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1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分子检测

    丁传光张华陈浩何员江...
    1232-1240,后插1-后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小麦品种(系)的矮秆基因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矮秆基因聚合对小麦株高、穗长和节间长度的影响。[方法]以211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于2022-2023年和2023-2024年在田间调查株高、穗长和节间长度,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5、Rht8、Rht9、Rht10、Rht12和Rht13。[结果]在211份材料中携带 Rht-B1b、Rht-D1b、Rht5、Rht8、Rht9、Rht12 和 Rht13 的材料分布频率分别为 81。0%、95。7%、28。4%、51。2%、29。4%、19。9%和8。1%,所有材料均未检测到Rht10,共得到43个不同基因的组合。矮秆基因降秆效应为Rht9>Rht5>Rht12>Rht8>Rht13,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株高矮化效应为9。8%和9。3%,两者均为第4节(基部第2节)节间矮化效应值最大,分别为22。27%和25。91%。[结论]四川地区小麦中矮秆基因应用最广泛的是Rht-B1b、Rht-D1b和Rht8,另外,Rht5、Rht9和Rht12的应用正在提高。

    小麦矮秆基因株高分子检测

    小麦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npsM4-1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张堇蕤汪云荷李海丹邱莉...
    1241-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源自小麦品种蜀麦126的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M4-17(lesion mimic and premature senescence M4-17)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方法]通过病斑发生观察、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特性研究明确类病斑突变体表型特征。将lmpsM4-17与正常小麦材料杂交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该突变体苗期叶片正常,孕穗期出现褪绿斑,且斑点数目随生育期逐渐增加并逐渐蔓延至叶鞘,灌浆期叶片黄化衰老。类病斑表型受光照诱导。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mpsM4-17对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负效应。突变体叶片叶绿体数目和体积减小,过氧化物积累,类囊体片层结构严重受损;嗜锇小体数量增多,叶绿素含量下降。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lmpsM4-17的类病斑早衰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中国春与lmpsM4-17杂交所得分离群体和小麦55K SNP芯片标记,将目标基因定位于中国春染色体2BS的50。65~76。22 Mbp物理区间。[结论]lmpsM4-17的鉴定丰富了小麦类病斑突变体研究的基因资源;lmpsM4-17的定位为基因克隆和类病斑形成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

    小麦类病斑突变体表型鉴定基因定位

    叶面硅、锌肥对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石梏岐姚旭松龚力龙震...
    1247-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镉胁迫下喷施叶面硅锌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小麦Cd积累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以川麦602号小麦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模拟Cd污染的条件,对小麦幼苗进行单施叶面硅肥、锌肥和配施3种处理。[结果]①在Cd胁迫下,叶面硅、锌肥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其效果Si>Si&Zn>Zn;②单独喷施叶面硅、锌肥和混合喷施硅锌肥均降低了小麦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 30。31%、16。41%、14。16%;③喷施叶面肥还通过降低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来缓解小麦叶片的氧化应激,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论]镉胁迫下喷施叶面硅、锌肥可以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对Cd的吸收,从而减轻Cd对小麦幼苗的毒害,其中单施叶面硅肥效果最佳。

