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余新炳

月刊

1672-3619

xulyw@tom.com

020-87333191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学院

热带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寄生虫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医院寄生虫学研究所,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办,编委会由全国及香港知名的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十余位专家组成,发行全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及卫生医疗部门及港澳、台湾、英美地区。本刊专业论文起点高,质量优,印刷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及沉默长链非编码RNA效率验证

    樊宗成马康源程小兵陈鑫...
    1067-1072,1083,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优化分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HUVECs)技术,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和经济的沉默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pHUVECs模型方法.方法 实验所用脐带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产妇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使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pHUVECs,5%胎牛血清培养液[内皮细胞培养基(ECM)∶M199=1∶4]培养细胞.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及免疫荧光法检测pHUVECs特异性Ⅷ因子和CD31的表达.使用脂质体将不同浓度小干扰RNA(siRNA)-Fam转染 pHUVECs,并设置 CTL组、1 nmol/L siRNA-Fam 组、10 nmol/L siRNA-Fam 组、20 nmol/L siRNA-Fam组、50 nmol/L siRNA-Fam组、100 nmol/L siRNA-Fam组,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荧光强度,筛选最佳siRNA转染浓度.设置 CTL组、1 µL RNAFIT组、3 µL RNAFIT组、5 µL RNAF1T组、10 µL RNAF1T组,转染 siRNA-SNHG8 后,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SNHG8表达,筛选最佳RNAFIT转染浓度.设置CTL组、阴性对照组、si-SNHG81#组、si-SNHG8 2#组、si-SNHG8 3#组、si-SNHG8 1+2+3#组.脂质体转染法将siRNA导入pHUVECs,分别培养24、48和72h.RT-qPCR检测lncRNA SNHG8的表达.结果 pHUVECs在培养48 h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免疫荧光结果显示,Ⅷ因子和CD31呈阳性.与CTL组比较,50 nmol/L siRNA-Fam组荧光强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20,P<0.000 1),5 和 10μL RNAFIT组SNHG8表达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30、19.890,P均<0.000 1).50 nmol/L siRNA 和 5 μL RNAFIT 转染 pHUVECs 24 h 后,RT-qPCR 结果显示,与 CTL 组比较,si-SNHG8 3#组及si-SNHG8 1+2+3#组沉默SNHG8的效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50、4.606,P均<0.05);转染48及72 h后,与CTL组比较,si-SNHG8 1+2+3#组沉默SNHG8的效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620、24.160,P均<0.0001).转染48及72 h后,与si-SNHG8 3#组比较,si-SNHG8 1+2+3#组沉默SNHG8的效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16、4.055,P均<0.05).同时si-SNHG8 1+2+3#组转染后呈时间依赖性抑制SNHG8表达,72 h组沉默效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0,P<0.000 1).结论 本研究成功分离高纯度高活力pHUVECs,且将3条siRNA-SNHG8共同转染pHUVECs沉默效率最高.该方法简便、技术成熟、周期短、更经济,为今后lncRNA参与内皮相关疾病提供理想的体外模型.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长链非编码RNA脂质体转染沉默效率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热习服血清生物标志物

    罗珍杨学森王泽泽谭雨龙...
    1073-1077,1093,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热习服(HA)提升机体耐热能力的代谢产物变化特征,筛选热习服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将1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和热习服(HA)组,HA组小鼠每日在温度(35±1)℃,相对湿度(60±5)%的环境模拟舱中建立热习服模型,连续4周.结束后次日小鼠麻醉后收集眼眶血,并分离血清.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热习服小鼠血清代谢产物变化特征.结果 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表明Con组和HA组样本有明显组间差异.与Con组相比,HA组小鼠血清代谢物中共筛选到51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变量权重值>l,P<0.05),其中24种上调,27种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和消化系统等通路.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蛋白质消化吸收(P<0.001)、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P=0.001)、癌症的中枢碳代谢(P=0.001)、维生素的消化吸收(P=0.002)、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P=0.005)、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P=0.013)和氧化磷酸化(P=0.019)这7个代谢途径,并根据这些代谢途径筛选出一组与热习服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结论 热习服小鼠血清代谢物发生显著改变,这些代谢物可作为判断机体耐热能力的生物标志物.

