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赵宗福

双月刊

1001-2338

0971-8455791、8450562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1号

青海社会科学/Journal Qingha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更重视应用问题、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法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进路

    邱晖杜忠连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一次能级跃迁,其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上层建筑,法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治为科技创新筑牢制度根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为产业升级夯实制度基础,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制度保障,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全球基座.在法治轨道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方能行稳致远.

    新质生产力法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外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现代化——基本内涵、评价体系及发展路径研究

    周浩宇姚聪莉胥晚舟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各要素的详细梳理,以创新驱动、卓越育人、数字激活、全球视野、多元协调、共建共享等6 个维度、18 项指标构建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出创新驱动、经费保障和师资结构是影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提升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深耕地方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经费保障,完善师资配置,以及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等.这些措施旨在更有效地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以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并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视域下青海农牧区留守妇女教育发展支持的成效与经验——兼论留守妇女发展支持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张伯娟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农牧区留守妇女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各级政府制定出台多项促进农牧区留守妇女教育发展支持的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农牧区留守妇女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教育发展支持的形式使农牧区留守妇女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更是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与策略.

    乡村振兴农牧区留守妇女发展支持策略

    向上社会流动的蜗牛模型:基于寒门学子论文致谢的叙事研究

    惠霞周爱保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门学子社会流动是近年来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尽管针对寒门学子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有较多研究,但诸多因素之间发挥合力的机制理路仍不明晰.以近几年走红于网络的寒门学子博士论文致谢为文本材料,通过教育生活叙事的研究方法,对亲历者主体性建构文本中的结构、实践、情感、心理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寒门学子实现社会流动的机制.研究发现,蜗牛模型可能会成为阐释寒门学子实现社会流动机制的有益尝试:螺旋形的外壳、可隐的软体以及"软硬"有机融合的整体结构能够表征寒门学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具身体验与自我心理赋能.寒门学子在教育生活中的具身体验是其社会流动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赋能的实践源泉与基础,而自我心理赋能让特殊、曲折的成长经历的价值最大化,并为行动和实践提供动力;二者以"共存"的方式有机结合,形成"软硬"兼具的寒门学子向上社会流动的蜗牛模型.

    蜗牛模型社会流动寒门学子具身体验自我心理赋能

    18世纪藏地著名高僧松巴堪布成长史考订

    石硕俄智多杰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巴·益西班觉(即"松巴堪布")足迹遍及卫藏、安多、蒙古、北京、五台山等地,是促进汉、藏、满、蒙古等民族沟通联系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藏地高僧.其学识渊博,通晓藏、蒙古、汉等多种语言,著述极丰,曾两度赴京晋见乾隆皇帝,担任达喇嘛,以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多语言交流能力协助章嘉国师完成乾隆皇帝主持的藏文《大藏经》的蒙古文翻译工作,被称作"松巴堪布".文章运用松巴·益西班觉两部自传和文集等史料,对有关松巴堪布成长的若干史实进行了考订,涉及"松巴堪布"称号的由来、格鲁派高僧担任萨迦派哲玉吉采寺堪布的历史渊源、与郡王颇罗鼐的关系、驻京时间及诏请缘由等,旨在深化对这位在汉、藏、满、蒙古民族关系及藏传佛教史上居重要地位的高僧的认识.

    松巴·益西班觉松巴堪布哲玉吉采寺

    朵玛、身体与献祭——基于甘肃省临潭县日扎村的研究

    央卓周大鸣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稞在藏族文化中有着广泛应用,以青稞面团制成的朵玛是藏传佛教仪轨程序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对于不同的仪式实践者,朵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象征系统.本文基于甘肃省临潭县日扎村的调查,分别讨论村落巫师阿乃和日扎村属寺禅定寺僧人如何在各自的仪式中使用朵玛以及朵玛的象征意义.在藏族文化中,朵玛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作为神灵的临时身体,也被作为神灵的食物.美国学者谢丽·奥特纳在夏尔巴人的朵玛研究中将其分开讨论,并武断地认为所有的佛教神灵都能拥有朵玛被肉身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两个概念是同时体现在朵玛上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佛教神灵都能拥有朵玛被肉身化,朵玛作为食物也有着自身的分类.

