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软科学
软科学

赵毅峰

月刊

1001-8409

ruankexue@sina.com

028-85221835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5楼

软科学/Journal Soft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软科学》杂志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是由四川省科技厅主管,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着重反映系统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等有关学科应用及软件科学研究成果,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服务。自1987年创刊以来,本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于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国内有关信息权威机构鉴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本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并被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2000年本刊被认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 2001年,本刊加入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2002年,本刊又加入了科技部西南科技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3年,本刊又入选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本刊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影响日益广泛。编辑部愿竭尽努力,同关心本刊的作者、读者一道把期刊办得更好、更具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观念叠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实证研究

    王茂福管竹笋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光伏企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了观念叠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价值共创行为的中介作用与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观念叠加对价值共创行为和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在观念叠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政策支持正向调节观念叠加与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正向调节价值共创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光伏产业创新绩效观念叠加价值共创行为政策支持

    数字赋能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机理研究

    王会艳陈优谢家平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和因子分析,分别构造了企业层面数字赋能和供应链韧性指标,实证揭示了数字赋能对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数字赋能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数字赋能对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强化作用受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密集度、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化影响.

    数字赋能供应链韧性制造业

    组态视角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驱动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王婷伟苏梽芳李嘉政
    14-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我国287个地级市相关数据,采用NCA与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驱动路径.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营商环境呈现出非均衡性以及地区分布差异的特征;单个条件变量并非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普适作用;3条组态路径可以产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升级型市场驱动、技术与金融服务型驱动以及政府助力的创新型驱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营商环境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能否缓解资源错配?

    孔庆恺杨蕙馨苏慧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两业融合①缓解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资源错配指数和两业融合度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两业融合能缓解物质资本错配和人力资本错配,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两业融合的资源错配效应存在明显的资源配置状态异质性和制造业行业异质性;(3)两业融合可通过要素流动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间接渠道缓解资源错配.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资源错配人力资本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与扩散效应——基于173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吴鸣然黄卫东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0年中国173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城市经济地理权重矩阵,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验证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效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不同检验结果都表明,智慧城市政策可以有效激励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激励作用主要来自于时间效应,而非个体效应.说明我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更多来源于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非国家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此外,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者,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且较为均衡;从其他控制变量的表现来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升级,还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区域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绿色创新效率DID空间溢出

    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江三良贾芳芳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6-2019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科技金融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发展、集聚科技人才以及促进绿色创新三条路径推动碳排放绩效的提升.第三,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作用差异与城市等级、资源禀赋及金融发展水平有关,对于等级较高、金融发展水平较高、非资源型的城市,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

    科技金融政策碳排放绩效双重差分法准自然实验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

    邹静王强鄢慧丽邓晓军...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推动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配置扭曲缓解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经济是资源型城市打破"资源诅咒"的关键因素,但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会导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存在"数字鸿沟".从时间效应来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数字经济细分维度的发展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持久动力.最后,基于DID模型评估政策效应表明,数字化经济政策也有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升级要素配置扭曲工具变量法

    社会资本、社群凝聚性与主导设计形成的制胜之道——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

    孙冰田胜男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社会资本结构主义视角,以社群凝聚性为门槛变量,探究技术主体的聚合型社会资本、桥接型社会资本对主导设计形成的非线性影响,并采用新能源汽车产业2000-2020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主导设计形成的影响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存在门槛效应和最优社群凝聚性区间,即在以双重门槛值划分的不同社群凝聚性区间内,聚合型社会资本对主导设计形成具有单调递增的非线性正向影响;而桥接型社会资本对主导设计形成存在抑制、促进、再抑制的倒N型作用,因而存在显著的最优作用区间.

    主导设计形成聚合型社会资本桥接型社会资本社群凝聚性门槛效应

    异质性研发与"生产率困境"——基于政府支持和市场化的调节效应

    张美莎邸勍冯涛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工业2001-2020年"行业-地区-年份"三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如何通过政府精准支持和市场化手段破解"生产率困境",结果发现:(1)基础研究有助于促进TFP提升,但存在较长的时滞性;应用研究对TFP提升具有抑制作用;(2)政府支持力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基础研究对TFP的促进作用;合理范围内的政府支持有助于减弱应用研究对TFP的抑制作用,过度支持则会强化应用研究对TFP的抑制作用;(3)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基础研究与TFP的关系无显著影响,但有助于缓解应用研究对TFP的抑制效应.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政府支持市场化程度全要素生产率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全国258个地级市的证据

    张志新丁鑫刘晓合
    70-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0年25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阿里淘宝村数据,构建多期DID、PSM-DID等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城市建设对农村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升15.1%和8.7%,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发现:示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和带动中低技能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得出:示范城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小城市和南方城市,对大城市和北方城市作用效果不明显.鉴于此,建议在加强已有示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中小城市试点,实现试点工作下沉到区县;北方城市要借鉴南方城市电商模式,完善农村地区配套设施,打造农村电商特色;组织公益性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户就业水平.

    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多期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