    热习服代谢组学耐热能力生物标志物

    亚抑菌浓度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Sap活性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程鹏张倩徐雯马继登...
    1078-1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分泌的天冬氨酰蛋白酶(Sap)活性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2022年10月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采用半自动细菌分析系统法测定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牛血清蛋白琼脂培养基检测sub-MIC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Sap活性的影响;结晶紫法检测sub-MIC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在不同sub-MIC氟康唑作用下光滑念珠菌Sap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为对照组(不含氟康唑)、1/2MIC氟康唑组、1/4MIC氟康唑组、1/8MIC氟康唑组和1/16MIC氟康唑组.结果 氟康唑对9株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MIC为8~32 mg/L.与对照组相比,1/2MIC氟康唑组光滑念珠菌Sap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7,P<0.05),而1/4MIC、1/8MIC和1/16MIC氟康唑各组Sap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MIC和1/4MIC氟康唑可明显刺激YPS3、YPS5和YPS8基因转录(F=4.271、7.551、2.945,P均<0.05),1/8MIC和1/16MIC氟康唑对Sap相关基因转录无明显干预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sub-MIC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无明显干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SNF2、SNF6、EFG1、TEC1和YAK1基因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1/2MIC氟康唑可下调CST6基因转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02,P<0.05),1/4MIC、1/8MIC和1/16MIC氟康唑组CST6基因转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2MIC氟康唑可能上调YPS3、YPS5和YPS8基因转录水平,从而促进光滑念珠菌分泌Sap.sub-MIC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无明显作用.

    光滑念珠菌亚抑菌浓度氟康唑天冬氨酰蛋白酶生物膜

    RVVC患者阴道菌群结构及地榆炭醇提取物抑菌效果研究

    葛美玲宋金云程旭希顾薇...
    1084-1088,1149,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微生物菌群特征以及地榆炭对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9-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15例RVVC患者(RVVC组),并招募10名健康育龄女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和内转录间隔区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RVVC患者阴道菌群分布特点,并基于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进行功能预测.另外,对临床样本中的白色念珠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平板计数法评估地榆炭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结果 RVVC患者的细菌菌群以乳酸杆菌属为主,且以惰性乳酸杆菌为优势菌.与对照组相比,RVVC患者阴道真菌菌群α多样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DS显示两组菌群表现出明显分类,LEfSe分析发现念珠菌属和副球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且以白色念珠菌为优势菌.FUNGuild功能分类预测未定义腐生菌是RVVC组中最丰富的类群,远高于其在对照组中的丰度.此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地榆炭醇提取物浓度的增加(25、50、100、200 μg/mL),白色念珠菌菌落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50、8.722、9.137、9.144,P均<0.05),而卷曲乳酸杆菌菌落数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52、6.288、10.440、8.742,P均<0.05).结论 RVVC患者阴道菌群发生紊乱,主要以惰性乳酸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优势菌.地榆炭醇提取物对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且促进卷曲乳酸杆菌的生长,可为防治RVVC的中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微生物菌群白色念珠菌地榆炭

    两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价值

    胡琴琴陈芳芳许坦肖园园...
    1089-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结核分枝杆菌(MTB)的耐药情况,评价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PCR-线性杂交酶显色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耐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3月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PCR-线性杂交酶显色法检测151份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突变情况,以表型药敏试验结果为标准,评价以上2种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151份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6份为利福平单耐药株,9份为异烟肼单耐药株,43份为耐多药株.以表型药敏试验检测结果为标准,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以及κ值分别为100.00%和94.23%、96.08%和96.97%、97.35%和96.02%以及0.94和0.91.以表型药敏试验检测结果为标准,PCR-线性杂交酶显色法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以及κ值分别为89.79%和86.54%、96.08%和94.12%、94.04%和93.38%以及0.86和0.85.对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PCR-线性杂交酶显色法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82、0.114,P均>0.05).结论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PCR-线性杂交酶显色法在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方面具有同等的诊断效能,与表型药敏试验一致性较好,且弥补了表型药敏试验检测低度耐药菌株突变的局限性,可以用于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为临床及时准确进行抗结核治疗提供了依据.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PCR-线性杂交酶显色法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异烟肼

