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琼州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琼州学院

李景新

双月刊

1008-6722

qzuXBWK@163.com或qzuXBLK@163.com

18976328114

572022

海南省三亚市育才路1号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琼州学院学报》(原琼州大学学报)于1994年创刊,1998年底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并于2003年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6-1071/G4;国际连续出版物标准号:ISSN1008-6722;《琼州学院学报》是国内统一发行的高校学报类期刊,是海南省琼南地区唯一的以教育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各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刊物(双月刊、汉文),是进行各学科理论探索的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人员的科研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海历史研究的境遇与情怀(四)

    郭渊
    1-2页

    近代外交转型视域下的南海海疆交涉

    张莉媛刘永连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海疆危机频发,海疆交涉频繁。先后有清末中 日东沙主权交涉、民国中 日东沙海产纠纷交涉、中法西沙群岛主权交涉以及南海九小岛交涉等。南海海疆交涉仰赖外交部门主持大局,更离不开广东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随着地方外交权限的削弱,海疆交涉一度呈现出中央、地方分别主导或互相合作的复杂局面。

    南海诸岛外交交涉晚清民国时期

    中日西沙事件引发的公共舆论与主权维护

    许凌云郭渊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之下,一批日本商人与中国不法商人狼狈为奸,通过由何瑞年等人出面申请承办岛屿实业、日本人实际控制经营的方式,蚕食西沙资源。1922年2月,陈明华揭发了 日本人假借何瑞年之手侵略西沙的罪行,引发了 一场历经七年、波及范围广大的保卫西沙群岛主权运动。《民国日报》等报刊对这一运动持续跟踪报道,推动琼崖民意转化为公共舆论合力,使民众自发的维权斗争上升到政府自觉层面,促成了西沙事件的成功解决。

    何瑞年案《民国日报》公共舆论主权保护

    中国知识精英对日本侵占南沙的因应——以民国报刊为中心的考察

    王胜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9年3月底,日本侵占南沙群岛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在"南进政策"上迈出的重大一步。当时国内知识精英通过报刊密集发表社论和文章,提出我国对日本侵占南沙的因应之策:坚持南沙群岛主权属我;厘定斯巴特莱群岛为我团沙群岛;研判 日本侵占南沙是剑指法、英、美、荷南洋殖民地而与对华战事无涉。这不仅提升了抗战相持阶段后国人进一步的抗日爱国热情、加快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还为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正式收复南海诸岛、更改"团沙群岛"为"南沙群岛"和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等一系列有效管辖南海诸岛的行动,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和思想基础。

    日本侵占南沙民国报刊团沙群岛南沙群岛

    克洛玛非法"探险"南沙与中国台湾、菲律宾马尼拉交涉

    王静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6年3月到5月,菲律宾克洛玛等人非法"探险"南沙群岛,引发了台湾当局和菲律宾围绕南沙归属问题的交涉。台湾当局在交涉之初所具有的优势地位,因海军即将巡弋南沙得到加强,然而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它一开始就采取了妥协态度,这也预示着交涉的最终结果。另外,国内外媒体尤其是香港报纸对该事件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还原当时交涉的若干场景。

    克洛玛南沙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

    书法艺术如何切入苏学(上)

    李景新
    38-41页

    "苏门六君子"散文的文统与风貌

    阮忠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门六君子"是北宋文坛很有意味的现象,他们遭际或同或异,无妨聚集苏轼门下,尚韩步苏,接受欧苏散文范式的影响,为文大体追求自然平易。从文体审视,其论说往往有家国之忧,求为世用而理明辞达;书信与序文以叙引论或论中兼有叙事,平和淡定;记文虽不乏好说理的特征,却因关乎人生,通脱超然,趣味各生。"苏门六君子"由此造就的散文风貌,尽管为苏轼的散文华章遮蔽,但在古代散文史上仍不乏自身的光彩。

    "苏门六君子"散文艺术风格

    苏轼词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刘汉君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的词作中有许多对自然万物及自然审美活动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自然审美意识,主要表现为天然标格与内在生命力是自然万物颇为重要的审美属性;欣赏自然需要保持超然的审美心境;自然如同家园般的存在,自然审美是抒发归隐思绪、体会居家之感的重要途径。苏轼在词中表现了 自然审美意识,充分彰显出他"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这在北宋词体革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轼词自然审美意识"以诗为词"

    苏轼"随物赋形"命题的功能发展

    陶承昊王永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散文中"随物赋形"一词最初指水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形态的特点,之后发挥出"随物赋形"在为人与为文两方面的理论功能。随物赋形思想既整合了道、佛两家相关的思想,也是对陶渊明人生态度、谢赫相关画论的发展及个人生活经历的理论互动。这一命题在苏轼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增强概括与统摄功能,伴随着这一命题的经典化,其在文学理论领域兼具概括阐释功能与创作实践指导功能的意义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启迪相关概念、命题的提出和文本的创作,另一方面也以一种风格形态成为理论和创作的评价标准。

    苏轼随物赋形行止天成功能论

    守正创新:苏轼的《诗经》学思想新探

    李金茗邱奎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在《问(小雅)周之衰》和《既醉备五福论》中间接表达了基于《诗经》学术问题而形成的观点,其思想兼具守正与创新。在汉唐学说影响下的苏轼形成了对《诗经》基本性质、重要命题等内容的理解,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这部分。苏轼文章善发议论,高倡"人情",强调《诗经》的文学属性和通经致用的儒家传统,既是"三苏"经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出在北宋初年新旧学术交流碰撞的浪潮下文人学者的思想变化,为研究当时《诗经》传播、接受等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以《既醉备五福论》为代表的议论文章也具有独特的《诗经》学文献价值。

    苏轼《诗经》学《问<小雅>周之衰》《既醉备五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