    叶面硅肥叶面锌肥氧化应激抗氧化防御

    大豆对2种类型SMV分离物的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高齐齐刘兵强赵田湉陈强...
    1255-1262,1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挖掘大豆抗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探索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差异提供支撑。[方法]以冀豆17(抗病)×绥农14(感病)构建的包含27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2种不同环境下对非重组型SMV(HB-SC3)和重组型SMV(HB-RS)株系进行抗性遗传定位分析及分子机制探索。[结果]RIL群体在2种环境下接种HB-SC3和HB-RS后抗感家系分离比均符合1∶1抗感分离比(P>0。05),且F1植株对HB-SC3和HB-RS均表现为抗病,表明冀豆17携带对2种类型SMV的抗性均由1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但受HB-SC3和HB-RS侵染后,不同级别的感病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4。3%~22。2%和11。1%~129。63%之间,表明环境对HB-RS侵染植株后的症状影响显著。QTL分析共定位到3个QTL位点,其中qRsmv13为稳定的主效QTL位点,对2种类型SMV均具有显著抗性,LOD值在23。94~40。42之间,可解释遗传变异率在35。80%~50。46%之间,抗性增效基因来源于冀豆17。此外,2个微效QTL位点qRsmv7和qRsmv14的LOD值分别为2。95和2。62,可分别解释2。58%和2。72%的表型变异,抗性增效基因也均来源于冀豆17。结果还显示,感病植株HB-SC3的浓度显著高于HB-RS约20倍,植株接种HB-SC3后可引起3个与坏死相关的PR1基因的上调表达,且3个PR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接种HB-RS的植株,表明2种类型SMV致病分子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大豆抗重组型SMV主效QTL位点为qRsmv13,微效位点为qRsmv7和qRsmv14,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QTL坏死相关基因

    荫蔽下大豆苗期叶片氮分配对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韩肖肖梁霞文涛刘卫国...
    1263-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了解大豆苗期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分配的关系,为合理配置大豆氮素营养、促进大豆光合氮利用效率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荫性不同的2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处理,分析荫蔽下不同施氮处理大豆光合特性以及与氮素分配的关系。[结果]适量的氮素有利于提高荫蔽下大豆的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及荧光特性;施氮水平增加可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氮素分配到羧化和生物力能学系统中的氮素比例,而捕光系统中的比例差异不显著,非光合机构中氮素分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n和PNUE受光合氮素分配的调控,与羧化和生物力能学系统氮素分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捕光系统氮素分配相关性较差。[结论]提高大豆苗期光合和氮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羧化和生物力能学系统中氮素分配,与捕光系统氮素分配关系不大;同时,耐荫性强的品种能够更好地协调光合系统中氮素的分配从而提高光合能力。

    大豆荫蔽光合特性光合氮分配光合氮利用率

    青稞种质资源对条纹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侯璐龙有张调喜
    1272-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同青稞种质资源对条纹病的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良抗条纹病性的青稞资源。[方法]于2016-2022年采用3年3点共5次的田间病圃抗病性鉴定和利用2个条纹菌株进行室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130份青稞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抗条纹病性鉴定。[结果]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03份种质资源在3年5个试验点均表现抗性,27份资源有不同程度的感病现象,分别占总资源的79。23%、20。77%;室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87份资源表现抗性,43份资源表现感病,分别占总资源的66。92%、33。08%。[结论]田间、室内抗性鉴定综合分析结果发现:62份青稞种质资源对条纹病具有抗性,包括4份免疫资源、20份种高抗资源和38份中抗资源,分别占总资源的3。08%、15。38%和29。23%;68份资源表现感病,包括17份中感资源和51份高感资源,分别占总资源的13。08%和39。23%。

    青稞种质资源条纹病抗病性鉴定

    香菇"沪香F2"自交群体产量等性状的GWAS分析

    杨沁閻李巧珍向泉桔尚晓冬...
    1280-1289,后插5-后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有效利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提高香菇产量,挖掘定位SNP位点与候选基因。[方法]以"沪香F2"自交后代的100株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供试菌株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数据,结合在栽培过程中统计的子实体产量相关性状表型数据,开展单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定位到产量性状相关的主效区间位于1号染色体2 585 129~4 051 693区段,共有1 306个显著SNP位点;定位到与菇蕾性状中一潮平均蕾数关联的29个SNP显著位点,与一潮现蕾天数性状关联的199个SNP显著位点;定位到与菌棒品质性状中的软硬度性状关联的109个SNP显著位点,与转色性状关联的29个SNP显著位点;筛选到与产量性状相关的12个候选基因,与菇蕾性状相关的10个候选基因,与菌棒品质性状相关的2个候选基因。[结论]首次利用GWAS分析香菇单亲本群体,为改良香菇产量提供有效的候选分子标记,有利后续分子辅助育种开展,同时为后续功能基因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香菇子实体农艺性状GWASSNP候选基因

