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城市经济联系及地缘经济关系

    李玉民张艺方朱皓月郭彩荔...
    1-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简称"郑洛西合作带")是实现黄河流域中下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目前面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合作程度不高等问题.为了探寻加强该合作带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突破口,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测度了郑洛西合作带 15 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从社会网络视角探析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网络特征,运用欧氏距离法测度了各城市组合的地缘经济关系.结果表明:1)郑洛西合作带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分散,经济联系强度不断上升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禁锢于各省内城市间,而省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普遍较弱且不稳定,呈现东西联系强、中部联系弱、临近关联和跳跃关联并存的格局,区域合作进展缓慢,部分边缘城市的孤岛效应仍较显著;2)郑州、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郑洛西合作带内处于经济联系的中心地位,度数中心度普遍高于其他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但西安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存在"遮蔽效应"和抑制作用;3)研究时段内,郑洛西合作带城市整体限制度降低,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限制因素减少,郑州、西安、焦作、洛阳始终占据较多的结构洞,是衔接区域经济联系的"门户节点";4)郑洛西合作带省际城市间以互补的地缘经济关系为主,省内城市间以竞争的地缘经济关系为主,西安、济源、三门峡在省际城市间互补作用较大,具备突破空间距离及行政区划的局限与其他城市开展经济合作的潜力.

    城市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高质量发展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及障碍度研究

    史玉芳张天伦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以 2006-2020 年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2 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序上发展态势良好,但各省(区)异质性明显;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水平仍较低,在时序上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基本协调的演变历程,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格局;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主要受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创新发展三重制约,且各省(区)的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障碍因子黄河流域

    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

    王嘉嘉张轲
    16-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并为沿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分别构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60 个沿黄地级市为样本单元,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并计算2010-2020 年沿黄各市生态保护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协调度并划分协调等级,计算相对发展度以判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类型,分析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动态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0 年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大都稳中有升、少数城市呈下降趋势,2020 年协调等级整体上还较低,尚有 37 个城市处于失调状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任重道远;从空间上看,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格局,研究时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平均值大小排序前十位的城市多为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后十位的城市多为各省(区)的边缘城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程度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对耦合协调度有重要影响;2020 年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类型为生态保护滞后型的城市有 31 个、为均衡型的城市有 5 个、为生态保护领先型的城市有 24 个,表明沿黄城市生态保护整体上滞后于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耦合度协调度沿黄城市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演进研究

    宁朝山李可馨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城市-产业协同的动态演进及其地区差异和来源,基于 2016-2020 年黄河流域 76 个主要地级市数据,采用协同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处于初级、中级和良好协同的城市数量分别为 30 个、33 个和 13 个.各城市协同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绝对差异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除呼包鄂榆城市群外,其他六大城市群协同度绝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黄河上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中游内部差异呈上升趋势;上游和中游间差异最大,且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上游和下游间差异逐渐缩小.呼包鄂榆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小,关中城市群群内差异最大;关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小,晋中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间差异最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协同发展水资源生态环境地区差异动态演进黄河流域

    小浪底水库对接时机与对接水位的库区调控效应

    杨飞王若水王远见江恩慧...
    29-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运用水库群联合调度发挥最大的排沙效益是水沙调控的关键技术难题.选择 2023 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时期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运用为对象,分析两库不同对接时机与对接水位的小浪底水库进出库水沙过程,量化两库间不同对接时机与对接水位的水沙调控效应.三门峡水库自身蓄水量较小、调水能力有限,通过改变三门峡泄流出库时机,产生的小浪底库区冲刷效果差异较大.随着对接水位的降低,库区冲刷量逐渐增加.随着三门峡水库相对起泄时间的推迟,库区冲刷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对接时机对接水位水沙调控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

    黄河下游河道悬沙与床沙粒径智能预测研究

    董庆豪孙龙飞王远见赵万杰...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河道悬沙和床沙粒径分布有助于分析河道泥沙整体淤积情况,并反馈指导优化水库运用方式.为系统掌握黄河下游河道悬沙与床沙粒径的分布规律,收集整理黄河下游河道花园口等 6 个断面的水沙系列数据,采用递归特征消除算法进行变量筛选,并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粒径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变量筛选算法能够有效提取模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不同断面泥沙粒径预测时,在测试集上整体表现较好,各断面优选模型预测悬沙粒径的决定系数R2均在 0.64~0.89 之间,床沙的均在 0.37~0.72 之间.同时,采用 2020 年数据对模型预测效果进一步验证时,悬沙和床沙粒径预测值与实测值R2分别达 0.609 7 和 0.445 6,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有效实现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粒径预测.

