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发展、现实问题及实践化原则

    许桂林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主体性德育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催生了主体性德育思想.受主体性哲学思想的影响,主体性德育理论经历了由“单一主客体”德育向“主体间性”德育的转向.但是,主体性德育实践与其理论探讨出现了断裂,面临“原子式的拘囿”和“工具性的冲击”双重问题,其根源在于主体性的理论探讨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特殊性和学校教育的现实.主体性德育从理论走向实践,要从对“人”一般意义上的探讨,聚焦到“学生”的主体性,厘清学生主体性内涵,同时,构建学校道德共同体.

    主体性主体间性学校德育人本主义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七十年的创新与展望

    贺腾飞寇福明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专业人才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普通劳动者”人才观、改革开放探索深化期的“四有”人才与全面发展人才观、综合改革期的创新人才观这四个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引入专业教育理念,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倡导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平衡;引入通识教育理念,促进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均衡;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促进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确立立德树人理念,实现人才的德才兼备与全面发展;确立终身教育理念,提高人才终身向学的能力;确立内涵式发展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养与培养质量;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建国70年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展望高等教育

    学科教学知识的三个认识转向

    魏宏聚任玥姗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知识基础,自1986年舒尔曼提出以来,关于PCK的研究一直是教学领域研究热点.随着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以及未来教育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挑战,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开始转向学科教学认知、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及全球化教学内容知识,深入分析学科教学知识认识的转向对重塑我国教师的知识基础、革新教师知识的生成路径、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知识水平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学科教学知识(PCK)学科教学认知(PCKg)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TPACK)全球化教学内容知识(GPACK)

    学生主体活动的教学论审视

    陈婷婷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人们对学生主体活动存在认识误区,导致课堂活动“华而不实”的问题时有发生,亟待理论上的澄明.拨开学生主体活动的认识“迷雾”,应该明确,学生主体活动是指向学生“学习”的活动,而不是“去学习化”的一般活动,也不等同、局限于合作、探究等具体活动方式;学生主体活动是教师主导下发挥并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活动,而不是学生自学、“被”学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是类型全面且主导突出、由多样活动组成的有结构的活动体系,而不是片面、单一、零散的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学习活动教师主导全面系统

    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表层参与及其批判

    张燕程良宏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的学习参与是关涉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检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层参与现状及其危害,是精准分析学生学情、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层参与主要表现为顺从式、游离式和疏离式三种样态.浅层学习参与容易忽视学生的迁移创造特质而将其视为接受知识的“单向度人”,淡化教师“教以成人”的育人属性而使其陷入“方法迷恋”,遮蔽学习参与的意义构建价值而将其窄化为“知识授受”过程.强调学生主体自主自觉的参与行为、强化知识内化与迁移的参与内容、确立促进人发展与完善的参与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由表层向深层推进转换的可能路径.

    学习参与表层参与课堂学习

    论教师责任及其履行

    马季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责任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依据,其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时代发展,教师责任的性质正在发生转变,即由外部行政责任转变为强调教师自主承担的主体责任.立足于教师责任的自主承担,以伦理关系为视域,教师责任包含学生成长、个人专业提升、寻求家长配合和处理同事关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为更好履行教师责任内容,教师需要增强责任认知,提升责任意愿,强化责任行为.

    教师责任性质内容履行

    教师专业观察力及其提升策略:“观察渗透理论”的视角

    高宏钰霍力岩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专业观察力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有效识别和解释课堂中关键事件的能力.“观察渗透理论”秉承“任何观察都是理论先行;任何观察都有理论伴随;任何观察都由理论解释”的理念,为教师专业观察力的提升带来新的启发,即教师的观察由理论先行,应把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作为提高观察能力的先导;教师的观察由理论伴随,应加强观察目的、内容与方法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教师的观察由理论解释,应学会联系理论对观察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观察渗透理论”对于厘清教师观察的理论特性、改进教师观察的实施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专业观察力“观察渗透理论”教师教育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基础

    刘胡权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的情感与专业发展有着基础性的关联,它贯穿于生命成长的各个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更具有本体性价值.教师对作为“内质性”条件的情感的认知及自觉影响其对“育人”的整体认识及教育行为;教师积极、正向的情感状态的长期持存有助于增强职业认同与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抵御各种危机;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感品种及情感品质是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教师职业信念、道德操守的重要源泉;作为能够外化出来的情感能力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体现,需要不断锤炼.

    专业发展情感基础情感能力

    教师自我认同的双向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

    刘刚刘娜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自我认同影响因素性质的区分性研究对提升教师自我认同感具有基础与前提性价值.实证研究发现,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按照功能性质可以分为增强性因素和削弱性因素,每一影响因素都潜藏着独特的教育性内涵并发挥着具体的影响作用.认识和掌握影响教师自我认同主要因素的本质特征,才能有效从主体层面达成教师对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的增强性构建,切实从外部环境层面改善教育制度环境和学校管理方式,进而提升教师自我认同感.

    教师自我认同双向影响

    从管理到治理: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课堂秩序的重构

    陈扬樊改霞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受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课堂秩序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遮蔽了儿童之为人的价值.因此,重构“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阶段课堂秩序,应当转换既有的思维范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人本型课堂秩序;运用教师智慧实现主体间交往,构建关怀型课堂秩序;通过赋权参与平衡权利与权力间关系,构建民主型课堂秩序;建立师生合作共同体,构建合作型课堂秩序;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型课堂秩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管理治理基础教育课堂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