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黄荣清

双月刊

1000-4149

010-65976473

100026

北京市朝阳门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

人口与经济/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口学专业期刊。反映人口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传播计划生育工作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养老的现实定位、关键议题与转型进路

    陆杰华谷俞辰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老年群体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及其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多重张力,对新时期养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养老成为重要的社会命题.而在本土化框架下,中国式养老不仅是老龄化特殊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结合的时代产物,也是实现老龄社会良治善治的关键落点.一方面,我国人口要素、文化传统、社会体系、发展阶段等国情具有复杂性,当前和未来的人口发展既有发达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同质问题,更有中国本土化的特殊问题.中国式养老在瞄准对象、价值取向、基本单位、时间维度和永续发展等方面与先发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为推动中国式养老更好地适应新型老龄社会形态,应从治理依据、治理理念、治理资源、治理工具、治理主体、治理模式等方面着手,不断调整和创新相关体制机制,以制度化的政策手段撬动代际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全民均等的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最终从全人、全代际、全社会、全要素的层面,打造可持续的中国式养老共同体,建立共融、共建、共享的全龄友好型社会.

    中国式养老老龄治理养老本土化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健康优先,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

    刘尚君陈功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应对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效应不足的破局之策.尤其是面对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和脆弱人群规模逐步扩大的现实矛盾,健康素质提升相比于其他人口素质进展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立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从理论、现实和应用层面系统阐释健康素质作为人口整体素质的基础要素如何支撑和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缓解当前人口转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潜在矛盾.一是从理论和经验层面,基于人口红利理论来探讨健康、人口红利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从现实层面,分析影响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健康风险与挑战;三是从应用层面,提出增进人口健康资本,以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协同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提出,必须将人口健康素质摆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先位置,既要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重大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的防控、增强人群健康风险抵御能力,也要提升人口健康素质、系统性延长个体的健康生产时间、提高整体劳动力生产效率,从而缓解人口发展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之间的潜在矛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健康健康红利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协同持续发展研究

    曾毅冯秋石王正联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2000、2010、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近20 年来机构养老的老人数占老人总数的百分比大幅提高,而且城镇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农村.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机构养老的老人多为生活不能自理、80 岁及以上高龄、男性、居住地城镇、教育水平较高、没有配偶和/或没有存活子女.应用ProFamy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方法及软件的家庭人口预测表明,无论低、中、高方案,我国今后几十年的机构养老需求都将大幅度增长.例如,在机构养老中方案下,2060 年居住在养老机构的 65-79 岁较年轻老人数和 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数分别等于2020 年的 3.7 倍和 12.2 倍.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机构尽快努力实现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协同持续发展.

    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协同持续发展健康老龄化家庭人口预测

    中国老年人失能趋势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基于年龄—时期—队列的视角

    龚秀全庄晨
    3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已从单纯的延长预期寿命向追求高质量、健康长寿转变.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采用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HAPC),深入分析了我国老年人失能程度随年龄、时期、队列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失能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时期效应显著,表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虽提高了老年人的医疗可及性和生存率,但同时也导致平均失能程度的提升,这在女性、西部和东部地区、农村、居家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从年龄效应上看,男性、西部地区、城镇、居家老年人的失能风险更大.此外,社会参与对于改善老年人的失能程度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较年轻时开始的社会参与对延缓失能随年龄增长的效果更为显著,这种积极影响在不同地区、居住地等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因此,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应从"保基本"向"促健康"的策略转变,完善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全流程服务质量.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开拓适老化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志愿服务等参与空间,共同构建健康、活跃的老龄社会.

