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罗兰·艾默里奇科幻电影《哥斯拉》的人类世叙事

    姜易李维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哥斯拉》于1998 年上映,影片中的灾难书写从主题、人物形象及其符号象征三重维度,立体呈现了人类世图景,并探索了人类、自然和科技之间的异化关系.影片通过对工具理性下的剥削者以及科技异化的正反方形象的建构,凸显了科技发展的二难选择以及人与其它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也是对科技滥用与生态保护等问题的深邃思考.

    罗兰·艾默里奇人类世科幻电影哥斯拉

    新儒学熊氏学派对阳明心学的探赜

    徐鹏
    54-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对其三位高足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影响甚深,这体现在脾气秉性、学问兴趣、思想路线等方面.熊氏学派是心学思想的接续者,他们对阳明心学均有研究,受其影响.在熊氏学派中,熊、唐、牟都意在重建道德形上学,而徐氏的立场则是消解形上学,让哲学与文化回归现实生活实际.这预示着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分化与不断发展.

    熊氏学派阳明心学道德形上学影响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唐丽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是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深刻认识"两个结合"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用历史思维审视"两个结合",梳理"两个结合"的发展脉络,体会"两个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战略思维审视"两个结合",诠释"两个结合"何以必要的根本问题,明晰"两个结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用创新思维审视"两个结合",阐述"两个结合"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实践新境界问题,对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两个结合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

    传承与发展:新时代视域下的毛泽东文化遗产观探析

    覃丽捷郑东艳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从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前提出发,肯定和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从理论建构和实践行为两个维度思考和践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革新创造,形成了辨析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的人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取舍标准,阐释了以古为今用为核心要义的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态度,明确了以创造新文化为最终目的的古为今用目的论,最终建构起了毛泽东文化遗产观,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态度、增益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毛泽东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新时代

    遮蔽还是确证: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辩证之思

    李宝刚卢洋
    70-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就是要模拟人类思维,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技术的异化使得人越来越像机器,人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重塑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对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人的自我认同遭遇了危机.面对人工智能对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发难,就要回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上.人工智能究竟是对人的本质的遮蔽还是确证,人机共生是否是可预见的未来,智能时代的人该去往何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辩证地把握人工智能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人工智能人的本质马克思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流变——以少数民族诗歌为中心考察

    魏蓓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是具有政治共同体特征的概念与实体,近代中国百年来的反殖民斗争中,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觉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大致体现为领土自觉、"民族—国家"及人类共同命运特征的三个流变阶段.这三个认同流变阶段,既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少数民族当中是有深厚的认同基础,也强化了中华民族和新中国是多民族构成的多元一体之事实.诗歌是少数民族最重要、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真实反映了他们近代以来对政治性的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以少数民族诗歌为中心考察近代以来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流变情况,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认同诗歌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协会隐退与兴起的变迁

    周建伦唐金武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维系三年之久的农民协会在农村政权稳定与国民经济恢复的情况下悄然隐退.随着改革开放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农民协会再次兴起,成为代表农民的群团组织.农民协会在隐退与兴起的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大政方针密切相关、维护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作为代表农民根本利益的农民协会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能发挥各主体协同治理的效能.

    新中国农民协会隐退再兴起

    双碳时代城市低碳消费模式与路径创新研究

    蒋长流张燕
    87-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城市居民消费侧的能源消耗增速已逐渐超过了工业能源消耗,如何从城市家庭和居民个人微观层面降低碳排放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消费模式旨在提升家庭对低碳生活的价值认知、加快新能源体系的构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双碳"目标下城市低碳消费模式的生成逻辑,提出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组织的"3+1"城市低碳消费模式.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重大命题,全社会尤其是消费者需要在观念生成、行为示范、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政策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低碳消费的路径创新,加快建立体现资源节约观、生态文明观、环境成本收益观的治理型城市家庭与居民低碳消费模式.

    碳达峰碳中和低碳消费模式路径创新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析

    朱佩伦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理念上,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优质的精神生产供给满足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以公正的精神产品分配维护精神生活的权益共享,以积极的精神交往传播凝聚精神生活的价值共识,以理性的精神消费观念促进精神生活的优化跃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邓小平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当代启示

    龚秀勇莫色阿木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党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全党同志有效开展工作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以此成功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今天,学习邓小平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总结邓小平调查研究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