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红色场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

    蔡榕津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阐述了依托红色场馆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依据,认为红色场馆是展陈红色文物的平台、再现历史情景的场所,是彰显红色精神的高地,也是反思记忆的载体."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借助红色场馆的资源讲活第一课堂,也可以依托红色场馆的平台搞活第二课堂.当然,要切实实现红色场馆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既需要校馆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也需要教师提升利用红色场馆教育教学的素养,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红色场馆"纲要"课教学

    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现状及提升策略

    吴晖徐鹏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从功能侧重、场景使用等各方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带来冲击.高校应从明确定位、发挥优势、驾驭功能等方面理清大学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并进一步从主动融合,搭建人工智能工具使用场景;正确引导,建立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规范;积极提升,增强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效能;鼓励创新,优化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产出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现代科技场景使用认知模式

    多元文化视域下《爱的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探讨

    田义
    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建构《爱的教育》理论,一是要解决爱是一种知、情、意的思想情操及相应行为的"元问题".二是回答建构爱具有提升人的生命力、幸福感与人格价值的必要性.三是探究《爱的教育》应采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凝练、讨论总结、拓展学习与实践汇报,把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成一体的课程模式.四是从研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攻略的撰写以及实践的传承与汇报三个层面深化与延伸爱的实践模式.

    多元文化《爱的教育》实践模式问题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

    王圆圆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挑战与契机同在,挑战表现为就业岗位的替代性风险涌现、用人单位的需求变更速度加快、非标准就业的不确定性被放大,契机表现为就业岗位的促进效应增加了整体就业总量、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促进了薪酬水平提升、人才培育的技术升级提升了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推进高校毕业高质量就业应着重从建立政府导向思维,完善顶层设计链条;主动推进产业转型,发挥市场主体效能;夯实就业支持基础,优化人才培育格局;加大就业保障力度,彰显就业促进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布局.

    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岗位产业结构

    课程思政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应对

    华倩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养成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国际法律规则以及"妥善处理"涉外事务,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但目前课程思政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存在"法律+X外语"培养模式浮于浅层交叉、核心课程设置较为混乱、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和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需要实现"法律+X外语"的深度融合;明确核心课程设置理念;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和充实后备力量.

    课程思政涉外法治人才德法兼修

    短视频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挑战与对策

    李俏俏张艳君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的感性传播特征,日常生活内容、个性传播机制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认知水平,情感互动践行度.在认知维度,短视频中的错误思潮和不良信息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理性认同;在情感维度,情感共鸣和基于人际关系的传播方式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在行为维度,短视频引发的大学生盲目跟风和沉迷等行为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践行.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认知层面提升意识形态鉴别能力、在情感维度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接纳度和在行为维度提升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意愿和能力.

    短视频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四史教育"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王芳孙锋
    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史教育是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度耕犁,是培养学生对制度、道路、政治认同的深度观照,是立足社会、立足时代、立足国情的深度解构.高校的四史教育需要在不断融合中实现思政工作守正创新,需要在不断挑战中实现思政工作与时俱进.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宝贵资源和精神源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大学生永远听党的话、跟着党的信念走.

    高校四史教育思政工作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夏青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将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深度挖掘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丰富的思想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价值意蕴.通过融入思政课堂、校园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实践路径,实现深度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在思想认同、情感共鸣以及利益共振层面的深刻体验与内化.着力解决"为何融"、"融什么"、"怎么融"等核心问题,以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为驱动力,推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思政课"视域下以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研究

    李妍雪赵海鹏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型育人理念,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党领导人民实践经验集体智慧的结晶,人生观是决定着人生道路和人生方向的思想、行为出发点和总开关,"大思政课"能有效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要以"大思政课"为重要抓手,通过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大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大学生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