    年龄—时期—队列效应老年失能社会参与健康促进老龄化策略

    丈夫育儿参与促进了女性就业吗?——基于CFPS 202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茅倬彦万琳琳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育政策放开,我国女性面临更为激烈的育儿和就业冲突,影响了女性高质量充分就业.挖掘家庭内部照料资源,从理论视角分析丈夫育儿与女性就业的影响关系及作用机制,使用Probit模型、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发现,丈夫育儿参与能够显著促进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其结果通过稳健检验.在机制分析中,研究发现丈夫育儿参与通过减少女性的家务和照料时间从而促进女性就业,而女性及丈夫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均会削弱男性育儿参与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此外,生育政策的放开也使得多子女家庭进一步增加,进一步探讨了二孩家庭中丈夫育儿参与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发现,相较于一孩家庭,丈夫育儿对二孩女性就业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女性劳动参与、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婴幼儿照料体系不健全背景下,提高生育率、缓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具有现实意义,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参考.

    丈夫育儿参与女性就业性别不平等

    数字时代人口监测中的多源数据应用——现状及展望

    郭涛吴康李栋刘涛...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监测是开展人口规划、统计、预测及预警等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基石.我国人口监测的传统数据仍存在漏报重报、质量不高、时效不强、属性不全、融合不深等问题,难以实施有效的人口精细化管理,也限制了监测数据在人口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手机信令、互联网、遥感信息等一系列可直接或间接捕捉"人口行为"的新型数据大量涌现并应用于人口监测,与人口普查、调查等传统数据采集手段互为补充,有望通过交叉协同形成更加全面、更为实用的人口监测多源大数据基础.从人口监测的传统数据、新型数据及新老数据融合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数字时代用于人口监测的多源数据.首先,通过梳理传统人口监测的分类及相关应用研究,总结了传统数据的主要优势、瓶颈与不足,进而明确了融合新型数据的需求靶点和必要性.其次,从数据分类及优缺点对比、应用研究等角度对新型数据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重点分析现阶段应用新型数据的机会和挑战.最后,通过总结传统数据与新型数据融合应用的优势,提炼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议题,为应用多源数据实现人口动态监测,推进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支撑政府政策制定和人口学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多源数据人口监测人口行为人口研究调查普查

    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选择的影响

    冯喜良苏建宁邱玥
    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打破以往"毕业即就业"惯例,选择加入慢就业这一新群体之中.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选择褒贬不一,这与慢就业中包含了主动、被动两类群体密切相关.以就业能力这一兼具主客观要素的复合因素为切入点,采用logit等实证方法来分析慢就业选择背后的深层次成因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就业能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就业能力越高,选择主动慢就业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在作用机制上,就业能力在家庭背景、专业认同与慢就业选择倾向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家庭背景、专业认同在塑造就业能力过程中可能扮演了相得益彰的"互补效应";在进一步讨论中,发现就业能力亦是区分已就业与被动慢就业两类群体的重要标尺,与已就业群体相比,选择被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缺乏,特别是数智时代所需的职业适应力、创新力与学习力等必备技能.研究分别从毕业生个人、高校以及家庭等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慢就业家庭背景专业认同

    我国青年就业研究的核心议题、演变与展望

    徐明陈斯洁聂云蕊
    9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0-2023 年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的青年就业领域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我国青年就业领域的核心议题、研究进路进行梳理,并对未来青年就业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发现,青年就业领域研究力量分布广泛,研究主题较为多元化.相关研究涵盖了青年就业状况与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新业态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青年群体就业与创新创业、疫情影响下的青年就业等多个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青年就业领域的研究不断演变.未来应注重我国就业优先政策的动态优化、细化实化和协同发力;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加强产业结构和青年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缓解青年就业结构矛盾;加强青年就业保障机制;注重风险社会中"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对青年就业带来的冲击及应对等方面的研究.

    青年就业创业高质量就业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风险社会

    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就业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机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朱金生苏自豪吴越
    10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高质量就业成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2012-2018 年四期面板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了双循环影响我国高质量就业的传导路径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内、外循环之间的协调互动可以显著促进高质量就业,其效应贡献率为45.15%;双循环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积累是推动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渠道,其效应贡献率为54.85%,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效应最强,贡献率为 32.56%,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率分别为 4.84%和 5.89%.因此我国要充分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继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双循环的互动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牵引器"、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支撑轴"作用,从政策上支持我国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同步推动高质量就业.

    双循环高质量就业结构方程模型(SEM)多重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