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人类增强”的教育学反思

    夏剑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生物与基因工程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类自然进化的步伐和节奏正在被打乱和重组,进而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新的观念破土而出,即“人类增强”.对于现代教育实践而言,“人类增强”可能会从三个方面带来挑战:“人类增强”会凸显现代教育实践的功能缺陷;“人类增强”会催生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伴随“人类增强”所出现的后人类境况会凸显现代教育的思维局限.面对挑战,近些年来起源于西方的后人类主义教育学,也许能够提供积极应对的思路和灵感,而从其最基本的方面来说,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塑人的发展观势在必行.

    人类增强教育学反思后人类教育学

    教育身份与制度公正

    卢盈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异化的教育身份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通过选拔性的考试制度将不同的学生分流,进而通过学校制度的规范进一步固化其教育身份.然而对于有质量的学校教育的诉求,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制度设计,建立能力和学历并重的筛选制度,弱化中小学校的“级别”,突出办学特色,从社会舆论以及家庭教育观念出发扭转教育身份的异化现象.

    教育身份制度公正教育异化学校符号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整体生成的理想与逻辑

    李枭鹰牛宏伟唐德海
    17-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线上教学质量在系统关联中整体生成,因而高校线上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教学过程的任何环节存有短板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整体高度.线上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皆不在“线上”,而在“线下”.为了确保线上教学质量,必须抓好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系统推进课前预习、课前导学、课程理解并进先行,重点精讲、难点透讲、自主学习耦合互动,拓展学习、巩固提升、创造突破圈进旋升,学生实践、问题凝练、探索发现同频共振,课程类型、课程特征、平台选择正向匹配.

    线上教学教学质量系统生成关系审视

    超越管理主义的平庸: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审视及其重构

    刘强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管理主义倾向,片面强调教学质量评价的管控功能,导致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愈来愈表面化和形式化,难以发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的积极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高校行政权力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过度介入,导致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涌现出愈来愈多的行政化问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急需通过贯彻落实发展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聚焦教与学互动发展过程,健全多元参与、专家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诸多改革举措,保障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权利,提高教师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支持,切实推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实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对管理主义的实践超越.

    教学质量质量评价以评促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卢德生王垚芝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科书政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经历了“一纲一本”政策阶段、“一纲多本”政策萌芽阶段、“一纲多本”政策落实阶段、“一纲多本”政策调整阶段.政策演变促进中小学教科书管理体制的形成,整体提升了中小学教科书质量,并丰富了教育政策参与者的多样性.面向未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应该继续坚持正确的政策价值取向,改革和完善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制度,完善教科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完善“一纲多本”的实现形式,促进中小学教科书现代化.

    中小学教科书教科书政策政策演变政策展望

    从忠实到创生:模仿学习理解的视域转换

    周海涛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仿学习的研究在教育史中源远流长,然而,今日模仿学习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地位卑微.根由在于模仿学习自形成时起就深受忠实取向的影响.忠实取向的模仿学习之核心预设是,知识、技能与规则的学习是复制性的,围绕这样的教育信条生成的教育实践是知识、技能、规则的教育,只需以传递性的手段提供模仿与参照体系,学生全方位地照搬、重现、重演即可完成预设的育人目标.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是没有创造性的行动实践.因此,忠实取向的模仿学习遮蔽了模仿学习原有的身体性、创造性与文化性等特征.模仿学习突破此种困境的路径是从忠实取向转换到创生取向,打破模仿学习的固有迷思,回归模仿学习的本真意涵.

    忠实取向创生取向模仿学习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师主体性创生——基于福柯从规训到主体的理论转向

    方程煜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柯从正常化权力到生存美学的理论转向,在后现代语境下,教师主体性面临权力弥散的理论困局以及主体溃散的现实危机.在以自我技术为核心的主体重建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主体性实践的生存美学得到了有益的探讨,但仍然存在权力陷阱和缺乏特定领域经验依循的局限.对此,需要从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出发,依据中国文化传统的向内自觉,以及教师群体在此特征上的现状,发掘教师主体性创生的现实可能性.

    后现代教师主体性正常化权力自我技术

    从权力到非权力:教师影响力的实践路径

    孙永敏孙银光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教师权力的膨胀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学生发展的扭曲以及班级生活的变形,使得教师影响力陷入困境.为化解这种困境,有必要发掘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对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构建班级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通过节制教师权力、构建对话关系、培养学习共同体,平衡权力与非权力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的作用.

    教师影响力权力学生发展师生关系

    道德榜样教育:德性伦理学的视角

    李国祥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榜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德育领域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对于道德榜样的认识大多局限在唤醒儿童对高度概括化了的道德规则的认知,继而起到时时处处提醒儿童不要违背这些道德规则的层面.然而德性伦理学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儿童的优良品格,品格教育起初的目的是通过循循善诱和榜样的作用,逐渐培养儿童养成遵照道德规则行事的习惯,进而儿童要在道德实践中渐渐养成“向善的心性”,也即趋善.趋善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德性的重要标志之一.鉴于此,德性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榜样教育应当以儿童优良品格的养成与习得为目的而不断反思,并选择其路径,最终使儿童能敏锐洞察道德榜样所处伦理情境的复杂性,并着力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生活反思能力的培养.

    道德榜样德性德性伦理学

    榜样教育:发生、偏向与回归

    孙瑞玉张赛赛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思维态度下的榜样教育实践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自然思维态度下榜样教育的发生机制以“模仿”为核心,认为榜样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榜样人物的好的行为.哲学思维态度下榜样教育的发生机制以“追随”为核心,认为榜样教育是教师促成学生追随榜样人格.自然思维态度的经验性存在设定使得模仿式榜样教育容易出现经验主义、工具主义、单向度和表面化偏向,影响榜样教育效果的实现.转换思维态度可以避免以上偏向,深化榜样教育理论,完善榜样教育实践.向追随式榜样教育的回归需教师厘清榜样与范本关系,体认榜样的原发生成,正视反像的教育价值,促成学生满怀爱意的榜样追随.

    榜样榜样教育榜样模仿榜样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