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河道的主控因素及其衍生地质问题

    彭建兵李永军王祚鹏段丰浩...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黄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中,长久被轻视但极为重要的记录是河道的形态、产出位置及其与河岸地质体的依存关系。研究认为,黄河河道总体呈现长线型延伸、短折线拐弯、锯齿状摆动 3 种延伸样式,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断裂构造作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是黄河河道形成与演化的主控因素,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和华北平原是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所形成的 3 个独特构造-地貌单元,流域的构造因素分别造就了反Z形、"几"字形和宽V形 3 种几何学形态迥异的河道组合样式,3 种样式河段在形成与演化中,衍生出各自特有的地质、工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问题,据此提出了开发治理建议。

    河道延伸样式控河因素衍生工程地质问题治理建议黄河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宁朝山
    8-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 3 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 2015-2022 年 21 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新质生产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区域差异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杨美沂刘漩张宗宾樊庆曦...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 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究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时序演变中周期波动较大,高质量维度时序演进与其他维度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一枝独秀"的断层式发展格局,两极分化严重。

    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动态演进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与能源安全关系研究

    高建刚徐凯刘津澔何丽娜...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全面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等提供参考,以 2005-2022 年为研究期,构建能源安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采用Tapio模型测度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碳排放脱钩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份能源安全水平在研究期均呈上升趋势,但研究期末能源安全压力依然较大且省份间差别较大,能源安全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2)黄河流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状态在研究期向好发展,多数省份曾呈现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稳定即难以保持最佳状态;3)能源安全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具有促进效应,这种促进效应在 2012 年以后更加显著。提出了系统化提高黄河流域能源安全水平、加快"碳达峰"进程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政策建议。

    能源安全碳排放脱钩Tapio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三元协调研究

    阮连杰李媛任保平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发展状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提供借鉴,从理论上探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三元耦合协调机理并构建理论框架,以黄河流域 77 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 2012-2020 年为研究期实证检验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及生态保护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全局莫兰指数与Dagum基尼系数法深入探究其耦合协调的时空联系。结果表明:1)2012-2020 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指数、绿色技术创新指数与生态保护指数均呈现稳步增大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指数在 2012-2019 年呈现出小幅度的波动性稳定态势,但在研究期末即 2020 年大幅提升。2)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稳步上升。通过空间演变格局分析可知,在研究期内各市均已摆脱严重失调等级,协调等级的市也在研究期内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西安、郑州与济南三市跻身初级协调等级。3)从耦合协调的时空联系来看,一方面黄河流域各市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效应,另一方面耦合协调度的总体Dagum基尼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流域总体差异在逐步缩小,但下游地区与中上游地区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在逐渐扩大。根据差异贡献率可知,耦合协调的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发展差异。

    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规律研究

    赵丹宁薛晔冯梅
    35-4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系及其演化规律,在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演化理论分析基础上,按照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 3 个维度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经济规模、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持续性 4 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 2012-2022 年为研究期、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测算单元,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各省(区)逐年生态韧性、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运用哈肯模型测算各省(区)逐年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水平。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生态韧性在研究期高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在 2012-2019 年稳步上升、在 2020-2022 年出现小幅波动;2)黄河流域生态韧性-经济高质量发展复合系统尚处于低级有序阶段,在二者协同演化过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序参量、主导协同发展演化的路径与方向并对生态韧性产生协同提升效应,而生态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微弱抑制作用;3)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水平在研究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各省(区)协同水平在 2018 年以前差异较大、2018 年以后差异缩小。