    LncRNA TTN-AS1调控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的功能及机制

    李战鹏刘鹏飞李斌
    1094-1099,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TN-AS1调控骨肉瘤细胞对阿霉素(ADR)敏感性的功能及机制.方法 骨肉瘤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TTN-AS1在骨肉瘤细胞株MG63和多药耐药细胞MG63/Dox中的表达,MG63/Dox设置为Control组、si-TTN-AS1组、ADR组、si-TTN-AS1+ADR组、si-TTN-AS1+miR-134-5p inhibitor+ADR组、si-TTN-AS1+miR-134-5p inhibitor+si-MBTD1+ADR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TTN-AS1和miR-134-5p的靶向关系以及miR-134-5p和恶性脑肿瘤区包含蛋白1(MBTD1)的靶向关系,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 与MG63细胞相比,MG63/Dox细胞中TTN-AS1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P<0.05).与si-TTN-AS1组相比,si-TTN-AS1+ADR组在24、48、72 h的MG63/Dox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4.16、5.06、5.72),与si-TTN-AS1组和ADR组相比,si-TTN-AS1+ADR组细胞凋亡显著升高(t=6.23、1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134-5p 为 TTN-AS1 靶基因,MBTD1 为 miR-134-5p靶基因.与 si-TTN-AS1+ADR组相比,si-TTN-AS1+miR-134-5p inhibitor+ADR组在24、48、72 h的MG63/Dox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升高(t=10.66、10.96、14.03),细胞凋亡显著降低(t=5.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 si-TTN-AS1+miR-134-5p inhibitor+ADR组相比,si-TTN-AS1+miR-134-5p inhibitor+si-MBTD1+ADR 组在 24、48、72 h 的 MG63/Dox 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5.78、7.85、8.38),细胞凋亡显著升高(t=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TN-AS1通过调控miR-134-5p/MBTD 1轴,影响MG63/Dox对ADR的敏感性.

    TTN-AS1长链非编码RNA骨肉瘤阿霉素敏感性

    遵义市59株人源沙门菌分型及耐药研究

    韦德琴曹家艳粟绍翾郑君...
    1100-1104,1158,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遵义市腹泻患者沙门菌分型及耐药特征,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遵义市腹泻患者沙门菌菌株,运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利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耐药监测,应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59株人源沙门菌鉴定为8种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分别占52.54%和33.90%;PFGE带型呈现多态性,存在6族13株100%同源菌株和8族19株高度同源菌株;药敏结果显示对17种抗生素存在耐药的菌株占93.22%,多重耐药率达76.27%.其中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的耐药性较高,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阿奇霉素较为敏感;鼠伤寒沙门菌对链霉素、氨苄西林和四环素高耐药,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萘啶酸高耐药.结论 遵义市人源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高,多重耐药严重,不同血清型耐药率存在差异,需加强对多重耐药株的监控及抗生素使用的监管.

