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

    赵梦雷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学话语是话语主体基于教育学的共性,按照其内在的思想、实践等逻辑体系传达出具有个性的话语.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在构建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情境之下的失联、失语、失位、失衡等问题.基于此,新时代教育学话语体系要从恪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立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求同存异的话语思维方式、注重中国教育学话语的“真实的外译”与构建多样化的传播途径等举措上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话语体系.

    话语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现代主体性教育反思与重建——基于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分析

    杨红梅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主体性教育因缺乏对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陷入了一系列危机和诘难之境: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人主义、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片面主体性、以私度共思维下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性正给学生的健康心灵秩序带来严峻挑战.现代主体性教育只有开启主体的“德性”维度,深化主体的道德意蕴,以“他者”作为反思与重建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觉省思自我中心意识的危机,深化公共责任的道德内涵等,才能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占有性主体状态,铸就一种更具反思性、伦理性和公共性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自我他者公共性

    论网络时代学校道德教育话语的重构

    单国杰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校道德教育话语体系存在教育者缺乏平等对话的意识、话语内容难以融入网络社会、话语方式的恰适性不足等问题.网络时代学校道德教育对自己的话语进行重构,归根结底是对道德教育思维方式的重构,具体而言就是将网络思维引入道德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基于网络思维增强道德教育话语的平等交互性,教育话语内容设计要基于受教育者个性需求,教育话语表达方式要适应受教育者话语偏好,同时将受教育者受众纳入教育话语传播主体.

    道德教育受教育者网络思维话语变革

    从语义三角形到教育语义三角形——反思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方法论构造

    陈庆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我们解答“某某是什么”问题时,我们的理智已同时在关联语言、观念与事物三个领域.在哲学上,这三个领域的关联结构是语义三角形.当我们解答“教育是什么”问题时,教育语义三角形就会显现.揭示教育语义三角形的内在结构是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教育语义三角形看,当前教育研究存在三大方法论,即文化的方法论、人文的方法论、实证的方法论,它们分别聚焦了教育语义三角形的不同角,各有各的合理性与不足.

    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方法语义三角形教育语义三角形亚里士多德

    研究性教学研究:把技术带回分析中心

    黄路遥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关于大学课堂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存在重教学方法论轻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的问题,导致研究难以为研究性教学发展提供具体而有效的实践指导.教学技术作为教学方法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桥梁,不仅可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良性相互作用,而且能为打破研究性教学的现实困境提供实践指导,因此研究性教学研究亟待转化研究范式,引入教学技术视角.具体而言,研究者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教学情境中,采用观察、访谈或者行动研究的方式对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将教学技术带回分析中心.

    大学课堂研究性教学教学技术范式转换

    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课程新形态

    全晓洁邱德峰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课程形式不断变化,经历了口耳相传阶段、经典课程阶段、教科书课程阶段、云课程阶段和智能课程阶段.在人工智能时期,课程的新形态表现在课程价值的人性化、课程内容的“狭”与“广”、课程实施的生成性与结构化、课程评价的目标游离与精准即时.在课程的新形态下,课程主体的角色被重新定义:学生找寻课程的个体意义,教师从课程的消费者到创生者,学校成为跨越围墙的学习场.

    人工智能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虚拟学习方式的现实表征及其本质属性

    石书奇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学习方式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虚拟技术,根据学习活动的对象、工具、环境及过程的规定性,选择和创造的活动路径、程序、形式及方法等.虚拟学习方式在现实中的表现类似于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主要呈现出虚拟与现实共存、交互与失互同在、自由与控制皆需、游戏与学习混淆的特征.这四对相伴相生的矛盾特征是虚拟学习方式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其本质属性是“造客”,即通过派生和创造新的虚拟客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中介和工具,进而对学习施加影响.

    虚拟学习方式虚拟技术学习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行动选择

    纪德奎张丽姣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是建设社会先进文化和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选择.课程化行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共融、个性化与稳定性的适切转化、多样化与完整性的优化组合等.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衔接断裂、历史性向现代性的内容转化品质欠佳、个性化与稳定性的经验重组整合乏力、多样化与完整性的呈现方式配合不当等问题.通过倡导价值理性回归、整体分析与重构文化传统、强化教师课程意识整合内容、“环节+手段”双向延伸等路径,可以实现课程化行动的突破.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

    指向专业发展的城乡教师交流: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茂森曹丹丹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城乡交流制度及其实施内蕴的价值目标.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城乡教师交流,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终极追求,彰显教师在城乡交流中的主体性力量,以及形成基于内生的外援均衡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城乡教师交流,其实践策略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制度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特点、基于城乡差异构建教师共同体、不断增强交流教师的身份认同感,以及构筑富有归属感和支持性的学校文化环境.

    城乡教师交流教师专业发展交流教师价值意蕴实践策略

    明辨与审思:教师应对“后真相”时代挑战

    杨帅刘晓玫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以来,“后真相”问题从特有的政治话题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社会议题,从而对多学科领域同时提出挑战.“后真相”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真相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宣告了统一价值标准逐渐消融后,共有真相认知弱化而相对真相和多面真相重新塑造事实的时代.教育领域对“后真相”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而现实层面的教育“后真相”对教师的认知冲击不容忽视.教师务必要有所思想和行动准备,尊重“多重真相”的合理性,强化实践反思与真相解释力;悬置“主观真相”的情感产物,以理性判断还原事实;接纳“未知真相”的多种可能,唤醒教育智慧全面提升,从而充分应对“后真相”时代挑战.

    “后真相”时代相对真相挑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