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教育扶贫的启蒙使命

    莫丽娟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扶贫的目的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无须讨论”的问题,然而作为泛化目的“脱贫”是否能够涵盖教育领域探讨扶贫问题的特殊性,并作为终极导向引领整个教育扶贫实践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扶贫是一个“创造新人”的过程,“扶”是为了“不扶”,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通过“自我的祛昧”,重新建立“我”与“自我”的关系,进而实现治理自己.从个体贫困的道德省察,到实践个体伦理,在推动“应为”向“能为”的转变过程中,实现对“美好生活”——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的追求.教育扶贫的启蒙使命基于个体,成于“美好生活”.

    教育扶贫目的论启蒙

    从“国家”到“市场”:中国教育扶贫研究的视角转换

    杨琦蕙周序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扶贫问题深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主要有资源配置视角、社会公平视角、人本发展视角三种,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已有研究大都处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固有思维下,忽视了长期存在的市场机制,过于强调国家力量,显然不利于认识理解市场对于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才竞争,也就不利于教育扶贫工作得到长效的、独立的发展.基于理论的分析和现实的需求,有必要将“市场”视角引入教育扶贫研究中.从“国家”到“市场”,要求理清市场因素与教育扶贫各部分工作间的联系,要求从劳动力市场、扶贫对象就业情况检视教育扶贫工作的成效,要求灵活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市场的人力资本需求进行长时段的研究,为教育扶贫研究提供新的思维视角,也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后续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教育扶贫国家市场

    教师的教育情怀及其养成——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

    王萍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现象学以教育生活体验为研究对象,以“替代父母”为逻辑起点,以培养实践智慧为旨归.教育现象学为教育情怀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在教育现象学视域中,教育情怀是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迷恋,是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智慧,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承诺.教育情怀的养成需要唤醒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迷恋,需要引领教师对教育情怀的自我构建,对教育情怀的自觉提升.

    教育现象学情怀教育情怀

    学生批判性思维进阶的实践逻辑——基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

    李永婷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表征主义知识观对前台性知识(知识本身)的倾注,导致后台性知识(知识占有)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进而制约学习理论的高阶认知.后台性知识中现象的、概念的、方法的与价值的四种形态的知识内在地耦合了批判性思维的结构性特征,因此,从后台性知识的高阶目标可以观照“强”的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打破传统认识论中理智主义传奇的教条,探讨知识由“前台”走向“后台”的可能进路,或可提供批判性思维进阶的实现路径.

    批判性思维默会知识后台性知识路径

    论劳动教育的生命意

    程从柱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具有广阔的社会性功能,而且具有更为根本的内在生命意义.劳动教育的生命意义植根于劳动的生命意义,是对生命自由性的全面激发、拓展与提升.劳动创造是劳动教育生命意义建构的本源力量;生命品格是劳动教育生命意义个体性建构的集中体现;劳动文化是劳动教育生命意义的普遍性展开.劳动教育需要直面时代性课题.在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劳动教育要在“人-自然——社会”和谐统整的生命意义上,确立生态劳动观念,培育生态文化,以凸显生态人格培养的生命意义.

    劳动劳动教育生命生命意义生态劳动

    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及规避

    吴全华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实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确立的劳动教育目标,一是应真抓实干,力戒对待劳动教育的形式主义;二是应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劳动机会,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德,力戒劳动教育的智育化、观摩化;三是应使学生成为家庭和学校生活空间的劳动主体,力戒劳动教育脱离家庭和学校生活;四是应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劳动空间和拓展更为丰富多样的劳动渠道,力戒劳动教育脱离社会.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目标形式主义智育化家庭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

    蔡其勇向诗丽谢霁月胡春芳...
    42-4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的历史时代,劳动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从文化、社会、育人三个角度重构劳动课程的价值,从而确定劳动教育关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遵循时代性、实践性、规范性的原则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多维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实施创新、评价科学,更加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劳动教育课程价值课程建构实施策略

    具身化教学: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取向

    周先利莫群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身认知理论重视身体在认知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导向,也为课堂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路径.具身化教学是对传统塑心抑身的教学方式的批判与反对,主张身体在教学中的复归,并构建根植于一定情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在教学中应坚持身心一体观,树立整全性教育理念;面向现实生活环境,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尊重学生主体体验,从而为实现个体自由、自主、整全发展打下基础.

    具身认知身体教学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型教学

    杨跃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在于彰显“教学作为学术事业”,目标旨在促进师范生转化性“学教”,其性质体现为“研究取向的学与教”及“研究支持的学与教”.教师教育课程可致力于遵循转化性“学习教学”的规律,提供多种形式的“学教”支架并组织开展“学研一体”的行动学习活动,创新研究型教学策略.

    研究型教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学术转化性“学教”行动学习

    打开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黑箱”:教师特征

    刘鑫桥魏易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教育之中,教师是教学执行者.如果一些教师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所具备的特征就十分值得探讨.但是,国内对于有效教师的研究相对缺乏,现有研究既无法确定是否有些教师未能提高学生成绩,也无法确定有效教师的特征.基于北京市海淀区2016-2019年高三毕业生及其任课教师、所在高中学校相匹配的数据,采用增值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不同科目的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整体作用,以及教师特征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教师之间存在增值效果的差异,教师特征能够部分解释学生成绩的教师间差异;在语文和数学科目,女性教师相对男性教师对学生成绩更有促进作用;在语文、数学和化学三个科目,骨干教师相对于非骨干教师对学生成绩更有促进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建议统筹考虑传统评价方式与增值模型评价的利弊,构建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合理优化教师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注重学习科目的固有差异性,形成对教师的分类评价标准.

    教师特征学业成绩基础教育增值