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道港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道港口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水道港口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张华勤

双月刊

1005-8443

jowah@sina.com

022-59812345-6208

300456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港二号路2618号

水道港口/Journal 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与海岸河口、内河航道、港口工程、通航建筑、波浪、防护建筑物、交通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科研基础理论以及手段和方法的研究论文,报道国内外上述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高新技术。刊载上述领域有关发展战略、经济管理、规划、评价、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发展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骅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袁嘉欣寿幼平乔建哲王宁...
    597-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0 年4 月在黄骅近岸海域进行的表层沉积物调查为依据,采用污染指数法、改进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空间差值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及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Zn(74.95 mg/kg)>Cr(56.40 mg/kg)>Cu(21.11 mg/kg)>Pb(17.11 mg/kg)>Cd(0.24 mg/kg)>Hg(0.08 mg/kg).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Zn>Cr>Cu>Pb,其中Cu、Pb、Cr、Zn污染指数相对较小,总体呈现出轻度-中度污染水平,Hg、Cd污染指数相对较高,总体呈现出中度-重度污染水平.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整体呈现无污染-中度污染水平.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Cu>Pb>Zn>Cr,其中Cu、Pb、Cr、Zn生态风险较低,Hg和Cd生态风险较高,是造成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元素.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较为复杂.沉积物中Cu、Pb、Cr主要为自然来源,黄骅周边工业及港口活动是黄骅近岸海域重金属Hg、Cd和Zn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导致研究区域内部分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的主要因素.

    黄骅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天津生态城海域填海施工对海洋水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乔建哲袁嘉欣寿幼平李广楼...
    604-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收集天津生态城所在北部海域围填海实施前后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合2010 年—2018 年间生态城围填海实施过程,研究围填海施工对于海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津北部海域的近岸海域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在整个填海周期呈现下降趋势.天津北部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磷酸盐及COD,重金属含量不高;陆源污染物输入是填海前期海域主要的污染物来源,临近海域开发活动造成污染物输入因素不容忽视.围填海将造成海域整体流速降低,且在填海区边角位置,扩散条件随水文条件急剧变化,造成了填海后期海域污染物监测指标离散度升高.

    围填海海洋环境天津生态城数学模型污染治理污染指数

    数字孪生航道建设及航道智慧化指标体系研究

    马瑞鑫薛礼问皓徐明华...
    612-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孪生航道是智慧航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呈现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是能反应物理实体航道运行状态和智能交互的新型航道基础设施.当前数字孪生航道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水运行业对数字孪生航道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文章阐述了数字孪生航道"由实映虚"、"虚实交互"和"以虚控实"的内涵要义,根据数据流向提出数字孪生航道建设技术框架,并梳理出航道数据底座底板、模拟仿真引擎、业务知识模型和航道场景应用等建设内容.同时,结合我国智慧航道建设现状,针对我国智慧航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航道智慧化水平无法统一衡量,在发展环境、智能监测、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方面构建了由一、二、三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内河航道智慧化指标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内河航道智慧化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对数字孪生航道建设、促进智慧航道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数字孪生智慧航道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数据底座模拟仿真

    基于空间悬浮的码头结构安全数字孪生技术研究

    李子龙孙宜超王培人韩雪...
    62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码头结构健康监测是保障港口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基于虚实映射的码头孪生体建模理论,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可视化增强方法和多源信息人机交互协作技术,构建了码头结构及监测体系的数字孪生体模型,并以空间悬浮显示装备为载体,实现了码头结构体安全监测数字孪生体的可视化展现和自然式交互,是码头结构安全维护的全新探索.

    码头结构数字孪生空间悬浮人机交互健康监测多源数据融合

    新型岸电智慧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

    吴佳彬崔广开赵维友阚冬杰...
    627-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岸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岸电数量呈指数增长,传统的岸电信息化管理系统难以满足更高的管理需求,为此研发了一款新型岸电智慧管理平台.平台主要功能包括:系统导航、在线监测、智能运维、智能分析、计费收费等.为提高巡检效率,降低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提出了一种基于设备运行状态的故障智能识别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预测模型,实现对岸电设备的故障预测及判断.针对短期岸电负荷预测问题,提出了基于转换器(Transformer)的岸电负荷预测模型(SP-T)并结合萤火虫算法(FA)的解决方案,利用FA算法提取高维船舶负荷数据中的关键特征,SP-T根据选择后的特征,对各泊位用电负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泛化性、准确性,可高效准确组织岸电接用、避免峰值叠加、减少对岸方电网的冲击.

