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大明

双月刊

1000-5315

scsf@chinajournal.net.cn

028-84760703,84761309

610066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反映该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侧重巴蜀历史及中学文科教学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觉"的分殊与会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李蕉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在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历史节点,号召知识界理论界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并且重在引领未来的一次理论擘画.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这一命题既是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提出的"自觉"问题的延伸,也是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承,同时还是对21世纪之交意识形态领域所出现的诸多乱象的回应.在百年探索中,知识界"自觉"之分殊与会通影响了中国道路的发展,也催生了"中国"一词在世界现代化动态发展的全景中被不断重新诠释和定义——所谓"中国本位",既包含了过去之中国,还应囊括当代之中国以及未来之中国;换言之,这种更广泛的"自觉"之会通,也为中国从"对接"西方现代化到"超越"西方现代化提供了持久动力和发展韧性.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实是中国在从被动现代化转向主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概念,它旨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广泛地会通中国知识界的"自觉",并努力使其成为不同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另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具有更深远的世界意义.

    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着力点及其理论创新

    张伟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依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百年文化建设实践、新时代文化发展需要的三重逻辑,以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新闻舆论传播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着力点,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创新了马克思文化理论,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着力点理论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及运用

    孙威白利鹏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关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建构及运用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对于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和重要内容的党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话语资源的有益元素,另一方面同样借鉴了其他多样话语资源并促进了多种资源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我们党采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结合"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以民族复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等实践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资源的作用,构建了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族复兴话语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民族复兴"话语体系话语资源"两个结合"

    空间性、非定域因果性与科学的根基:康德的空间性思想的启示

    袁建新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决几何化问题是为近现代科学奠基的关键,而空间性问题处在几何化问题的中心.康德物自身的非空间性学说把空间性视为人的经验之内的性质,而非物自身的性质,由此,他需为科学重新奠基.康德通过具有力的实体间的非定域交互作用解释空间性的形成,但他同时通过定域因果性解释自然物体的形成、光通过以太传递外部信息,由此表明物自身是非空间性的.康德证明了基于定域因果性的机械论和微粒论不是解释空间性的正确理论,且为通过拓扑学建立空间性的数学上的可表达性提供了可能.最终,基于非定域因果原理解释光对信息的连续传递,才能解决康德留下的数学应用于自然的难题,并重建科学的根基.

    康德(非)定域因果性空间性几何化问题科学的根基

    布兰顿与黑格尔论概念及其规范性

    王鹏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任的精神》的出版,布兰顿建立了"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他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为"语义学",并认为黑格尔完成了那个源自康德并历经塞拉斯的"规范性转向".但布兰顿的解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诸多黑格尔专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遍认为他误解了黑格尔的本意.在该书的核心内容即概念本质及其规范性的问题上,布兰顿与黑格尔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布兰顿理解的概念既有内容的维度,也有表征的维度,还是一种我们在推理实践中掌握的能力;而黑格尔理解的概念却含有理性认识的基本单位、事物和思维的自我运动及其展开状态等丰富含义.布兰顿对黑格尔的解读虽然并不完全忠实于黑格尔哲学的本意,但这种创造性诠释却为分析哲学带来了新的可能.这一诠释若能进一步采纳批评意见,或许就能形成更加完善和辩证的语言哲学.

    布兰顿黑格尔语义学概念规范性

    情绪在决策范式中的角色分析及运行机制

    吴瑶瑶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决策论的研究都采用"理性人"假设作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这种强调理性决策,忽视情绪的决策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实际的决策过程.行为决策的三种研究范式中,标准化决策范式否认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认为可测量的"偏好"能帮人们作出"效用"极大化的选择;描述性决策范式开始关注到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提出的后悔理论、失望理论以及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详细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及其心理过程的作用;进化论决策范式从生态理性出发,认为情绪、经验以及内隐认知在人类决策行为中起着极重要作用.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运行机制有两种主流看法:一种认为情绪是作为决策过程的一种驱动机制;一种认为情绪是作为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机制而作用于决策过程.这两种机制对于决策过程都是重要的,但不足以充分说明情绪作用于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和互动性.情绪作为一种功能状态,在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中,帮助我们综合运用认知、理性思维和情绪能力,通过生成性机制作用于决策过程.

    决策论情绪理性

    数据共享与数据财产化

    梅傲柯晨亮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因其价值客观被视作一种财产,由于不同数据主体对于数据财产的利益平衡需求的客观存在,因此数据财产化制度的构建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我国已存在数据财产化的立法、司法和政策基础.数据共享行为既是数据财产化的"因",也是数据财产化的"果".我国数据财产化应采取数据人格权与财产权并行保护的基本立法模式,但是政府数据及敏感的企业数据应适用数据"控制论"模式规制.同时,针对个人用户与企业间的数据共享问题,建议采取事前数据财产权交易模式解决;针对企业间数据共享问题,建议立法时应从实践案例出发,自下而上地进行数据类型化、场景化立法,对企业数据财产权的具体内容进行确权与分配.

    数据财产化数据共享数据保护个人用户企业数据

    智能裁判系统的法律推理逻辑

    陈子君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智能裁判系统遵循形式推理的逻辑路径,以司法大数据的质量化管理、法律规则的代码化表达和法学知识的逻辑化表达为理路,促进司法高效和接近正义的实现,以应对智能裁判系统中技术逻辑与裁判逻辑之间的不契合.然而,我国智能裁判系统以案件类型化和要素化为特征的司法经验主义模式虽促进了司法高效,但难以满足实践之需,其内在逻辑将司法形式推理化为事实要素比对,价值判断的缺失制约了个案公正的实现,并对法官主体性产生不利影响.未来智能裁判系统内在法律逻辑的完善应逐渐探索通用型法律知识图谱的建构,并以诉讼要件为理论工具,采用法律知识型的要件式建模方式,以法官说理提高智能裁判系统的逻辑性和合法性.

    智能裁判系统法律逻辑形式推理法律知识图谱裁判说理

    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现实状况与扩展路径

    孙涛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事业所需要破解的人才技术瓶颈与大学服务社会的优势、动机、职责产生高度契合,成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政策驱动、高校参与的典型特征: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公费师范生政策服务于乡村基础教育发展,通过面向农村的自学考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举措持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储备,通过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招收和培养农村户籍大学生,通过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引进与培育并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拓展高校扶贫方式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与协调各种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并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应成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扩展路径.

    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共生关系分析及重构——-基于贵州天龙屯堡旅游社区的个案研究

    左文超胡北明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共生理论研究视角,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天龙屯堡旅游社区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困境,解析中国乡村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共生单元的共生利益冲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目前天龙屯堡共生体属于间隙性共生组织模式,其共生行为模式是典型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构建共生单元的一体化互惠共生发展平台(网络)是天龙屯堡旅游社区未来发展的最佳方向;乡村旅游社区共生关系的本质是共生单元之间的互利关系;能否拥有一个稳定、多样、相互依存和共进化的共生界面是利益主体共生关系向一体化模式演进的重要基础;矫正乡村公共空间的失序问题,需要构建"一核、两层、三阶段"的双循环网状共治模式.

    乡村振兴共生理论乡村旅游社区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