    川西北地区高寒森林火烧迹地3种凋落叶混合分解初期全碳释放特征

    李勋黄从飞高一航谢菊香...
    1290-129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明火烧迹地内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全碳的释放特征,为川西北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森林火烧迹地恢复树种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乡土树种高山松(Pinus densata,P)、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Q)以及冷杉(Abies fabri,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树种组合、不同质量比例组合设置17个处理(P、Q、A、PQ3∶1、PQ1∶1、PQ1∶3、PA3∶1、PA1∶1、PA1∶3、QA3∶1、QA1∶1、QA1∶3、PQA2∶2∶1、PQA2∶1∶1、PQA1∶1∶1、PQA1∶1∶2 和 PQA1∶2∶2)进行野外分解实验。[结果]①在8个月的分解过程中,火烧迹地内不同处理的凋落叶全碳均表现出富集现象,其中高山松(P)、冷杉(A)、PQ3∶1、QA3∶1、QA1∶1、PA1∶1、PQA2∶2∶1、PQA1∶1∶2 以及PQA1∶2∶2凋落叶的全碳含量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上升(0~4个月)再下降(4~8个月)的变化趋势,而高山栎(Q)、PQ1∶1、PQ1∶3、QA1∶3、PA3∶1、PA1∶3、PQA2∶1∶1和PQA1∶1∶1的全碳含量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增加的趋势。②分解4个月后,大部分(85。71%)混合处理凋落叶全碳释放率的观测值-预期值>0,其中PQ1∶1和QA3∶1表现出协同效应。分解8个月后,50%的混合凋落叶全碳释放率的观测值-预期值<0,且主要出现在PA组合和部分PQA组合(2∶2∶1、2∶1∶1和1∶1∶1),其中PQA1∶1∶1表现出拮抗效应。③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全碳、全氮、全磷、纤维素、总酚含量以及C/N、N/P、C/P、纤维素/N、木质素/N、木质素/P与凋落叶碳释放的混合效应显著相关。[结论]总体上看,高山栎分别与高山松、冷杉混合时,尤其是高山松与高山栎凋落叶按照1∶1混合、高山栎和冷杉凋落叶按照3∶1混合时,更有利于其全碳释放。

    火烧迹地凋落叶全碳混合效应偏最小二乘法

    不同改良方式对草地土壤AMF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李旭旭周冀琼苏颖颖弓晋超...
    1299-1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人工混播改良草地不同刈割年限对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物共生关系及群落组成的影响。[方法]调查了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刈割1a、3a的草地以及围封草地植物群落、土壤性质、AMF菌丝密度、孢子密度和菌根侵染率,并通过Illumina测序分析了土壤中AMF群落组成。[结果]相比围封草地,土壤中的AMF菌丝密度在刈割1 a处理中显著降低,刈割3a增加了 AMF丰富度。不同刈割草地中AMF群落结构差异显著,Glmous为土壤AMF的优势属,且AMF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改良方式对草地土壤AMF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适当的草地管理利用措施有助于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土壤有益微生物共生关系的维持。

    刈割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关系丰富度Illumina测序

    入侵植物藿香蓟在果园生草中对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周颖周鑫伟黄再发熊鹏飞...
    1308-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果园生草入侵植物藿香蓟对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其在果园生草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生草藿香蓟(HXJ)的蜜柚园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生草白三叶草(SYC)、清耕(CK)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草处理对蜜柚园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与CK相比,HXJ土壤pH显著升高至5。56,呈弱酸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HXJ的土壤细菌群落OTU数、特有OTU数、Shannon、Chao 1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CK;与SYC相比,HXJ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丰度的提升效果更好。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等8个菌门为土壤细菌优势菌门,相对总丰度为89。99%~94。45%,其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排序为CK>SYC>HXJ,酸杆菌门反之。PCoA结果表明,HXJ与CK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与SYC有一定相似性。Mantel检验结果显示,3个处理的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效磷。[结论]藿香蓟通过提高果园土壤pH,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效磷,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度,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其中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最显著。

    藿香蓟果园生草土壤养分土壤细菌群落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