    岸电智慧管理平台故障预测模型萤火虫算法人工智能物联网

    船舶坐底运动姿态监测系统研发及应用

    孟范伟李昌田春和杨鲲...
    635-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船舶坐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船舶的运动姿态变化,以便及时对船舶状态做出调整,保障船舶坐底安全.针对船舶坐底过程,自主研发了运动姿态监测系统,对船舶的六自由度姿态、三轴速度、三轴加速度、船舶四个角点的垂向速度和船底距海床的距离等参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运动姿态监测系统在船舶坐底过程中能够实时监测船舶运动姿态关键参数变化情况并进行安全提示,实现了对船舶坐底运动姿态的全程监测功能.

    运动姿态监测系统六自由度姿态三轴加速度船舶坐底DGNSS沉船打捞

    港口起重机旁压式电子起重量限制器校准技术研究

    李绍辉曹媛媛
    64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港口起重机多场景起重量限制器计量校准需求,提出了实验室和现场条件下起重量限制器计量技术指标,以旁压式起重量限制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起重量参量的量值溯源方法研究,建立了量值溯源路径.以万能试验机为标准器,在实验室模拟起重量限制器现场使用条件,设计专用承载组件,实现了起重量限制器在标准环境下的高精度校准.以砝码为标准器,在现场条件下研发了计量标准装置,实现了等效复杂现场条件下起重量限制器原位校准.构建了多场景下测量不确定度模型,完成了示值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与评定.依据提出的校准方法,对起重量限制器在实验室标准环境与港口复杂现场环境下的计量性能、校准方法提供了符合验证.结果表明:校准方法提升了起重量限制器测量数据的精准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解决了港口起重机起重量限制器量值溯源难题,对于提升智慧港口运行效率和保障港口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安全港口起重机起重量量值溯源校准测量不确定度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安全风险仿真分析

    卢琳琳黄文栋詹水芬胡艳华...
    648-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系统动力学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岸桥装卸作业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利用事故树的溯源分析辅助建立了包括本质安全因素、环境因素、系统和网络因素、管理因素在内的4 个方面共计19 个自变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识别出包括机械维护保养修正系数、网络安全管控措施修正系数等在内的5 个辅助变量;利用模糊判断确定自变量的发生概率,根据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数学表达式;通过模型仿真检验当前安全策略对总体事故概率的影响性.研究成果可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总体安全风险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风险评估系统动力学安全风险本质安全

    港口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

    李思辰
    65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口的各类料仓、储罐、锅炉、地坑、污水处理池(井)、地下或半地下配电室、管井(廊)等均属有限空间.在港口有限空间内作业,管理稍有不慎,极易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人身伤害事故.为了解港口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隐患,对某港口的有限空间作业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空间安全生产职责未严格落实,对有限空间规章制度、安全风险知识及应急处置技能的教育培训力度不足,作业人员缺乏相关安全知识是港口有限空间作业最主要的风险隐患.针对调研结论,提出了港口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职责,强化有限空间安全风险、应急处置和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提高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能力等风险防范措施.

    港口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隐患调查防范措施安全风险

    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顾明徐达付桥林岑琪...
    662-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交通强国建设目标与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机结合,以交通运输历年不同客货运量和周转量为基准,综合考虑运输结构调整、能效提升、清洁燃料替代、需求管理等各项减排措施,预测交通碳排放,提出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交通运输行业各阶段减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运输领域预计2035 年碳达峰,碳排放量达15.5 亿t,碳排放稳步增长阶段,提升车船能效水平是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措施;碳排放达峰平台期,主要减排措施是新能源车辆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碳排放快速下降期,全面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应用,交通基础设施利用风光发电开始形成规模化降碳效果.碳排放稳步下降期,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应用比例进一步提高,交通和能源深度融合,交通碳排放降到最低.

    交通强国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换算周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