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性:《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观及当代发展

    潘黎韩中天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新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马克思通过参与现实社会政治斗争,对社会贫困状况有了深切地了解,逐渐形成了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的民主政治思想,并表现出他力图变革社会政治制度、实现人民自由的诉求.自此,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人民性为基本原则的道路.通过归纳总结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人民的科学内涵,分析马克思新闻观中人民性思想的体现,认为马克思的新闻观在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几个方面彰显了人民性,我国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坚定不移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马克思《莱茵报》新闻观人民性

    高管薪酬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李喜云刘静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十九大报告提及"全要素生产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此为目标,政府、企业、各学者们都在着重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如何评价、提高的研究.高管作为企业的主要决策参与者,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果能够激发高管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高管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文章选取 2018-2022 年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企业高管薪酬和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中发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绩效的取得.并得出结论:高管薪酬的提高能够一定程度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并且研发投入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用.

    全要素生产率高管薪酬研发投入

    党建赋能乡村治理的目标向度与建构机制考察

    邢继雯
    56-5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之"建"与治理之"治"具有同构性.党建赋能乡村治理的目标向度,不仅力求乡村社会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更旨在推动构建共享-共育-共融的村庄共同体,以促进乡村社会的系统性发展.研究基于对Y市推动构建村庄共同体的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党建赋能乡村治理的建构机制:利益共享重塑村庄公共性、价值共育涵养村庄公共精神、治理共融促成村庄协同治理.这一建构机制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以党建为引擎,以治理为驱动的双向强化系统,为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提供了学术与实践启迪.

    党建赋能乡村治理目标向度建构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研究

    巩书行邵妍
    60-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科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集中体现、能实现农村地区更大的价值创造,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首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实体性结构要素的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对象进行探讨;其次,对农业新质生产力非实体性结构要素的科学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要素的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出建议:新技术赋能绿色农业生产、系统化扩容生态的承载力、智能化治理环境污染恶化.以上农业新质生产力各形态会共同发挥组合叠加效应,必将促进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农业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科学技术农业劳动主体农村生态环境

    产业融合发展中乡村旅游新质生产力培育模式探析

    徐颖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和核心,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突出彰显了创新驱动的特质,其培育不能脱离新生产关系的调整.文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入手,认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对影响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生的技术组织形态进行调整.通过讨论产业融合发展中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多元发展、耦合联动、民生扶持的目标定位,以及相应的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阐述了乡村旅游发展中新质生产力培育模式为:在乡村旅游信息宣介时打造融媒体平台、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增强技术关联度、在产业融合发展时匹配圈层化结构、在融入农户经济时形成集群化发展局面.

    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新质生产力

    《漫长的中场休息》中的讽刺主题

    李润润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作家本·方登的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主要讲述了 19 岁的德州男孩比利·林恩和他所在的B班士兵因在伊拉克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被邀请参加美国橄榄球超级杯的表演,以及在表演前后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小说通过镶嵌在中场休息里的往事回忆,描述了主人公在伊拉克战场的遭遇.小说以讽刺的笔触对伊拉克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对美国"战争英雄"形象进行解构、对美国消费主义文化进行批判性审视和对美国社会中的爱情观念进行社会学剖析,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沉疴痼疾.

    《漫长的中场休息》伊拉克战争美国社会讽刺

    论伍慧明小说《骨》的男性气质书写

    贺亮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在凸显女性形象魅力的同时,重新构建了男性形象气质.小说中的男性人物的气质可概括为即勇武工匠式男性气质与自造男人式男性气质,彰显着美国男性气质即动态性、公共性、同性交往性和身体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碰撞,折射出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种种问题.

    男性气质勇武工匠式自造男人式文化特征

    詹姆斯·韦尔奇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刍议

    邱清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印第安作家詹姆斯·韦尔奇在历史小说创作中聚焦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的印第安人和白人关系史.通过史料的重新考证和运用,小说全景式地深度还原了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印第安神话、口述故事的改写等超现实叙事策略营造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形成了差异化的历史书写模式.韦尔奇的在创作中坚定表达印第安人对历史的多元认知,深刻有力地批判了进步主义史学观,构成抵御强势文化的差异政治.

    詹姆斯·韦尔奇历史小说历史书写差异政治

    技术伦理视域下的托马斯·品钦小说研究

    周思芳
    81-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马斯·品钦的作品不仅凭借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还因对技术、伦理等问题的深刻探讨而备受瞩目.基于技术理性伦理出发,探寻技术理性下的人类中心主义、技术理性下人的物化、技术理性下个体身份的不确定性等主体异化表征,深刻揭示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及带来的相应伦理问题,并借助寓言式的后工业时代启示录,引导人们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追寻确切的意义、以人性之光实现救赎,从而理性审视技术与人的关系,化解主体异化问题,实现科技进步与伦理道德的有机平衡.

    技术伦理托马斯·品钦技术理性人类中心主义

    论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的边界意识和身份书写

    王宁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格兰作家阿莉·史密斯的"季节四部曲"小说反映出作家对边界书写的兴趣和文学主张.着眼于脱欧后当今英国社会的隔阂分裂状态,在时间边界维度上,打破线性时间结构,架构具有空间性的时间,诠释将历史与现在紧密相连的重要性;在地理边界维度上,分析"他者"对边界符号发起的挑战,提供新的视角来思考英国脱欧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性别边界维度上,聚焦边界主体的他者双性同体性别观和性别流动性,跨越性别二元对立界限,颠覆父权制度的内在秩序.通过探讨边界与建构民族身份认同间的关联,指出边界的内在可塑性,以期通过加强对话沟通来实现构建全球共同体的愿景.

    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边界意识身份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