    青稞朵玛身体献祭

    汉地功德天图像考——以明清时期为中心

    甘元戴晓云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德天作为诸天中的一员,在明清时期其增益财富的属性格外突出.综合历史文献及功德天图像遗存可知:在佛教文化中功德天不仅具有求财功能,还具有疗愈功能,其眷属咒师的作用是凸显功德天的疗愈价值;功德天不仅有多种排布方式,而且其持物和形象多元,有手持宝珠、男相武士装扮、双手结印/手持卷轴、持莲花等状,这表示不同的时代所遵循的仪轨有所差异,又代表其承载了信众多元的期望.

    功德天咒师诸天信仰

    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建构的法理基础论纲

    穆随心黄晶晶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业已成为当前党和国家政策及社会法领域的重要议题,但亟需厘清其法理基础,其中工伤保险制度的性质定位是"总开关".通过"源流考镜",工伤保险制度缘起于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的变革,该变革下强化的个别雇主(损害填补)责任需要雇主责任保险制度等实现工伤风险分担的初步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对雇主责任保险制度等的探索也形成了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技术储备".彻底的风险分担社会化只能是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基于公法力量的介入,工伤保险制度得以初步形成,且单个雇主责任的保险化样变使其最初呈现出劳动法属性.随着"以超越于总资本之上的国家担负起防止、补偿(工伤)的最终责任"理念的发展,工伤保险制度超越劳动法属性而正确回归其社会保障法的本质规定性:保障所有可能遭受工作(职业)伤害风险的职业群体.体认到这一点,叠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自觉,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建构的法理基础得以自然而然地呈现.

    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法理基础社会保障法面相

    论售后回租交易的法律构造

    朱澍之
    16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售后回租交易担保功能的识别,聚焦于租赁物的适格性、租赁物价值与融资额度关系,以及租赁物所有权转移的状态,核心是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同时,以实质正义为价值导向.售后回租作为金融创新衍生品,其定性存在附所有权保留的分期付款买卖合同说、融资租赁说、让与担保说等多种解释路径.鉴于《民法典》未肯认售后回租隶属于融资租赁,且该类交易缺乏"融物"属性,仅置重于租赁物的交换价值之故,应明确其已偏离了典型融资租赁的基本交易架构与交易目的,亦与保留所有权分期买卖合同相去甚远,更贴合让与担保的理论架构.在承租人违约时,依据《民法典》第467 条的规定,出租人可参照适用《民法典》第752 条,在两项救济权利中择一行使,并承担相应清算义务.对于租赁物残值的考量与评估,法院宜积极调整,确保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在最大限度内予以贯彻.当承租人进入破产程序时,出租人不再享有破产取回权,代之为破产别除权.

    售后回租担保功能融资租赁让与担保权利救济

    元代多元民族体系下的婚俗之变——以黑水城出土婚书为中心

    谢晓燕张田芳
    17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元时期,随着大批色目人入华,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婚俗亦不例外.元代社会的婚姻习俗,尤其是合同婚书的订立,将婚书从唐宋以来的礼书发展成契书,既有大量汉族传统文化和蒙古文化的因素,又深受中亚、西亚等地色目人的影响,呈现出民族融合中个体性向趋同性发展的态势.黑水城作为元代多民族的聚居地之一,所出元代婚姻文献中涉及人员的民族构成呈多元化态势,不仅有汉人、蒙古人,还有来自中亚、西亚的色目人,各族群互相通婚,是研究婚俗变迁极为可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婚书中族群结构、聘财、习俗等问题的分析,探究元代黑水城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体系下婚俗观念的融合与渐变过程.

    黑水城元代婚姻聘财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