代的研究者重新看待实现人群之中灵性沟通的象征意义,追求超越性的灵与慧的真实存在.这属于人所拥有的象征以及基于象征性而有的意义表达,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的悟性理解能力,其跟人的大脑中所储藏着的那些"灵"和"慧"的存在密不可分,而"灵"和"慧"的存在本身造就或体现出了人的悟性或理解的发生,这是年轻一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面对世界新发展格局时所需要的一种超越性自觉.

    费孝通晚年思想对话超越性自觉文化理解灵与慧

    西双版纳湖南移民的流动与区域社会协同发展研究

    王欣朱泳霖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流动性范式"下的移民研究关注移民流动过程中往返于输出地和移居地之间的动态现象和实践经验,以及在此过程中拓展出的多重社会关系,特别聚焦于群体与个人的情感体验、文化认同与责任观念.20世纪 50-60 年代因支援边疆建设而迁移至云南西双版纳的湖南移民,以及 21 世纪以来受经济驱动而自发流入西双版纳的湖南新移民,在教育、社会组织与祭祖文化等方面以一种流动性的方式,选择性地往返于云南与湖南老家之间.这些流动性实践及其所产生的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网络连接与文化互动,是移民对于输出地和输入地"同时参与"的时空拓展结果,对边疆与内地的区域社会协同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力.

    新流动性范式教育实践湖南商会回乡祭祖湖南移民

    一个"移民社区"的乡村共同体建设——基于"中国咖啡第一村"的考察

    张婷周大鸣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以建设现代化"乡村共同体"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咖啡第一村——新寨村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三波移民过程:政策移民,生态移民,经济移民.每次移民过程都是对新寨村这一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现在蜕变为一个现代化的乡村共同体,由"地域村落"转型为"移民社区".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寨村的个案研究,为其他乡村的共同体建设及乡村振兴的路径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移民社区"乡村共同体乡村振兴

    谁是技术移民:概念辨析与讨论

    彭桥杨杨若琳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的知识流动,技术移民(skilled migrants)成为各国人才政策的重点与学界的新热点,但"技术移民"在中文语境下的定义并不明晰且缺乏共识,不利于更深入的对话.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与政策进行检索和分析,重点讨论"技术移民"概念在不同文化情景、政策语境下以及学术框架下的转译问题.本文梳理了"技术移民"在中外语境上的脉络,分析相关概念在西方移民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通过梳理相关政策与已有研究,发现这一概念的政策语境和学术语境之间有较大张力,在研究中需要平衡好政府主体与移民主体的不同视角,以期更好地厘清与选择不同语境下的技术移民,促进相关研究对话,全面理解该概念及问题在人才战略布局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技术移民移民研究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