    生态韧性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哈肯模型黄河流域

    黄河下游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进展与展望

    马子普吴保生张原锋薛源...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河道存在明显的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即河道沿程冲淤分布不均匀以及纵比降的调整等。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是河床演变学的前沿,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抑制黄河下游河床抬升及悬河发展、保障下游河道防洪安全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梳理了黄河下游各类不均衡调整现象,回顾和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纵向不均衡调整及"驼峰"现象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涉及的科学问题。当前,对黄河下游纵向不均衡调整的形成机制还缺乏清晰认识,地形对不均衡调整的影响还不明确,溯源冲淤与沿程冲淤的影响还无法区分,侵蚀基准面的影响作用还无法量化;"驼峰"现象的研究仍以资料分析为主,对"驼峰"河段的迁移规律、响应机制及未来的演变趋势仍缺乏深刻的机理性认识。

    不均衡调整"驼峰"现象侵蚀基准面溯源冲淤黄河下游

    西霞院水库流路演变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李昆鹏刘强中王振凡李丽珂...
    51-5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霞院水库是小浪底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主要对小浪底水库下泄的不稳定水流进行反调节。系统梳理了 2007-2022 年西霞院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入库水沙、流路演变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征,其成果可为西霞院水库优化减淤调度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西霞院水库入库年均水量为 305。55 亿m3、年均沙量为 1。34 亿t,入库泥沙持续淤积造成库区流路发生显著变化,焦枝铁路老桥至坝前库段由运行初期的 4 条流路逐渐演变成 1 条流路。2)至 2022 年 8 月,西霞院水库泥沙淤积总量为 7 253。6 万m3,其中大坝—xxy07断面区间泥沙淤积量为6 964。5万m3;水库汛限水位 131。00 m以下库容为 0。184 亿m3,淤积比为 76。71%;库水位 131。00~134。00 m反调节库容为 0。567 亿m3,已被侵占 0。003 亿m3。3)西霞院水库泥沙中SiO2、Al2 O3、CaO含量占总组成的80。14%;泥沙颗粒角形因数小于等于1。30。4)西霞院水库距坝5。8 km以上现状滩面高程比淤积平衡后设计滩面高程高3m以上,建议西霞院水库在小浪底水库排沙期水位降至 132。00 m以下运行,避免上游滩面高程持续抬升侵占反调节库容。

    流路演变泥沙淤积调节库容淤积平衡西霞院水库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与过流能力调整及相互关系研究

    曹京京申红彬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速与河相系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断面形态参数及过流能力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确定系数与纳什效率系数均在 0。80 以上,相互关系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变化趋势符合良好。其中:2000 年前主槽宽度减小,水深变幅不大,河相系数逐渐减小,平滩流量逐渐减小到最小值,但流速逐渐增大到最大值;2000 年后主槽宽度增大,水深增大,但河相系数继续减小,平滩流量虽然逐渐增大,但是流速逐渐减小,相关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游荡段断面调整过流能力滞后响应相互关系黄河下游

    青藏高原地区黄河反Z形河道的成因机制分析

    李永军王芊段丰浩彭建兵...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演化取决于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反Z形河段流经五大构造带,大多数河段产于断层破碎带和碎裂岩带中,河道大多分布于造山带山前大断裂、构造单元结合部。NWW向断裂主控长线型延伸河道,NE向、NW向断裂主控短折线拐弯河道,NE向、NW向两组断裂交切形成锯齿状摆动延伸河道。青藏高原持续向NE方向挤压过程中,在阿拉善和鄂尔多斯两地块的正向联合阻挡下,构造上表现为NWW-SEE向复合与叠加造山带,地貌上表现为隆起与凹陷相间,河流主流向总体与主构造带展布方向平行。受到扬子、秦岭、鄂尔多斯等块体阻挡后,加剧了NE向张性走滑断裂活动,导致河流由原SEE向短折线大角度向NE向拐弯,并驱使NE向张性走滑断裂的NW盘大幅度沉降,形成西高东低的斜倾式地堑,河流向NE向前行,在遭遇下一个NWW-SEE向断裂带阻挡后,逼迫河流NW-NWW向回流,形成了黄河独有的斜U形大回流。断裂构造是控制河道形成、演化、延伸、拐弯和构成反Z形河道组合样式的主控因素。

    黄河反Z形河道断裂控河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