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点及实践路径

    王惠颖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以"审美—生命维持"的二重性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基点,重新确立劳动对于人类本质力量的实现,维持个体生存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价值意义.以往的劳动教育仅仅从"生命维持"的意义上去理解劳动,将劳动作为谋生性的生产、惩罚性的手段、技术性的训练,导致劳动教育的狭隘化、规训化和技术化.新时代劳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进行统领性的规划、创造性的实践和精神性的塑造,以实现德智体美的统一、劳动智慧的生成和审美境界的提升.

    劳动价值劳动异化劳动教育

    《当代教育科学》投稿须知

    9页

    走向社会活力与个人治愈的新劳动教育

    贾志国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扑面而来的新时代,重启劳动教育有两方面重大价值.一方面从扎根文化传统、砥砺时代精神与迎接未来变革方面激发"社会活力",另一方面从重建自我认同、寻找关系认同与感受世界认同方面实现"个人治愈".而走向社会活力与个人治愈的新劳动教育更加凸显(个体的)自由性、愉悦性、身体化及回归性等四方面的基本特征.据此,坚持学生主体本位、为学生个体成长赋值与增值服务的新劳动教育推进措施如下:明确常识滋养与哲学启蒙的劳动教育宗旨;以永续经济与生态伦理统整劳动课程体系;以闲暇趣味与积极社会化推动劳动教育全社会参与格局;以身体愉悦感与精神获得感设计劳动评价标准.

    劳动教育教育价值个人治愈身体化积极社会化

    劳动教育:一场基于身体的幸福创造

    陈斯琪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是一场基于身体的幸福创造.生物性、个体性与社会性三大属性构成了身体的完整性.无论是何种身体属性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身体之痛"的产生.这种痛苦,无论是身体"物化"下的情绪剥离、身体"驯化"后的自由遗失,还是被"捧杀"后的身体损伤,最终都会影响劳动教育的价值创生.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幸福创造,就应从"身"出发.需重新厘清劳动教育的全人目的,促成身体完整属性;尊重身体发展阶段性,实现他者劳动教育的自我化;让学生养成"习惯"的身体,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

    劳动教育身体幸福创造

    从自我认同到他者承认: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化解

    焦龙保龙宝新
    24-3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物质资源的倾斜扶持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乡村教师摆脱困境,城乡的二元对立带来的是城乡教师的二元身份制度,致使乡村教师陷入身份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西方哲学建立了一种基于主体间性哲学根基的承认理论,通过承认实现他者对于主体的认同,以他者承认助推个体自我认同,达成身份认同危机的化解.面对乡村教师的身份危机,借助承认理论重新对其进行审视,发现当前乡村教师不被他者承认的现实,挖掘乡村教师应当予以承认的身份特质,从而提出化解乡村教师身份危机新的可能路径.

    乡村教师承认理论身份认同

    乡村教师"去乡村化"情结及其化解

    黄俊官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普遍存在"去乡村化"情结,这一情结主要表现在乡土情怀的缺失、乡村教师身份的模糊、职业倦怠等方面.这一情结的形成,既与乡村教师难于融入乡土文化、媒体对乡村教师的"污名化"等因素有关,又与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家庭爱情的困扰等有关.要消除乡村教师"去乡村化"情结,我们应该借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机,确实提高乡村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突出乡村教师的贡献;构建职业发展平台,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去乡村化乡村教师情结身份认同

    新时代教学中的"文化他性"与"和合之道"

    赵秀文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他性"是教学作为多元文化场域的必然存在.它彰显了教学场域内多元文化主体的独特性、差异性与共在性.对现实教学中"文化他性"的存在样态及其影响进行梳理和剖析,有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的文化本性和现实境遇.在此基础上,探寻旨在"和合"的新型教学文化伦理的构建,以期为学生健康和谐文化人格的养成提供积极的引领.

    教学多元文化文化他性和合

    教师教学反思的溯源性追问与深化路径——基于前反思的视角

    敖峰曾佳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反思性实践""反思性教学"等话语深入人心,同时"教学反思"对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教学反思需要进一步深化,而深化的逻辑起点就在于——"前反思"."前反思"的具体意涵有:前反思是"实践"中的"边缘之知";前反思是视域结构中生发的经验;前反思是情绪之"昂扬"场域.当下,教师教学反思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过于理性等问题,而其根本原因都可追溯到教师教学的"前反思"向度.为规避这些问题,"前反思"视角下的教师教学反思,应全身心投入,加深对教学活动困境的感知;不断修炼自我,犁深自身经验性视域;自觉情绪之流动,在过程中深刻地体验.

    反思前反思教学反思

    行政兼职弱化了教学工作吗——基于730位初中教师的倾向值匹配估计

    郑立鹏孙伦轩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兼职行政职务是否弱化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这一问题,理论界现有几种竞争性观点,亟需经验数据的检验与呈现.基于730位初中教师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行政兼职并未弱化教师的教学工作,甚至显著提升了其所带班级的学业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兼职行政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工作和行政职务的精力划分上进行了权衡.与此同时,行政兼职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缓解其行政压力.这一发现部分支持了"榜样示范说"和"政治资本说",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教师行政兼职制度带来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行政兼职教学工作职业满意度倾向值匹配

    彰显教师伦理的制度正义——师德评价的困境与突破

    陈黎明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以德性论为评价立场,低标评价与高标评选共存的师德评价在合理性与正当性方面面临着质疑与挑战.以实现教师伦理的制度正义为研究视角,发现师德评价存在评价范围越界、评价指标体系缺失、评价方向缺少世俗价值引导的问题.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应在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框架内,以底线伦理为理论基础,重视"行为优先"的责任论立场;以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为依据,构建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世俗道德,重塑"德福一致"的师德评价方向,最终彰显教师伦理的制度正义.

    师德评价教师伦理制度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