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维

双月刊

1008-2638

tel2738210@163.com

0452-2738210

161006

齐齐哈尔市文化大街42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原有特色,大胆探索学术难点和理论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播的三维考量

    吕梦倩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播并最终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话语"冷场"到"热潮"的复杂动态过程.这一转变折射了唯物史观向唯物辩证法过渡的主导型话语转变,内蕴了传播主体的理论选择、传播渠道的语境变迁以及革命实践的现实诉求等多重逻辑向度.从理论之维看,传播主体经历了由拒斥本体论到宇宙本体论再到知识本体论的致思趋向;从渠道之维看,传播渠道经历了由日本向苏联转变的路径导向;从实践之维看,传播内容经历了由唯物史观主导向唯物辩证法为主导、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转变.这三个维度的逻辑理路交相呼应,共同映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时期传播或隐或显的逻辑主线.

    唯物辩证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传播理论之维渠道之维实践之维

    问题意识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关系论析

    陈珊怡
    47-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方面满足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理论创新的过程.拓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问题意识,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生之问中协调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之问中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在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之问中处理好民族和世界的关系.

    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系

    论高校科协的政治与科技属性

    刘经传钱斌靳萍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科协既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的科技群众团体,又是重要群团组织中国科协的基层组织之一.组织的基本定位决定了所蕴含的独特双重属性,包涵了在政治范畴上的高校科协具有着同一般基层群团组织所类似的共性;在科技层面上的高校科协,因兼有科技类学术团体特征而构成发挥特殊价值的鲜明个性.新时代高校科协发展迎来外部新机遇,但仍存在内部隐形困境.为此,对高校科协组织定位进行属性学理化剖析,充分把握高校科协政治属性的科学内涵与科技属性的独特表征,并就高校科协未来建设的基本原则、方向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以促进组织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科协政治属性科技属性基层群团组织

    微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高校传播问题研究

    章冲徐靖添
    57-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和普及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让高校大学生从党的创新理论中获取思想资源、精神动力和奋进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微媒体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的传播存在传播内容的话语形式僵硬呆板、传播的方式过于单一以及传播平台与"微媒体"联动不足等问题.秉持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学习方式多样、网络社交泛化等特点,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微表达"来构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话语体系,打造"微阵地"来拓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路径;用微力量来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联动传播.

    党的创新理论微时代高校传播

    新质生产力引领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研究

    姜文魁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有利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相互融合.在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教育发展要摸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找准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等教育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通过教育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

    高校港澳台青年国情教育的问题与路径探讨

    马素伟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中央"人心回归"政策驱动和内地高等教育质量的跃升式发展,前往内地高校就读的港澳台青年人数在持续增长,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国情教育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国情教育体系成为应有之义.当前,教学内容"浅显化"、教育方式"单一化"、育人合力"分散化"、评估机制"应试化"等问题导致内地高校港澳台青年国情教育存在偏颇.因此,构建课程理论与情境实践结合、朋辈引导与关心关爱并举的实践进路,能够切实提升内地高校港澳台青年学生国情教育成效.

    内地高校港澳台青年国情教育国家认同

    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建构集体记忆的逻辑理路

    林金官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四史"教育的主战场.着眼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四史"教育与集体记忆的建构在逻辑上是契合的,通过建构起"四史"的集体记忆,可以在获得亲历者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厘清"四史"的时代内涵,帮助高校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现实的力量,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高校"四史"教育集体记忆实践策略

    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林长制治理探析

    范俊荣李航
    72-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长制将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落实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是我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林长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具有特定的理论基础,全面推行林长制对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论文通过对林长制治理地方实践的考察,对标林长制有关法律法规、林长制职权范围、林长制考核和激励机制、林长制监督体系,分析林长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林长制治理的对策.

    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地方实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指标构建及评价

    张茜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构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决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核心要素,并基于此对全国各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打分和排名.统计发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整体较好;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核心要素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水平,其次是农村文化消费水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投入水平的影响较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全产业链思维对改革设计、推进的启示及其应用方略

    吴建伟
    82-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产业链思维能有效提升改革全过程的治理效能.产业链是社会分工下的生产组织方式,全产业链思维作为统筹协调各类生产组织的思维形式,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征.作为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范畴,该思维方式不仅能助推生产力发展,而且也能撬动生产方式变革.改革是复杂巨系统的迭代创新过程,涉及制度、组织形态的演进,关联主体、结构和过程三个关键要素的配置.全产业链思维有助于改革主体拥有复杂巨系统思维进行顶层设计的能力,有助于改革主体和客体正确认知组织和制度形态结构的间断——平衡式变迁.改革者和参与者协同关注过程要素,运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治理等方略,可以保障改革链条的无缝衔接和韧性.提升数字中国建设能力,更需要以数字化的全产业链思维,内生驱动智能治理方式变革.

    全产业链思维改革设计推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