    腹泻沙门菌血清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耐药性

    流感样病例中的病毒载量对流感病毒分离效果的影响

    胡攀攀周静周宗良周宗俞...
    1105-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流感样病例标本中的病毒载量对流感病毒分离效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流感病毒分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法 2023年1-10月,在区哨点医院和周边区县收集320例核酸阳性流感样病例标本,采用吸附法和直接接种法接种于狗肾传代细胞中,比较流感病毒分离效率;再以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中的Ct值为界,划分为3组进行对比;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流感病毒细胞分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接接种法:x2=0.676,P>0.05;吸附法:x=1.359,P>0.05).采用直接接种法分离出的流感阳性毒株数明显高于吸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516,P<0.05).Ct值越低,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越高,不同Ct值分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接接种法:x2=35.594,P<0.05;吸附法:x2=15.496,P<0.05).不同接种方法中,甲型流感亚型H3N2和新甲H1N1分离的流感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接接种法:x2=1.563,P>0.05;吸附法:x2=1.214,P>0.05).结论 在流感病毒细胞分离实验中,采用直接接种法,选取流感病毒载量高(Ct值<30)的标本可以有效提高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

    流感病毒病毒载量细胞培养病毒分离

    白纹伊蚊共生伊丽莎白菌分布特征及对蚊卵孵化和幼虫生长的影响

    夏骜顾玲赵永俏张梅花...
    1109-1114,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伊丽莎白菌在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现场种群中的分布,并研究其对蚊卵孵化以及幼虫生长的影响.方法 从实验室白纹伊蚊中分离伊丽莎白菌,通过扫描电镜、理化反应以及进化树分析,综合鉴定菌属.绝对定量法检测伊丽莎白菌在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以及现场种群的分布情况.水中添加该细菌,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白纹伊蚊-3(AdeAl-3)组和抗生素+AdeAl-3组,观察不同组别蚊卵孵化率、幼虫生存率及化蛹率的变化.结果 从不同发育阶段白纹伊蚊体内分离一株细菌AdeAl-3,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AdeAl-3在白纹伊蚊蛹和幼虫含量丰富,在成蚊中较少,不同发育阶段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1,P<0.05).AdeAl-3主要分布于白纹伊蚊肠中,在唾液腺和卵巢均有分布但含量较少,不同组织间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70,P<0.05).现场白纹伊蚊种群中存在AdeAl-3.AdeAl-3组蚊卵孵化率、幼虫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0.01,P均>0.05);对照组、AdeAl-3组和抗生素+AdeAl-3组这三组间的幼虫化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P<0.05).AdeAl-3组幼虫化蛹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P<0.05).结论 伊丽莎白菌株AdeAl-3在白纹伊蚊种群中普遍存在,对蚊卵孵化、幼虫生存无显著影响,可明显提高幼虫化蛹率,具有作为工程细菌的潜在价值.

    白纹伊蚊米尔伊丽莎白菌蚊卵孵化幼虫生长

    体外膈肌起搏刺激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术后患者膈肌功能的作用观察

    欧建英李家豪王晓进张芷滢...
    1115-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膈肌起搏(EDP)刺激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能否促进肺癌术后患者的膈肌功能快速恢复,从而改善其肺功能,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方法 纳入2023年3-7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手术的121例肺癌患者,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及无法完成的43例后,最终入组78例,随机分为EDP组和对照组,均予术后常规康复治疗.EDP组再给予体外膈肌起搏刺激治疗,对照组则予体外膈肌起搏空白刺激.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膈肌超声参数、手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胸液引流量和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结果 TO时间段两组患者膈肌超声参数平静呼吸膈肌增厚变化率(DTF)、平静呼吸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DE)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两组患者膈肌功能术前相似.与TO相比,T1时间段两组患者DTei、DE值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ei:t对照组=5.337、tEDP组=6.935,DE:t对照组=13.494、tEDP组=15.382,P均<0.001),T1时间点两组DTei、D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T1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T2时间点DTei、DE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ei:t对照组=2.969、tEDP组=6.247,DE:t对照组=4.249、tEDP组=15.006,P均<0.05).T2时间点,EDP组DE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6,P<0.001),而两组同时间点DT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对照组比较,EDP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在T2时间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9,P<0.05).结论 体外膈肌起搏刺激可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单孔胸腔镜肺癌术后患者的早期膈肌移动度,降低患者疼痛感受,有利于加速肺癌患者术后康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体外膈肌起搏单孔胸腔镜手术肺癌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