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韦磐石

双月刊

1009-0673

xuebao@xynun.edu.cn

0859-3296352

562400

贵州省兴义市湖南路32号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有价值、有创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章,体现教育性、师范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促进黔西南民族师专的学术教学,以及黔西南科教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基于黔西南州的经验分析

    徐磊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黔西南州立足自身特色,积极推进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在实施路径和实践经验上,黔西南州都有许多独特之处.立足长远,需要求实和创新,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也要做好自选动作.以黔西南州的人文地理特点而言,教育发展和环境保护是黔西南州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教育和环境为重点,利用好各种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客观而言,民族工作中的"顶层设计"需要长期坚持,来自基层社会的"底层策略"值得挖掘和宣传.

    中华民族共同体黔西南州民族团结民族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演进趋向与进路前瞻(2015-2024)——基于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王海雨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 1564 篇CSSCI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演进趋向、基本主题与前沿热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题涵盖了认同体系、价值理念、基本工具、实践路径和地区案例五个方面;近年来新兴的前沿热点主要包括共同富裕、课程思政、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今后应当加强对基本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深化研究主题,注重研究合作,丰富和创新研究视角与方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趋向可视化分析

    民族互嵌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以黔西南新市民社区建设为例

    黄玮攀黄军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深入探析黔西南州新市民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生产实践及其现实挑战.易地搬迁不仅重构了各民族群众的居住空间,催生了新型社会交往空间,还重塑了各族群众的心理认同空间.同时,研究揭示了空间整合不畅与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关键治理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新市民社区在探索创新治理的路径中,应以党建为引领,践行"共建共治共享"原则,着力打造民族互嵌式融合社区模式.

    民族互嵌社区空间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笔山书院的创立、发展及其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吴胜伟向德俊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兴义的笔山书院历经五次兴替,历史上的四座笔山书院在办学性质上除第一座外都是官办,第五座笔山书院是新时代地方政府实施"文教兴州"战略的成果.历史上的四座笔山书院在开启民智,教化民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五座笔山书院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培养时代新人.要让教育服务和造福广大民众,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大先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笔山书院兴替当今价值

    国家治理视角下晴隆"二十四拐"的历史变迁与战略意义

    刘睿宸刘建超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晴隆"二十四拐"是抗战时期西南国际大通道上著名的盘山路,对于维持中国与盟军的联系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对西南公路局工作报告及民国时期报刊等文献的梳理,发现"二十四拐"的修建与改善工程受"统一化"政策、大后方建设及抗战胜利等局势影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36至1941年,旨在响应国民政府"统一化"政策,打通京滇公路;1942 至 1945 年,支持中印公路修建,成为中美合作象征;1945 年后,随抗战胜利其重要性下降.每个阶段的建设目标、参与者及影响各异."二十四拐"修建与改善的历史实践表明,道路建设不仅为国家实现"在场"提供了基础,更需通过有效的国家治理来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十四拐西南公路抗战国家治理

    基于人格理论视角的《迷失在欢乐屋》后现代性研究

    余晖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约翰·巴斯的作品《迷失在欢乐屋》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文本中叙述者的文字、语言、情感、情绪和逻辑都展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与其成长环境、逻辑思维、应激心理等息息相关.从心理学的人格特质角度,探究文学作品中叙述者的人格表现及其后现代性的形成根源:从叙事碎片化与自我意识,情绪表象与心理人格,语言逻辑与人格障碍三个方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叙述者独特的人格特征,以及后现代作品的跨学科研究的独特性.

    人格障碍心理学后现代主义《迷失在欢乐屋》

    风土、感知与想象——《黔书》《续黔书》的地理书写

    周永平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感知与想象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折射了人对于特定地理环境的观察与适应,在人地关系的互动中,这种基于直觉感受、情感经验、文化想象与现实境况的表达和书写对于均质化的大历史书写是一种很好的补充.《黔书》与《续黔书》作为私人撰述的笔记体方志,作者一方面致力于黔地山川风土的记录,另一方面,作者个人缘身的情感体验和异质文化想象又不断弥散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使边地诠释成为个人理解历史与地理的尝试.从风土、感知与想象的角度探察这种尝试,有助于理解人与环境、人与地方的情感链接及知识生成.

    方志感知想象异域情感

    侗族大歌传承的历史与现状——基于CNKI(1982-2022年)知识图谱分析

    吴远华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族大歌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分别于2006 年和2009 年被列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通过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考察1982-2022年间中国知网(CNKI)刊载的侗族大歌学术论文情况,分析侗族大歌研究的演进脉络、关注热点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40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经历了蹒跚起步、快速攀升和平稳推进三个阶段.其中,侗族大歌的历史源流、艺术特征、审美建构、社会功能和传承保护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领域.未来,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深化侗族大歌音乐性与文学性之关系、侗族大歌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及其海外传播研究等成为拓展侗族大歌研究的新视点.

    侗族大歌学术传承知识图谱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缘起思路、基础条件与实践路径

    吕葳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性为两者的结合奠定了牢固的理论根基.二者的结合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基础,着力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要求,以期达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效果.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缘起思路和基础条件,推论出具体的实践路径,旨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为建构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践要求

    融媒体时代下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

    张宇李风玲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窗口,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思想、中国风格的非遗对外话语体系,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的实践质量.融媒体时代,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有了新的传播格局、广阔的传播渠道与精准的传播平台,但也面对着话语主体发展不均衡、话语内容不全面与话语模式需创新等挑战.通过加强多元话语主体互动、优化对外传播话语内容、创新对外传播话语模式等方式,增强非遗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好融媒体作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绽放时代风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融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