    泥沙粒径变量筛选机器学习智能预测黄河下游河道

    龙羊峡水库后汛期入库径流特征及可蓄水量分析

    刘龙庆刘玉环张献志沈延青...
    38-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1956-2022 年唐乃亥水文站实测水文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重点分析黄河源区后汛期径流特征,并结合龙羊峡水库满负荷发电流量,对龙羊峡水库在后汛期可蓄水量进行不同情景的分析讨论.研究表明:1)唐乃亥水文站后汛期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枯不均,以正常偏枯为主,多年平均后汛期径流量占汛期径流量的 29.1%;2)唐乃亥水文站后汛期日平均流量在1 000 m3/s以上的径流量平均为8.96 亿m3,年际变化极大,以1 000 m3/s发电流量运用,龙羊峡水库蓄至正常蓄水位的保证率仅为10%,多数年份汛期结束后水位无法达到正常蓄水位2 600 m.建议根据后期来水,适时调整进入后汛期的时机,优化和调整龙羊峡水库年度调度方案,为高效合理利用黄河源区后汛期水资源奠定基础.

    后汛期径流特征水库可蓄水量龙羊峡水库黄河源区

    基于WEP-QTP模型的近65a黄河源区径流演变分析

    李霞周祖昊刘佳嘉夏军强...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河源区径流演变规律,以WEP-QTP(The Water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模型为基础构建基于水热耦合的黄河源区冻土水文模型.采用玛曲站 2019-2021 年冻融期逐日土壤温度及土壤液态含水率对模型进行验证,率定期及验证期决定系数(R2)均值为 0.8 左右,均方根误差(RMSE)均值分别为 1.0℃及 0.04 左右;采用 8 个冻土监测点1971-2000 年冻融期逐日冻土深度进行验证,决定系数(R2)均值为 0.89,均方根误差(RMSE)均值为 214.81 mm.模型模拟黄河源区 1956-2020 年逐月流量过程,效率系数(NSE)为 0.8 左右,相对误差(RE)为 5%左右,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黄河源区径流过程.利用M-K趋势检验分析得到 1956-2020 年黄河源区径流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是降水与气温共同影响的结果.冻融期、非冻融期径流与全年趋势一致.降水增加、气候变暖及冻土退化使径流组分发生变化,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均呈增加趋势,但地下径流在全年及冻融期增加趋势更加显著.

    径流演变冻融期非冻融期WEP-QTP模型黄河源区

    黄河下游典型河段滩岸崩退特性研究

    高璐彭秀竹李依杭徐向舟...
    49-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局部河段滩岸崩退频繁,严重危害堤防及滩区安全.通过对黄河下游开展现场观测,结合已有断面地形实测数据,描绘滩岸崩退全过程及特点,评估土体特性及近岸水沙条件对崩岸的影响.研究表明:滩岸崩退引起黄河下游河道展宽,且崩岸规模具有时空差异性,2006 年和 2018 年汛期重点河段平滩河宽分别增加了 57.03 m和 7.83 m,代表性横断面单侧滩岸最大崩退宽度高达 207.20 m.黄河下游土体压实程度低,抗冲能力差,加之土体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大呈反向变化,致使在汛期崩岸频发."大流量-小含沙量"的水沙组合易于造成崩岸,而在大含沙量下因泥沙在近岸河床淤积而降低了崩岸发生规模.建议对重点区域滩岸进行长期监测,并加强生态友好型护岸系统建设.

    滩岸崩退现场观测土体组成水沙条件黄河下游

    基于CMIP6的秦岭北麓未来极端降水洪涝风险分析

    杨璐莹霍艾迪赵志欣钟芳倩...
    55-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水的风险评估已成为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广泛关注的焦点.为准确分析秦岭北麓在全球变暖情景下未来洪涝灾害事件风险时空分布,基于CMIP6 降水数据、地理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结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未来两种情景(SSP245 和SSP585)、两个时段(2040-2060 年和 2070-2090 年)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蓝田县和山区低洼地区,随着年份及情景的变化,危险性有明显的增高趋势;2)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在周至县、鄠邑区和长安区北部及山区公路地区;3)极端降水洪涝致灾风险等级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蓝田县和临潼区,不同情景下洪涝致灾风险随时间呈增加趋势.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极端降水指数CMIP6秦岭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