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与发酵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与发酵科技
食品与发酵科技

陈功

双月刊

1674-506X

sfaf789@sina.com

028-82763572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杨柳东路中段98号

食品与发酵科技/Journal Sichuan Food and Ferment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食品与发酵行业新技术推广与信息交流的西南地区唯一期刊之一,及时报道行业动态及新的研究成果,为该行业的新技术推广服好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产地小茴香挥发性成分差异性研究

    李婷李洁芝范智义王芳...
    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甘肃、新疆、内蒙古、山东、云南和四川6个产地小茴香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茴香中共检出5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类45种、醇类4种、醛酮类3种、酸类2种、酯类5种.反式茴香脑、芳樟醇、草蒿脑、桉树脑、d-香芹酮、α-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等萜类物质对小茴香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经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可知产地与小茴香风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新疆小茴香中辛辣和草木香更为突出,甘肃小茴香呈较强的果木香和甜香,四川小茴香有较强的花果香、甜香和草木香,山东和内蒙古的小茴香主要呈果香和甜香,云南小茴香以酒香和果香为主.新疆小茴香中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与其他产地区别明显.

    小茴香挥发性成分产地差异性

    蜡菊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田合王苗苗严欢李慕春...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蜡菊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黄酮是其主要的抗氧化成分,为充分利用蜡菊资源,该研究采用响应面实验确定了蜡菊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蜡菊抗氧化活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蜡菊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3%、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0 h、料液比1:50 g/mL.在此工艺条件下,蜡菊总黄酮含量为(338.43±0.71)mg/g.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蜡菊总黄酮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显著,在实验考察范围内,总黄酮的浓度与其抗氧化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该研究不仅为蜡菊中总黄酮的高效提取提供了可靠的工艺参数,也为蜡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蜡菊总黄酮响应面法抗氧化活性

    延龄草总皂苷的黑曲霉发酵工艺及提取条件研究

    殷丹金凡翔张军林雷超...
    15-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延龄草总皂苷的最佳提取方法进行筛选,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前后药液进行对比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研究了黑曲霉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延龄草中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龄草总皂苷最佳提取方法为75%乙醇回流法,其最佳发酵条件为黑曲霉接种量2.25%,发酵时间6d,发酵温度27℃,在此条件下总皂苷提取率为8.620%,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延龄草总皂苷黑曲霉发酵响应面法

    L-缬氨酸发酵液活性炭脱色工艺优化研究

    房夕杰李天罡王松江郭传庄...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经大肠杆菌发酵得到L-缬氨酸发酵液进行初步膜过滤,后使用活性炭进行脱色,以脱色率和L-缬氨酸保留率评价脱色效果.考察了4种不同型号的活性炭对L-缬氨酸的脱色效果,实验表明,选择元力HPC-07活性炭为L-缬氨酸脱色活性炭,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2%、脱色温度65℃、发酵液pH 5.5、脱色时间30 min.发酵液颜色由棕黄色变为澄清无色,且L-缬氨酸保留率高于98.0%,上述研究为企业生产高质量L-缬氨酸提供数据参考.

    L-缬氨酸脱色工艺活性炭

    基于KNN和多特征融合的苹果叶部病害识别检测

    李亚文陈月星呼高翔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识别与防治苹果叶部病害,能够有效提高苹果的产量与品质.以常见的苹果叶部病害(锈病、黑腐病、黑星病)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KNN和多特征融合的无损检测模型.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分割苹果叶部图像,通过颜色矩、灰度共生矩阵、Hu距分别提取图像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特征,利用KNN对特征参数进行分类模型训练,能够实现绿色准确识别苹果叶部病害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以颜色、纹理、形状为单特征检测的苹果叶部病害识别精确率分别为75%、57%、45%,其中颜色特征更加直观,有9个特征量识别率较高,形状特征在进行图像分割时很难确定K点导致识别率低.该研究基于颜色、纹理、形状等多特征融合提取13个特征量,能够准确识别苹果叶部病害,其识别率达84%,为实现绿色农业果园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K-近邻方法K-means聚类算法多特征融合提取苹果叶部病害识别

