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刘元风

季刊

1674-7518

bictxuebao@126.com

010-6428802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

艺术设计研究/Journal Art & Desig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面对从事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艺术设计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构新中国时尚:1955年服装改革运动与民族化设计探析

    郑颖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新中国服装的固有印象一直停留在严肃而刻板的制服文化.本文旨在深入分析1955年的服装改革运动①这一现象,并探究在统一的新中国制服语境中服装改革运动的兴起背后涌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通过审视民众对该运动的态度和相应行为反馈,进一步剖析新中国服装形成单调性的复杂成因.在对服装样式的筛选和讨论中,体现当时社会意识与观念,而围绕服装样式展开的多方讨论则构建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美学探索.同时,文章将聚焦本土化设计在该改革运动中的体现,通过这些追问试图拓宽学界对新中国服装文化的固有概念和印象,亦提供了一种新中国时期的服装文化解读的新视角.

    服装改革运动新中国民族化设计郁风

    装饰:抵抗异化的民主工具——论威廉·莫里斯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胡敏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审美愉悦是否发生在作为基础的物质生产之后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讨论.威廉·莫里斯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概念基础上,通过关注工人的感官能力的阻塞问题,表明了艺术在抵制劳动过程的异化方面,为解放工人的感官知觉所能创造的可能性.装饰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服务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又能够给他们带来审美愉悦,即具备一种在生产和生活中激活人们对功能性物品的审美反应的"及物功能".莫里斯将装饰作为社会变革的民主工具,竭力实现劳动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莫里斯极具创造力的艺术观念丰富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其社会实践也对现代工艺设计运动和推进社会改良产生了深刻影响.

    威廉·莫里斯装饰异化马克思主义审美

    吉美博物馆藏入华粟特人围屏石塌图像新考

    程雅娟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吉美博物馆藏入华粟特人围屏石塌与《万迪达德》《亚斯纳》《耶斯特》等《阿维斯陀》经文本进行分析,与同时期波斯、粟特、印度的本土文物和图像对比,从多元证据角度释读其图像内涵.吉美博物馆藏入华粟特人围屏石塌图像囊括了中亚、西亚、南亚与中原的文明内涵,所反映的丧葬信仰既受到萨珊波斯文化中"灵魂重生"的浪漫思想影响,也受到了琐罗亚斯德教中"死后审判"思辨思想的影响,两者矛盾却并存.

    吉美博物馆粟特围屏石塌

    私密艺术——临淄战国齐墓出土贝壳画刍议

    郑岩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1 年山东临淄徐家村南发掘所获三件战国中晚期带有彩绘的贝壳新近公布,由此使得海外博物馆收藏的同类文物,以及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得到印证.这些用以把玩的小幅绘画属于私密的、"非礼"的"无益之作",但却显示出早期绘画艺术超越宗教、礼仪与教化功用,具有审美价值的一面,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艺术史基本脉络的认识.

    贝壳画战国私密艺术齐国墓葬

    中山装创制与黄隆生无关的史实

    朱博伟刘瑞璞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中山以南洋企领文装为基样改制翻领四贴袋中山装并交由黄隆生裁制",这几乎成为中山装创制的"正史".本文基于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的系统研究表明,中山装不仅与黄隆生没有关系,企领文装甚至是齐领文装的误读,亦不存在改制.事实上,中山装并非单一的服装款式,而是从帝制到共和特殊历史时期,翻领中山装和立领中山装共同构成的服制系统.齐领文装为立领中山装的前身,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标志性服饰之一,且从未对其进行改制.它作为南洋华侨执政官制服,经历了从英式文员套装到南洋齐领文装礼制演化的历史背景,为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以中山装为基础定制文、武官制服埋下了伏笔.

    中山装黄隆生齐领文装服制条例

    规训与新生——民国教育革新视域下学生形象塑造与服制变化

    张婕李正郑丽虹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中,教育革新使学生群体从封建帝制下只为求取功名的书生,转变为中华民族思想觉醒的中坚力量和爱国运动中的关键角色.新教育体制下,学校从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方面对学生的内在思想与外在形象进行全面的教育重塑.其中,对学生形象的塑造包含了身体规训与服饰制度两个维度.教育部在 1912 年、1918 年、1929 年和 1937 年先后拟定、修正和颁布了统一的学校学生制服规程,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穿着的制服形制加以规范.本文即以近代这一重要的教育革新时期为视角,梳理了民国新教育背景下制定与施行"学生制服规程"的动因、理念及内容,并进一步探讨它对于学生形象塑造及其精神构铸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我们今天探索如何结合各地文化特色进行多样性校服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

    教育革新学生形象塑造身体规训服制变化

    宋代劳作者阶层视角下的"行缠""邪幅"解读

    张启明张玉安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宋代劳作者阶层视角,通过图像与文献的比对与互证,对宋代"行缠"和"邪幅"这两个概念加以考辨,并将它们置于"胫衣"这一范畴下,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和共同点;同时,对于它们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进行了考查.此外,笔者注意到宋代还有一种与行缠、邪幅有着类似功能诉求的胫部服饰处理方式,即"以线缚裤",并进行了辨析与考证.本文还通过图像梳理了行缠、邪幅及"以线缚裤"方式在中原汉族及少数民族中的流传,并将它们置于劳作者阶层和传统医疗健康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与解读.

    宋代劳作者阶层行缠邪幅以线缚裤

    贵州施洞苗族龙纹地位衍变现象之探析

    谭晓宁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作为施洞苗族"始祖母"蝴蝶的十二子之一,在织锦围腰构图布局上突破了原有的伦理序列而独居于始祖地位之上,成为施洞苗族织锦围腰上的核心纹样.文章通过对该支系纹样间的显性关系与纹样背后苗汉文化涵化中的隐性逻辑展开讨论.试图解释贵州施洞苗族地区因该支系财富圈的形成、人口格局的变化以及皇权与地方权力的博弈对龙的地位的影响与重构.文章旨在通过这种重建后的视觉秩序来探讨"龙纹"偏离原初秩序的现象动因,进而认为织锦围腰中龙纹地位的衍变是族群身份集体意识的自我重建.

    施洞苗族龙纹地位始祖母

    AIGC赋能创新设计的新动能和新路径

    孙守迁罗凌颖乔显越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技术持续创新,为创新设计发展迎来新契机,迸发出更大的产业应用活力.对此,本文整理并分析AIGC技术的具体特征,试图以此为基础探讨AIGC技术与创新设计结合发展的新路径.首先,通过先行研究整理了AIGC技术的概念和内容生成模式,将内容生成模式划分为内容生成、内容创造和内容交互三个阶段.结合AIGC技术在传媒、影视、电商等行业应用的具体案例,对三个阶段的应用模式进行整理,多层面客观分析AIGC技术特征.其次,将创新设计按照场景分为智能设计、人机融合、数字平台、绿色设计,深入剖析了AIGC技术特征对不同场景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而提出在AIGC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产业模式三元融合的创新模式以及打造创新设计数智平台的新路径.

    创新设计AIGC技术数智平台

    设计学视角的公共服务研究:聚焦价值共创、技术赋能与创新设计方法构建

    楚东晓杨帆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十年设计成为推动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公共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厘清公共服务发展脉络,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并探讨了公共服务设计.研究发现,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共服务的逻辑、公共服务的设计、公共服务的创新三个方面;关注价值问题、智能化问题,数字技术、设计方法、跨学科思维均对公共服务研究产生影响.深入分析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新兴话题,能帮助设计学者更深入地理解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数量化Ⅲ类服务设计智能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