    凝固型发酵豆乳制备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曹淑芳蔡文琪刘贺杨立娜...
    33-4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酵豆乳的制备工艺相对成熟,但还存在风味较差、豆腥味难去除等限制性因素,该研究采用添加植物油脂以改善发酵豆乳的风味.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探究白砂糖、黄原胶和橄榄油的添加量及乳酸菌接种量对凝固型发酵豆乳感官评分的影响,其中橄榄油对凝固型发酵豆乳感官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凝固型发酵豆乳的最佳配方与参数:白砂糖9%、黄原胶0.05%、橄榄油3%、乳酸菌接种量0.3%、发酵时间12 h、发酵温度42℃.

    发酵豆乳橄榄油响应面优化

    L-精氨酸发酵过程控制研究

    连战李天罡王松江郭传庄...
    41-4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L-精氨酸的发酵产量,实现L-精氨酸的高效工业化生产,对产L-精氨酸的大肠杆菌发酵过程控制进行研究.通过调节葡萄糖与硫酸铵流加速度改善供氧策略,在连续补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溶氧反馈补料和pH反馈调节的过程调控方法.结果表明,与连续补料相比,溶氧反馈补料对L-精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均明显提升,其中L-精氨酸产量为91.2 g/L,提升了26.67%;糖酸转化率为46.65%,提升了23.97%.经多批次小试发酵验证,平均L-精氨酸产量为90.4 g/L,平均糖酸转化率为47.02%.该研究为大肠杆菌高产L-精氨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过程控制策略,也为L-精氨酸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L-精氨酸发酵过程控制溶氧反馈pH反馈转化率

    正交优化艾草米酒发酵工艺及抗氧化研究

    谭属琼梁秋芳刘蒙佳谢勇武...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圆糯米为主要原料,添加艾草粉,在酒曲作用下发酵研制出一款具有艾草清香且兼具艾草药用价值的米酒.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艾草米酒发酵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蒸饭时间24 min、酒曲添加量0.60%、艾草粉添加量0.50%、加水量50%、发酵时间5d的条件下酿造的艾草米酒色泽为米白色中带有微绿、澄清透明有光泽、香味浓郁、酒体完整、醇厚柔和,感官评分为88.10分、酒精度为9.2%vol、可溶性固形物为20.90%、总酸含量为0.92 g/100 g,总黄酮含量为0.168 mg/g,总多酚含量为1.389 mg/g;抗氧化性研究的清除能力依次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为米酒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宽了艾草的应用范围,丰富了米酒的品类,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艾草米酒发酵工艺正交优化抗氧化

    水稻叶片甜菜红素提取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徐纪明吕秋萍胡晗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定甜菜红素作为报告基因检测基因表达时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转甜菜红素合成基因水稻叶片中甜菜红素提取工艺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叶片甜菜红素最佳提取溶剂为蒸馏水(pH值为5.0),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20℃、提取时间30 min.水稻叶片甜菜红素经氯仿进行二次抽提后在538 nm处出现明显的最大吸收峰,与甜菜红素标准品的吸收峰值一致.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和存放时间对甜菜红素稳定性都有影响,室温自然光条件下存放1d,甜菜红素OD值下降37.3%,而存放3d后,所有储存条件下甜菜红素OD538值都显著下降,说明按照该研究提取工艺提取的甜菜红素需低温避光保存,并且保存时间较短.

    甜菜红素提取稳定性水稻

    薯香华夫脆饼的研制

    何雨萍常若男陈雨欣潘粤明...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售华夫饼营养单一,水分含量较高,容易发生霉变,且口感偏软、不酥脆,为研发一款水分含量较低、耐贮存且营养丰富的华夫脆饼,该研究在华夫饼制作原料中加入提供植物膳食纤维的甘薯泥,提出利用"高温短时定型+低温长时烘焙"工艺制备薯香华夫脆饼.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佳配方为白砂糖添加量57%、鸡蛋液添加量97%、薯奶浆添加量192%;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高温短时定型200℃/15 s、低温长时烘焙90℃/20 min.薯香华夫脆饼的研发不仅为甘薯加工产业提供新的思路,而且为华夫饼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

    甘薯华夫饼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